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家猫scratch disease),又称猫爪热,是由汉赛巴通体(巴尔通氏体属 henselae)导致的一种儿童和青年人的急性感染,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的动物性传染病;常通过猫抓或咬伤由猫传播到人,偶尔狗、兔、和猴抓咬造成的伤口也可引起猫抓病。

猫抓病首先由Parinaud于1889年报道。汉赛巴通体属于巴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约(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Giemsa染色呈蓝紫色,镀银染色呈棕黄色。从临床新鲜标本分离的汉赛巴通体有菌毛,而经实验室传代后可丧失。

猫抓病全球发散。截至2019年,美国的发病率为0.77/10万~9.3/10万,全球每年的发病患者数超过4万。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猫;主要传播途径是与猫、犬等动物的密切接触。特别是当人被猫抓伤、咬伤或皮肤破损处被猫舔舐时,汉赛巴通体可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与猫狗接触史,且男性多于女性。

猫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疲乏、胃肠道症状,约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或硬结。通过淋巴结活检,可诊断该病。该病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首选药物为阿奇霉素;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病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的联合治疗,疗程为7天或更长。预防措施包括定期给猫体检、被抓伤后及时处理等。

历史

猫抓病首先由Parinaud于1889年报道。1993年,Brenner等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DNA杂交以及G+C含量,将原立克次体科中的罗卡利马体属(包括战壕热、万森、汉赛和伊丽莎白罗莎利马体属)与巴尔通氏体属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巴通体,并将巴通体从立克次体目移出,猫抓病病原体才正式称为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即巴通体原归为立克次氏体目,现划为变形菌纲(变形菌门)、根瘤菌目(rhizobiales)、巴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

病原学

形态特征

汉赛巴通体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约(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Giemsa染色呈蓝紫色,镀银染色呈棕黄色。从临床新鲜标本分离的汉赛巴通体有菌毛,而经实验室传代后可丧失。

致病性

汉赛巴通体可引起猫抓病。

传播机制

传染源

猫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猫,其他可能的传染源还包括狗、山羊、松鼠等。

传播途径

猫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与猫、犬等动物的密切接触。特别是当人被猫抓伤、咬伤或皮肤破损处被猫舔舐时,汉赛巴通体可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跳蚤等体外寄生昆虫也是猫抓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值得注意的是,幼猫携带汉赛巴通体的风险较高,因此与幼猫的接触应更加小心谨慎。

感染机制

汉赛巴通体进入人体后,主要寄生在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有的可存在于红细胞内或表面,可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源播散,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汉赛巴通体随猫蚤的粪便侵入人体破损的皮肤,继而感染淋巴结;或汉赛巴通体的某些成分使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病理反应是肉芽肿样和化脓;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理反应则是血管增生。感染早期电镜检查,可见血管壁及巨噬细胞内有多形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呈单个小体或成链状排列或聚集成簇,提示病原体具有亲和血管内皮细胞。

通过患者淋巴结活检,在病变的淋巴结内可见副皮质区及滤泡间出现星状坏死性肉芽肿。后期形成多灶性小脓肿,然后通过化脓融合成较大脓肿,脓肿边缘可见上皮样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淋巴结被膜增厚,经数星期至数月后,病变淋巴结内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逐渐形成瘢痕。在病程1~4周内取病变组织应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检出病原体。

易感与高危人群

该病患者约有90%以上有与猫狗接触史,且男性多于女性。

潜伏期

该病潜伏期通常为10~30天,个别病例可以延长至几个月乃至1-2年。

流行病学

猫抓病全球发散。截至2019年,美国猫抓病的发病率为0.77/10万~9.3/10万,全球每年的发病患者数超过4万。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自抓伤至出现皮疹为3~10天,至局部淋巴结肿大约2周。猫抓病的整个病程多在4个月以内,但也有少数长达1~64年,这提示慢性猫抓病的存在。

原发性皮肤损害

自抓伤后约3~10天有64%~96%的患者会出现原发性皮肤损害,可见斑丘疹结节性红斑疱疹瘀斑荨麻疹、环形红斑及脓疱疹等,多见于手足、前臂、小腿及颜面等处,一般持续约1~3周,个别可在1~2个月后才愈合。皮肤留有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但不留瘢痕。在1~2个月中陆续会发生血管瘤病变,表现为0.5~2.0cm大小的皮肤小结节,可持续数月。

局部淋巴结肿大

在抓伤感染后约10~15天在引流区淋巴结出现肿大,多见于头、颈部淋巴结,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耳前、耳后、颌下、锁骨上淋巴结亦可受累。大小约1~8cm,多有疼痛,中等硬度,有10%~25%化脓。常呈自限性疾病,但可持续2个月,个别病例直至半年以上才消肿。

全身表现

约50%病例出现发热,多数较轻,常在39℃以下,约9%病例可出现高热。同时患者常有乏力、食欲缺乏、呕吐、咳嗽、头痛、体重减轻及咽喉痛流感样症状。当淋巴结化脓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穿破流脓后症状消失。

中枢性或周围性神经系统症状

有约2%病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神经根炎、视神经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或截瘫性脊髓炎等。多发生在淋巴结肿大后4~6周,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多数病例脑电图异常,完全恢复需数月不等。有免疫缺陷病基础病者,病情往往较重。

并发症

1.帕里诺眼-腺综合征(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综合征):在猫抓病中,少数儿童病例(约6%)出现此综合征,即眼肉芽肿或耳前淋巴结病引起腮腺区域肿胀伴结合膜炎。在眼睑结合膜处可见到2~3mm,甚至大于1cm的红色至黄色结节。眼部症状的出现可能由于汉赛巴通体直接或间接进入眼睑所致。此综合征是自限性疾病感染病,预后较好。

3.勒伯尔星状视网膜病(Leber stellate retinopathy):1916年勒伯尔(Leber)报道了一种独特的视网炎疾病,称为特发性勒伯尔星状视网膜病(特发性勒伯尔星状视神经炎、特发性勒伯尔星状视斑病),当时未明确其病因,直至1970~1977年才将其认为与猫抓病有关。该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多为不对称性,无痛性视力减迅,视盘肿胀、星状斑形成。最后自发性溶解,1~3月内完全恢复视力。

3.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bacillary angiomatosisbacillary peliosis,BAP),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内脏小血管壁增生,杆菌性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内脏组织;而杆菌性紫癜则多发生在肝和脾。

4.其它一些非典型性改变,如皮疹流行性腮腺炎乳房肿块、面神经麻痹、胃肠炎、脊髓炎、肝脾病变、T细胞减少、腹痛、眼视网膜炎和眼全葡萄膜炎等。另外,在猫抓病患者中,还可能发生严重和常为失能性的肌肉骨骼表现。有研究发现在913例猫抓病患者中,有96例(10.5%)患者存在肌肉骨骼表现,包括肌痛(6%),关节炎或关节痛(5.5%),以及肌腱炎骨髓炎和神经痛等。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淋巴结肿大是猫抓病的标志。肿大主要发生抓咬伤区域,肿大的淋巴结主要为单侧,但可蔓延。肿大淋巴结一般在2~4周自行消退,少数拖延至更长。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结膜炎甚至神经症状。通过淋巴结活检,可诊断猫抓病。

猫抓病的确诊需满足以下4条中的3条:①存在与猫等家畜密切接触,或被抓咬伤史;②排除结核病淋巴瘤、性病、慢性淋巴结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③活检淋巴结存在坏死性肉芽肿性等特征性病变,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方法可发现汉赛巴通体;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PCR技术等特异性检测呈阳性。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多正常或偏高,细胞学检查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计数增高。

2.血液细菌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查(间接免疫荧光法):可呈阳性。

鉴别诊断

1.淋巴结结核:猫抓病性慢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影像学表现非常相似,鉴别比较困难。淋巴结结核常有低烧盗汗等症状;影像学上淋巴结结核常多发,可有钙化,可出现分隔状强化。

2.神经源性肿瘤:四肢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成人,多发或单发,病史较长,生长缓慢,沿神经干生长,有完整包膜;影像学表现内囊变、坏死多见,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转移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多发,结合临床病史鉴别比较容易。

4.软组织血管瘤:多发生于青年人,CT平扫呈结节状、分叶状或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肿瘤内可见静脉石或钙化,皮下或肌肉内可见增粗的血管,增强扫描呈延迟性明显强化。

干预治疗

猫抓病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d~3d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汉赛巴通体在体外对抗生素高度敏感,但仅氨基糖苷类对汉赛巴通体有杀灭作用。虽然体外汉赛巴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利福平、和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病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的联合治疗,疗程为一周或更长。

治疗的首选抗生素为阿奇霉素,典型治疗方案为一个5日的疗程[体重超过45.5kg者首日500mg,随后4日一日250mg;体重小于45.5kg者首日10mg/kg,随后4日一日5mg/kg]。对于轻度至中度猫抓病且不能耐受阿奇霉素的患者,其他似乎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包括:(1)克拉霉素(体重超过45.5kg者,一次500mg,一日2次;体重小于45.5kg者,一日15-20mg/kg,分2次给药);(2)利福平(成人,一次300mg,一日2次;儿童,每12小时10mg/kg,一日最大剂量600mg);(3)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双强度片一次1片,一日2次;儿童,甲氧苄啶8mg/(千克d),磺胺甲噁唑40mg/(kg·d),分2次给药];(4)环丙沙星(>17岁的患者,一次500mg,一日2次)。

有肝脾或播散性疾病的患者,利福平(成人,一次300mg,一日2次;儿童,每12小时10mg/kg,一日最大剂量600mg)加庆大霉素(肾功能正常时,给予负荷剂量2mg/kg,之后每8小时1.5mg/kg,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剂量)或阿奇霉素。疗程通常为10-14日。

有视神经视网膜炎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口服,一次100mg,一日2次)加利福平(口服,一次300mg,一日2次);对于年龄小于或等于8岁的儿童,应采用阿奇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替代多西环素。通常,视神经视网膜炎的治疗持续时间为4-6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为10-14日。

预防免疫

1.按时驱虫,最好定期在正规兽医学处给猫进行体检。

2.保护自己:不要让猫咪舔触伤口;和猫咪玩耍后记得洗手;路边的野猫不要逗;日常给猫修剪指甲。

3.及时处理:被抓伤后,立即用清水和肥皂清洗伤口。

参考资料

猫抓病:都是猫咪惹的祸.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25-03-31

【健康科普】都知道狂犬病,猫抓病也了解一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屋第三医院.2025-03-31

|健康科普|揭秘喵星人的“温柔陷阱”:猫抓病健康解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5-03-31

B henselae seen as short rods by using Warthin-Starry silver stain. 137 .ResearchGate.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