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目
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属于Α-变形菌门,是一类小型、依赖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它们在宿主细胞内以二分分裂进行繁殖,多数难以在细胞外生长。立克次体目的成员包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和厄立特氏菌,以及广泛感染节肢动物门和线虫的沃尔巴克氏体。
命名
美国病理学家H.T.立克次首先描述了斑点热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在研究斑疹伤寒的过程中受感染去世。为纪念他,立克次氏体目和立克次氏体科得名。
系统发育关系
立克次氏体目与海洋球菌目(SAR11)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科学文献中存在争议。早期研究认为它们是姐妹类群,但后续研究指出这可能是系统发育分析的假象。一些研究坚持认为这两个目是姐妹类群,并将它们归入立克次亚目。
基因组特征
立克次体目的基因组经历了还原进化,通常较小(\u003c1.5 Mbp),富含AT(\u003c40% GC),编码密度低(\u003c85%),并且拥有相对较多的伪基因。基因组的这些特征通常归因于遗传漂变和穆勒氏扳手的影响。
内共生理论
遗传研究支持内共生理论,即线粒体和相关细胞器可能是从立克次氏体目的细菌中发展而来的。
传播方式
立克次氏体目的成员通常由媒介节肢动物门传播,如蜱和虱等。
病原性
立克次氏体目的某些成员是重要的病原体,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以及对牲畜健康造成影响的厄立特氏菌。沃尔巴克氏体则感染了大量节肢动物和线虫,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具有深远影响。
生态意义
立克次氏体目的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与宿主的共生关系对宿主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