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芳儿是孝诚仁皇后的化名,出自作家凌力的小说《暮鼓晨钟》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少年康熙》。据称,赫舍里氏是康熙帝的皇后,但其真实姓名已无从考证。在小说和电视剧中,赫舍里·芳儿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女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不惜冒险。

角色背景

角色设定

剧中的芳儿自称为“满洲的四全姑娘”,爱慕玄烨。但玄烨与堂妹冰月热恋。最后通过芳儿的努力,终于获得皇帝的爱,但不幸因生产而亡。

演员介绍

姚芊羽的精湛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也给历史上的孝诚仁皇后带来不少人气。

角色形象

作家凌力《暮鼓晨钟》的人物。以孝诚仁皇后为原型。

孝诚仁皇后,也称仁孝皇后(1654-1674),赫舍里氏,名不详。生于顺治帝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康熙帝十三年五月初三日。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大学士赫舍里·索尼的孙女,其父名赫舍里·噶布喇(索尼长子)。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赫舍里氏与年少于其三个月的康熙帝举行大婚典礼。婚后夫妻感情甚笃、相敬如宾。皇后育有二子,长子爱新觉罗·承祜(1670-1672,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次子爱新觉罗·胤礽(1674-1725,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帝二年十二月十四)。皇后因生育难产而亡,终年二十二岁(虚岁)。康熙帝初上谥号孝诚仁皇后。雍正二年改谥:孝诚。全部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康熙帝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颇费了一番苦心。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扩大。拜恩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回避态度。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赫舍里·索尼父子,一改李世民、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区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为皇后。

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钮祜禄·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即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事实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老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也就是孝诚仁皇后叔父——赫舍里·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康熙帝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长子,即皇次子爱新觉罗·承祜。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鳌拜集团,此时承的降生无疑是双喜临门。皇子“天性聪慧,上甚爱之”,被小夫妻俩视作掌上明珠。康熙十一年年正月,因孝庄文皇后“身疾特甚”,所以孙子康熙帝陪伴祖母前往赤诚汤泉(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疗养。二十四日正式启程。二月初三抵达目的地,初五日,承祜卒,时父亲康熙正在赤城。当他听说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后,因为怕祖母悲伤,所以他虽然“郁闷不已”,并连续多日痛苦难耐,深居简出,但依旧在祖母跟前“笑语如常”;随行官员们眼见皇帝痛苦不堪,于是接连上奏加以规劝,康熙强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无济于事...”,并召安葬皇子的官员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哭着安排了后事。

孝诚仁皇后无法承受爱子突然夭折的打击,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帝闻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飞骑进京探望,并在宫内陪伴皇后整整一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方才放下心来。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麽麽早已等候再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第二天上午10时出生。康熙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爱新觉罗·胤礽(皇七子),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然而皇后确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四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得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得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夹杂少许欣慰,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皇子允礽生,皇后崩于坤宁宫”(《圣祖实录》)

面对爱妻的突然离去,年轻的康熙帝一时难以抑制,十分悲痛。他为赫舍里上谥号为“孝诚仁皇后”,端午节日.将赫舍里氏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并从这一天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直到二十七日上午,他亲自把赫舍里氏的梓宫送到了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在梓宫安放处,他又独自默哀许久,直到晚上戌时才起驾返宫。一天后,他又一次来到赫舍里的身边。据统计,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其中赫舍里氏去世周年的前一天,康熙十四年五月初二日一早,康熙帝提前赶至巩华城,当晚留宿一夜,翌日亲行致祭后返回。十五年去15次,而在三年后康熙帝即将册立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他仍旧去巩华城7次。十三年至十六年,康熙帝共去80次。

在这几年中.每逢除夕的前一日,玄烨都无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不死生物。即使是他已经有了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除夕,他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霜严寒前去。不仅如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初三日孝诚仁皇后去世三周年祭日时,康熙便于前一天上午来到巩华城,一直陪伴赫舍里直到第二天才返宫。十六年九月十日,距第二次立后刚过十几天,他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康熙帝这些不同寻常的做法,连出使清廷的朝鲜使者也有所闻。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清廷返回的朝鲜使臣向国王报告说:“清皇(康熙帝)不恤国事,……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对于皇后用生命为代价孕育的皇子爱新觉罗·胤礽,康熙更是宠爱极深,他亲自抚养胤礽,把对妻子的全部感情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康熙十四年六月,康熙便拟诏欲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本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岁半的胤礽正式受册宝,当上皇太子。——“于康熙帝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注意本日是爱新觉罗·承祜的生日),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大典告成。”(《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康熙哭骂太子“生而克母”,并于当晚梦到已去世34年的皇后。仍念念不忘发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69岁高龄的康熙帝驾崩。这对阴阳相隔48年的恩爱夫妻,终于得以团聚了。

史料记载

《清史稿·圣祖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赫舍里·索尼孙领侍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爱新觉罗·胤礽,即于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清景陵也。雍正元年,改谥。乾隆爱新觉罗·颙琰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子二:爱新觉罗·承祜,四岁殇;允礽。

参考资料

少年康熙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