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是浙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以浦江县上山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2001年至200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馆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006年11月,在浦江县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将这种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上山文化”。2010年1月23日,发现第五处浦江上山文化阶段遗址。2021年10月12日,金华市兰溪市又发现一处上山文化遗址——皂洞口遗址。2024年3月,浙江金华又添2处上山文化遗址,分别是婺城区清塘下村的园上遗址、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的木禾山遗址。

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密集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发生地之一。这里有我国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上山文化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文化彩陶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彩陶,其孕育于上山文化独特的红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华,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发现历史

1973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7000年前的人类遗址——河姆渡文化。从年代上看,河姆渡文化比之前代表中国史前文明的半坡彩陶文化还要早,于是诞生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摇篮”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末,钱塘江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谱系还基本以钱塘江为界,分为北边的马家浜遗址——良渚文化和南边的河姆渡文化两个平行发展区。由于钱塘江以南的考古工作长期局限在宁绍地区,所以浙江考古界有意无意地将整个钱塘江以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等同起来。中国东南地区几个著名的史前文化都是以浙江省地名来命名的,但在那之后,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陆续发现了皂市遗址彭头山遗址贾湖遗址等早于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0年,跨湖桥文化遗址被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掘出新颖独特的陶器组合。遗址的测年数据显示该文化距今有8000年之久。2001年,跨湖桥遗址实施第二期发掘。随着更为清晰的内涵的呈现,以及测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的事实才为更多人承认,并产生不小的学术影响。

1996年春,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公路沿线进行文物勘查,最后在诸暨市次坞楼家桥发现了全程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1999年春到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遗址早期发现了前所未见的陶器组合。它们虽然与河姆渡文化共存,但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个发现令发掘者兴奋。于是考古队决定将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在遗址周围地区调查发掘,进一步积累资料,以探索小区域文化与河姆渡遗址等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浦江县诸暨市萧山区三县(区)的“浦阳江流域”考古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

2000年9月,考古调查工作正式开始。2003年1月,出土的夹炭陶片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用碳十四年代测定后,经树轮校正后,遗址年代距今约11400年至8600年,比河姆渡遗址早了3至4千年,比跨湖桥文化遗址也要早2至3千年,对于考古界来说,这意味着浙江乃至东南亚的文明史向前推进至10000年。2004年10月,上山遗址第二期发掘开始。经过一期、二期的挖掘工作,考古队挖出了较多的陶片、石器。2005年1月20日,浙江省文物局浦江县政府在浦江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阐释了上山遗址的发现和意义,有效推动了上山遗址的宣传。

2006年5月25日,上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在浦江县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将这种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上山文化”。

2010年1月23日,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华市文物部门联合宣布,在金华市婺城区发现9000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为第五处浦江上山文化阶段遗址。2021年10月12日,金华兰溪又发现一处上山文化遗址——皂洞口遗址。这是金华发现的第十四处上山文化遗址。至此,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群)已达20处。

2022年4月,浦江县浦南街道后陈村发现浦江县第二处上山文化遗址,至此,上山文化遗址群数量增至21处。2023年,衢州市衢江区发现了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上山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皇朝墩遗址,使上山文化遗址增至22处。2024年3月,浙江金华又添2处上山文化遗址,分别是婺城区清塘下村的园上遗址、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的木禾山遗址,至此,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群达到24处。

上山文化遗址

截至2024年3月6日,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

出土文物

仙居下汤遗址是浙江省最早被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此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陶器以大口盆、圈足罐、平底罐、碗、杯为基本组合,文化面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是上山文化的一个新类型。

文化内涵

文化史的角度看,上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钱塘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之源,上山一跨湖桥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序列构建了区域文化史的基本框架和结构,距今1000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路径非常明确,上山文化是重要起点。

农业史的角度,上山文化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不仅遗址群内普遍发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炭化稻米、小穗轴和植硅体遗存,而且在出土的夹炭陶片的陶胎中发现了大量的稻壳、稻秤和稻叶作为羼合料,石磨盘和磨石的重度使用、以石片石器为代表的收割工具均表明上山文化先民存在一整套耕种、利用、加工、食用驯化水稻的完整证据链。

从定居史的角度,上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最早的农业定居社会,不仅遗址群内的各处遗址文化堆积连续深厚,而且房址、灰坑、器物坑(堆)、墓葬、石器制造场、红烧土广场等遗迹丰富,聚落特征清晰、结构完整,特别是小黄山、桥头、下汤、湖西遗址都发现了明确的环壕迹象,显露了上山文化先民走出洞穴后稳定的定居状态和对生活聚落的整体性规划和空间利用能力。

第四,从技术史的角度,上山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领先于同时期中国南北方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人群,器型规整、造型美观、技术精湛,夹炭陶、红衣陶尤其是彩陶技术开启了中国东南地区的区域传统;石器工艺延续了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的技术传统,但也兼具石片石器技术,新出现了磨制石器,不同石制品体现了多元化的技术风格。

第五,从精神信仰史的角度,上山文化目前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其中的太阳纹、数卦纹等表达了上山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器物坑(堆)和红烧土广场体现了上山先民的祭祀活动和宴飨行为,发酵类酒精饮品的出现和粮食的剩余加工能力体现了以原始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精神信仰和思想体系。

开发与保护

2007年,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2013年7月,上山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省级遗址公园;2017年6月,浦江县上山遗址博物馆成立;2020年5月,中国浦江万年上山文化村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是浦江县重点打造的文化IP项目;2020年11月,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4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一过程跨越了十万年。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以及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价值意义

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发生地之一。这里有我国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上山文化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文化彩陶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彩陶,其孕育于上山文化独特的红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华,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参考资料

浙 江 省 博 物 馆.浙 江 省 博 物 馆.2024-06-20

浦江“上山文化”早于河姆渡.浙江法制报.2024-06-20

上山遗址.浦江县人民政府.2023-12-29

浙江金华发现9000年前人类居住遗址.凤凰网.2024-06-20

浙江金华万年“上山文化”遗址再添新成员!.百家号.2024-06-20

530 Origin DNS Error.浙江省文物局.2024-06-20

回望上山之发现上山.澎湃新闻.2024-06-20

回望上山之发现上山(二).澎湃新闻.2024-06-20

21处.浙江省文物局.2024-06-20

衢州:“万年文化史”奔向“四千多年建城史”.凤凰网.2024-06-20

兰溪文明向前推进7000年 万年“上山文化”遗址再添新成员.浙江在线.2024-06-20

上山文化:向世界展示万年中华文明的“金名片”.百家号.2024-06-20

上山文化遗址有新发现!.百家号.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