张其彬
张其彬(1935年11月-2014年12月15日),男,祖籍东源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导弹专家、卫星发射专家,中国两弹一星功臣。
1955年,他从河源中学高中毕业。1964年,张其彬毕业后被分配到酒泉市卫星发射中心,从事国防科研试验的一线工作。1966年10月27日,张其彬参加了中国“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试验,并负责技术控制和测验。“两弹”结合发射试验成功后,他与其他6位技术人员被誉为“七勇士”。张其彬先后49次参加和组织指挥东风-2弹道导弹甲、东风-3弹道导弹首次发射试验,东风二号甲定型试验,中国卫星一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中国第一颗定点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挖潜增程试验等。他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获得嘉奖11次。1992年10月,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4月,张其彬从副军级岗位退休,定居天津市。2014年12月15日,张其彬在天津逝世。
2015年,张其彬的档案入藏广东省档案馆名人库。次年,张其彬的石像被安放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的先贤雕塑长廊。2019年,张其彬故居重修工程启动。重修后的故居成为河源市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5年11月,张其彬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县黄村镇三洞村。因为贫穷,他上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1950年,张其彬上了初中。1955年7月,他高中毕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中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他报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1957年,张其彬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开始了为期7年的军校生活。在军校求学、训练的经历,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基础。1964年,29岁的张其彬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64年,张其彬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分配至酒泉市卫星发射中心,被授予中尉军衔,从事第一线的国防科研试验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枚核航弹成功爆炸。作为技术员,张其彬也参加了原子弹、导弹的结合实验。1966年10月27日,张其彬参加中国在酒泉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试验。在试验的最后阶段,担任技术助理的张其彬和其他6名技术人员进入地下控制室,张其彬负责技术控制和测验工作。“两弹”结合发射试验成功后,他们被誉为“七勇士”。
张其彬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到哈军工,从酒泉市到西昌市,张其彬先后当过战士、班长、学员、技术助理员、技术参谋、技术组长、技术室主任、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副站长、团(站)党委常委,兼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委员会委员、团(站)科技委员会主任、主任工程师,驻厂(所)军事代表;技术职称也由工程师一路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69年,张其彬参加了发射卫星一号的准备工作。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天,张其彬担任阵地指挥员,也是第一位阵地指挥员。同年,结婚才两年的张其彬奉命到四川西昌靶场勘测定点,设计施工,组建试验部队,着手建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1984年4月8日,张其彬参与发射中国第一颗同步定点的试验通信卫星工作,荣立二等功。1985年5月,张其彬被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驻天津地区工厂军事代表室工作,后被留在北京参加某型号战略导弹挖潜增程的研究试验。1985年9月15日,战略导弹挖潜增程试验成功。1986年,张其彬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10月,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4月,他从副军级岗位退休,定居天津市。
其他经历
1992年,张其彬从军后首次回黄村老家过春节,当地领导前来拜望。1993年,他获得河源市宝马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特别奖。1996年,张其彬到河源中学和河源市一中为学生作“航天人生”报告会。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时,72岁的张其彬从天津赶往发射现场观看。2014年11月3日,张其彬出席了由河源市政协主办的《大漠壮士 航天翘楚——河源籍中国导弹专家、卫星发射专家张其彬历史图片展》揭展仪式。
人物逝世
2014年12月15日下午4时15分,张其彬在天津市逝世。
主要成就
从酒泉市到西昌市,在数十年航天工作生涯中,张其彬先后49次参加和组织指挥东风-2弹道导弹甲、东风-3弹道导弹首次发射试验,东风二号甲定型试验,我国卫星一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我国第一颗定点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挖潜增程试验,参加跨国“太阳工程”的建设(1989年12月至1991年8月)等。张其彬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嘉奖11次。
个人生活
1984年,张其彬参与发射中国第一颗同步定点的试验通信卫星工作的新闻上了电视后,和他结婚16年的妻子田绍华才知道其具体工作。张其彬的父母和岳父母,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是一名军人。1996年4月,张其彬从副军级岗位退休,定居天津市。同年,他携长子张宇航回到黄村,为其举办婚礼。
人物事迹
忆当年临危受命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作为技术员,张其彬参与了原子弹与导弹结合的实验工作。尽管原子弹爆炸成功,但当时的投送方式还较为原始,只能通过飞机将原子弹运至指定地点进行爆炸。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已经完成了两弹结合实验,实现了通过导弹进行远距离核弹投送,而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早在原子弹研发阶段,中央专委于1964年1月就决定,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启动适用于导弹的核弹头研制,并加快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发进度,争取早日实现中近程导弹核武器的部队装备。两弹结合实验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并成立了15人的领导委员会。1966年,中央批准开展原子弹与导弹结合的飞行试验,试验地点选在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戈壁。
据张其彬回忆,当时不仅没有任何外国人员现场协助,国际上还对中国实施了海上封锁,因此实验只能在国内的陆地上进行。中央决定开展的导弹核试验,任务艰巨程度前所未有,因为此前没有任何国家进行过“本土实验”。1964年,张其彬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乘坐基地专列,在夜间秘密抵达实验基地。天亮后,他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砂石,唯一能见到的植物是一种叫骆驼刺的野草。当时的酒泉航天基地刚刚建立,资源匮乏,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全靠外部运输。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粮食供应紧张,科研人员只能靠吃窝窝头维持生计。正值而立之年的张其彬,怀着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对恶劣的环境毫不畏惧,一心只想按期完成任务。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其彬受命如期完成任务,堪称临危受命。
实验前难关重重
随着试验准备工作的逐步完善,1966年9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两弹结合试验党委。10月7日、13日和16日,试验团队先后成功完成了3次“冷”试验(不带核弹头)。两弹发射日期最终确定为1966年10月27日。张其彬抵达基地后,主要负责临时发射基地的建设、试验技术协调,以及编制测试发射程序和操作规程等工作。在基地的统一安排下,他与全体科技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然而,10月26日清晨,戈壁的天气突然恶化。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试验能否如期进行变得不确定。当天下午三四点,张其彬和同事们抵达试验场时,内心都十分担忧。按照规定,当风速超过15米/秒、气温低于零下11摄氏度时,试验将无法进行。而当时,最大风速达到了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不过,在征求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试验按计划进行,所有设备和人员按时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当时风沙漫天,能见度极低,十几米外就难以看清物体。下午三四点时,天空昏暗如同黑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编队行驶并打开大灯,一辆紧接一辆地前往目的地。车辆如果跟得太紧容易追尾,而稍一拉开距离又可能迷失方向。由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和部队政委高震亚负责的运载导弹和原子弹的车队,甚至在沿着电线杆行进时迷了路,偏离路线50多公里后才重新回到正途,最终在3个多小时后抵达目的地。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检测工作终于完成,但大风又带来了新的难题:无法在风中顺利将导弹竖立到发射架上。于是,只能组织人力拉绳子协助操作。起初,16人合力仍无法完成任务,后来又增加了12人。28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吊车,经过艰难的努力,最终将导弹吊起并缓慢放置到位,完成了这一关键程序。
七勇士留守操控
10月27日,我国计划进行一次核导弹发射试验,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任务。为确保导弹弹道下方人民群众的安全,中央专委责成国防科委会同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等部门组成联合小组,负责疏散和隐蔽甘肃柳园地区1万多名群众。同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由于发射试验的高风险,一旦失败,地下控制室内的人员将无生还可能,因此在岗人数必须降至最低。经过严格挑选,任务指挥部选出了7名勇士: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司令部参谋长王世成、二中队队长颜振清、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和徐虹,负责在地下控制室操作发射。
地下控制室位于发射台地下约100米处,面积仅十几平方米,有一道厚铁门与地面相通,墙壁上有16个电缆管孔,通过电缆与导弹相连。10月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所有人员撤离后,7名勇士毅然走向地下控制室。进入控制室前,他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向党组织递交了决心书(遗书),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誓言,并准备了7天的水、食品和氧气发生器,以便在发射失败后坚持等待救援。张其彬在日记中写道:“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他坦然承认,当时深知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但由于任务机密,只能隐喻为“战斗”。
在总撤离前,聂荣臻元帅曾到地下室看望他们,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并祝发射成功。当晚,国防科委的领导还为7人佩戴了毛主席像章。27日黎明,他们意外发现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在控制室外默默陪伴了他们一整晚。李富泽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曾参与指挥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国防事业,来到酒泉基地指挥这场意义重大的任务。他本想与7人一同战斗在第一线,但考虑到其肩负的重任和现场的危险性,7人集体请求上级让他撤离。最终,聂荣臻亲自打电话命令李富泽返回,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聂元帅敬酒七勇士
10月27日清晨8时45分,距离导弹发射仅剩15分钟。在这紧张的最后时刻,张其彬与操作员们在控制室里进行着最后的调试。控制室面积仅十几平方米,但设备仪器运行时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攀升至40多摄氏度,而室外地面温度却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七名操作人员汗流浃背,尽管头昏脑涨,但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仪器。张其彬回忆,当时的发射过程并非像如今电视上所演的那样简单喊“点火”、按按钮,而是严格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9时整,核导弹准时发射。地下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秒表的滴答声和众人紧张的心跳声。倒计时结束,导弹携带着原子弹喷射着火焰腾空而起,瞬间消失在无垠的天幕中。来不及欢呼,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便按照程序冲出控制室,去完成后续任务。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上来喊道:“爆炸了!”
当晚,基地举行了庆功宴。参与地下室操控发射的七人被安排在主桌,聂荣臻、钱学森等首长和专家们坐在旁边的桌子上。聂荣臻元帅亲自带着大家向他们七人敬酒,并传达了周总理的祝贺: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张其彬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被元帅敬酒,当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1966年的“两弹结合”实验到当时,48年过去了,张其彬参与了共和国49次不同类型的发射任务,包括1970年卫星一号、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和1985年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直到1982年,张其彬的爱人田绍华才从电视上得知,原来丈夫一直从事的是航天事业。
人物轶事
10岁的张其彬,背着简单的食品行囊,到10多公里外的小学读书。在寒冷的秋冬清晨,衣着单薄的他想了个办法,在路边烧热一个石头,用破布包上,捂在怀里带到学校当热水袋用。因为贫穷,他上完四年级就辍学了。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张其彬同志等七勇士的奋斗历程,使我们得以领悟“对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启迪我们“寻找支撑其生命的内在动力因素”。在酒泉基地,戈壁荒漠、“七勇士”和同事们历经艰险和困苦,攻坚克难,硬是把一个个有关导弹和卫星发射的难题克服,攀登一个又一个国防科技高峰。在一个有快意也有痛感的社会,“七勇士”让我们谨记一个时代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足迹。读书的勤奋,专业的探索,报国的精诚,磨砺与立志,忠诚与奋斗,拼搏与奉献,“七勇士”的追求深挚、持久,体现的是那一代人与生俱来的纯粹和本真。他们朴实的气质,宽广的胸襟,纯净的内心世界,对如何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无疑有着积极的久远的价值和意义。(哈军工北京校友会评)
张其彬是中国航天翘楚,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英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爱国人士的价值标杆。他的人生经历和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值得全社会共同去传颂、铭记。(河源日报评)
后世纪念
2015年,张其彬档案入藏广东省档案馆名人库。同年6月,广东省档案馆举办了张其彬的档案图片展。2016年12月,被誉为“大漠壮士航天翘楚”的张其彬的石像被安放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先贤雕塑长廊。2019年,张其彬故居重修工程动工。重修后的张其彬故居,成为河源市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张其彬:一生追寻航天强国梦.河源市人民政府.2025-02-01
张其彬:河源籍大漠壮士、航天英雄.南方网.2025-02-01
“两弹”勇士 “航天”翘楚.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北京校友会.2025-02-01
张其彬:一生追寻航天强国梦.河源市政协委员会.2025-02-01
“敢死队”老人揭秘“两弹发射秘闻”(图).羊城晚报.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