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英文名:perilla leaf),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始载于《名医别录》。紫苏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不丹、印度、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紫苏叶药材以色紫、完整、香气浓郁者为佳。
紫苏为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3-2米,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花萼钟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药材叶片多褶皱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质脆。
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叶配香附子、陈皮等,可治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紫苏叶配伍砂仁、陈皮等,可治胎气上逆,胸闷呕吐等病症。此外,紫苏叶配伍生姜、陈皮、广藿香等能解鱼蟹毒。
紫苏叶主要含芳香油(紫苏醛、d-柠檬烯等)、单萜苷、酚酸等化学成分,具有解热、增进胃肠蠕动、抗炎药、抗过敏、抗诱变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胃炎、呕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中期慢性肾脏病、早期妊娠流产等病症。
来源
药物来源
采收加工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1、拣净杂质备用。
2、去叶柄及杂质,筛净浮土即成。
3、拣去杂质及梗,筛去浮土即成。
4、拣净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1、蜜炙者,每10斤用蜜2斤。
2、蜜炙用。
性状
药材性状
叶片多褶皱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效用分析
紫苏叶辛散发表,温散寒邪,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但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需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嗽痰多者,较为适宜。
紫苏叶味辛能行,入脾胃经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故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
此外,紫苏叶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用法用量
水煎服,5~10g。
应用
配伍应用
紫苏叶治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常配香附、陈皮等,如香苏散。
如兼咳喘痰多者,每与苦杏仁、桔梗等同用,如杏苏散。
脾胃气滞,治中焦气机郁滞,见胸脘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同用。
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同用。
紫苏叶配伍生姜、陈皮、广藿香等能解鱼蟹毒。
方剂举例
药物组成:炒香附子、紫苏叶、炙甘草、陈皮。功能与主治:疏散风寒,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症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症,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药物组成:苏叶、苦杏仁、半夏、茯苓、橘皮、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功能与主治:轻宣凉燥,理肺化痰,适用于外感凉燥证,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药物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陈皮、生姜、大枣。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理气化痰。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症,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药物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能与主治:行气散结,降逆化痰。适用于痰气郁结之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及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成药例证
药物组成:麻黄、肉桂、紫苏叶、白芷、防风、葛根、陈皮、桔梗、苦杏仁、干姜、甘草。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疏风散寒。用于感冒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咳嗽。
药物组成:苦杏仁、前胡、紫苏叶、桔梗、陈皮、甘草。功能与主治:宣肺散寒,止咳祛痰。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逆。
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苦杏仁、桔梗、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木香、枳壳、玄参、天花粉、甘草。功能与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药物组成:广藿香、紫苏叶、香薷、姜厚朴、麸炒枳壳、陈皮、砂仁、白扁豆、茯苓、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滑石、朱砂、甘草。功能与主治:解表化湿,和中消食。用于小儿暑湿感冒,症见头痛发热、停食停乳、腹痛胀满、呕吐腹泻、小便不利。
药膳食疗
做法:紫苏鲜叶3~5片,白糖适量。将紫苏叶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白糖成软性饮料。
功效:健胃解暑。
做法:紫苏叶15g,粳米100g。红糖适量。以粳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叶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功效:开宣肺气,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做法:鲜紫苏叶80g,黄牯鱼400g,生姜3片。把紫苏叶洗净;黄牯鱼宰洗净,煎至微黄,加入少许热水,再加入姜和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约10分钟,撒入紫苏叶,片刻下盐便可。
功效:养阳健脾,祛湿醒胃。
注意事项
2、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紫苏叶主要含芳香油(紫苏醛、d-柠檬烯等)、单萜苷、酚酸等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紫苏叶具有解热、增进胃肠蠕动、抗炎药、抗过敏、抗诱变等作用。
药理研究
紫苏具有镇静、改善记忆、抗氧化、抗抑郁等作用。紫苏水提取物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可协同戊巴比妥钠促进动物睡眠,延长戊四氮致小鼠惊厥潜伏期。紫苏籽油能减少小鼠跳台错误次数,明显提高小鼠水迷路测验的正确率,缩短到达终点时间,并能促进小鼠脑内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紫苏叶黄酮对・OH和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紫苏叶水提物能够显著缩短强迫游泳小鼠静止期,体现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
紫苏叶具有止血、抗血栓、降血压等作用。其止血作用主要表现在明显缩短动物的出血、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持续缩小微小动脉的直径,增加离体动物器官的灌流阻力。苏子油复方制剂可调节血栓素A2与前列腺素I2的平衡,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紫苏黄酮能降低气囊炎模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NO的含量,从而减轻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攻击损伤。
紫苏叶还有保肝、抗肿瘤、调节糖代谢等作用。
临床研究
紫苏叶可治疗胃炎、呕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中期慢性肾脏病、早期妊娠流产等。
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子、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䓖、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苦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本草乘雅半偈》:(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基原信息
主产地
紫苏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东至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紫苏多见于村寨周围和旱地里,也有栽培。
形态特征
紫苏是一种一年生的直立型草本植物,茎高可达2米,有绿色或紫色,为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紫苏的叶片呈阔卵形或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部分个体呈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叶片两面为绿色或紫色,或仅叶背紫色,上面被稀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被长柔毛。紫苏的花朵为轮伞花序,有2朵花组成,长1.5~15厘米;苞片近圆形,光滑无毛;花梗长约1.5毫米,花萼形如钟,长约3毫米;花冠呈白色至紫红色,长3~4厘米,外面略被小柔毛;雄蕊离生,几不伸出,花丝扁平,花药两室平行,后面稍稍岔开,花柱顶部具相等的两个浅裂,花期8~11月。小坚果近球形,径约1.5毫米,灰褐色,具网纹,果期8~12月。
相关传说
相传重阳节,华佗带徒弟到镇上酒铺饮酒,见几个少年比赛吃螃蟹。华佗知螃蟹性寒,吃多易生病,上前劝阻,少年们不听。不久,少年们腹痛倒地,满头大汗喊肚子痛。华佗让徒弟去河边采紫竹梅,徒弟采回后,华佗让酒铺老板熬汤给少年们服下。少年们喝完腹痛渐消,不久行动自如,向华佗致谢。徒弟疑惑:“老师,您从未用紫露草治病,怎知它能治吃螃蟹引发的腹痛?”华佗说,曾在河边见一只水獭亚科吃大鱼后难受,随即吃了岸边紫叶草,很快恢复活力游走。他认为鱼与螃蟹均属凉性,紫叶草属温性,可中和解毒,这是向水獭所学。因药草呈紫色,服后腹中舒适,华佗取名“紫舒”,后人们称其为“紫苏”。
参考资料
一棵紫苏三种药.srmyy.2025-10-27
紫苏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1-26
紫苏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2025-10-27
紫苏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18
紫苏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