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梵语:Amitāyurdhyāna-sūtra),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简称《观经》。据《开元释教录》所列,《观无量寿佛经》有两种译本,其中刘宋昙摩密多的译本已失传,另一译本为刘宋畺良耶舍,是目前唯一的译本。

本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为信众讲述修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的方法,以十六观系住人们的杂念,除掉人们的妄想,显露西方依正庄严的圣境。修十六种观想得以从此岸到达彼岸之门,若观想成功,必能亲眼见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蒙佛授记,去除无量劫业障生死之罪。修三福则是修观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人们生前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往生方法之不同,有上、中、下三辈九品之差别,使得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有理有据,心安理得。

《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往生论》合称“三经一论”,是净土宗开创的根本经典。《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佛经》的深入和扩展,是对《无量寿经》所体现的净土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因其经意通俗,受到佛教信众广泛诵持。

经名释义

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经末之文,佛为此经取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简称为“观无量寿佛经”,即观想无量寿佛,因此本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因经中通过修十六种观想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本经有时也叫作《十六观经》,简称《观经》。

“观”字意义丰富,不是用眼去观察,而是用心去观照。“无量寿”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接引佛(梵名Amita-buddha),略称弥陀,别称无量寿(梵名Amitayus,音译阿弥多瘦)、无量光(梵名Amitabha,音译阿弥多婆)等。因无量寿佛是极乐国土的创始人,经名中标出无量寿佛就连带有极乐国土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畺良耶舍取名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显示本经的主题是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

译本信息

《观经》被认为是刘宋元嘉年间(424-453)晋良耶舍于钟山道林寺所译。现仅存汉译本,梵语及藏语文献不存。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对此有如下记载:“无量寿观经,一卷,宋元嘉年沙门畺良耶舍舍于扬州市译。”

但较早的目录南梁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卷四仅作如下记载:“观无量寿经,一卷。”对于译者及年代并无记载。另外,隋朝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卷四之后汉录,其记载如下:“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又有《历代三宝纪》卷八之晋朝录:“观无量寿佛经,一卷。”译者名都未见有记载。直到唐代智升开元释教录》中,才有记载译者为昙摩密多:“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宾三藏昙摩密多译。”

其中刘宋昙摩密多的译本已失传,另一译本为刘宋畺良耶舍,是目前唯一的译本。

译者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罽宾人。他到七岁的时候,精神澄明,每当见到法事,总是自然地欣然跳跃,他的亲人对他感到惊奇,于是送他去出家。罽宾出过许多圣人,多次遇到明师,精通许多经典,特别深入于禅法。他所领悟的法门很微妙奥妙。他为人深沉有慧根,仪轨庄严。他生下来就眉连在一起,所以世人称他为连眉禅师。他年轻时喜欢游历四方,誓志于宣传佛教,游历各国,于是到了龟兹。未到一天,国王梦见神告诉国王说:“有大福德的人,明天应当进入国境,你应好好供养。”第二天早晨,国王就命令外司,如果有人来入境,一定飞马报告。不久,蜜多果然来了。国王亲自出城迎接,请他入宫,向他求戒,尽奉四事之礼。蜜多安于所处而能适应变化,不受利养束缚。过了几年,他内心想离开这里。神又降梦告诉国王说:“福德人要舍弃国王走了。”国王惊醒后即刻醒来,之后君臣固留他,不能阻止。于是越过流沙,来到敦煌市,在空旷的地方建立精舍。种植了一千株树,开了一百亩的园子,房阁池沼都很庄严清净。不久之后,他又到武威郡去,修复了公府的旧堂宇,学徒很多,禅业兴盛。

畺良耶舍

良耶舍,西域人。他性格刚直,擅长背诵阿毗昙,广泛涉猎律部,对其他经典也有所涉猎。虽然精通三藏,但他以禅门为专业。他经常以禅定正受来传授教化诸国。在元嘉初年,他远渡沙漠,来到京城。太祖文皇对他深感惊异。他最初住在钟山道林精舍,沙门宝志推崇他的禅法,沙门僧含请他翻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僧含即笔受。因为这两部经是转障的秘术,净土的因缘,所以梁良耶舍反复吟咏,使这两部经在宋国流通。元嘉十九年,畺良耶舍西游岷蜀,处处弘道,禅学成群,后来回到江陵,享年六十岁。

内容概要

《观经》是以世尊在世时的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夫人夫妇与阿阇世太子及提婆达多之间所发生的悲剧而为舞台背景的。《观经》中虽然没有详细地对这一悲剧事件进行叙述,但《大般涅经》的《迦叶品》以及《未生怨经》对这一悲剧事件都有叙述,善导在《观经疏》中也提及了此事。

根据善导的释义,善导是以禁父缘、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之六义来解释《观经》的序分的。佛陀时代,频婆裟罗王晚年得子,起名阿阇世王。长大成人后,受恶友提婆达多的煽动,把父王频婆裟罗关进了监狱,打算把他饿死,自己做国君。王后韦提希营救丈夫的行动暴露后,也被囚禁起来。频婆裟罗王危在旦夕,眼看不孝之子阿阇世即将犯下杀父篡位的弥天大罪,韦提希悲痛万分,祈佛遣弟子与之相见。为了改变三人的命运,佛陀无问自说,为韦提希和未来无量苦恼众生讲述殊胜的极乐净土法门。悲剧之事件及世尊因应心想赢弱的凡夫韦提希的请求,而所说的去此不远之净土以及见佛说法的散善定善之两缘,作为在序分中所说的内容。

正宗分中,开始的部分所说的内容为使心集中实践定善十三观。十三观中,对于他师的以前七观为依报、后六观为正报之说,善导则是以前六观为依报、以后七观为正报。接着,在散善中,则对依据散乱心而修世福、戒福、行福进行了阐释。根据根机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辈九品。上辈观为遇大乘凡夫之实践,中辈观为遇小乘凡夫之实践,下辈观为遇恶缘凡夫之实践。善导说九品为凡,即认为九品皆为凡夫。

在得益分中,韦提希与五百侍女一同见到佛身二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获授记。流通分中,不仅韦提希,凡念佛之人即身便能见佛和二大士。此人是为人中之芬陀利华。善导说其为人中之好人,人中之妙好人,人中之上上人,人中之希有人,人中之最胜人。最后耆阁分,世尊对韦提希夫人说完法,回到省阁崛山后,又一次把对韦提希所说之法向大众说了一遍。因此,本为韦提希一人所说之法,进而成了救济万人之法。

重要概念

修三福

三福指世福、戒福和行福,又叫作“三种善业”,是净土法门修持的基础。世福是世间善法,专指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戒福是出世善法,专指受持三归、五戒十善业;行福是入世善法,专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自己获益后,进而劝化有缘人,舍弃恶念,往生净土。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是往生净土的前提条件。

十六观

通过修十六种观想,由观想佛土、佛像、佛身,而见佛心,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修十六观因而成为本经之核心内容。

十六观,即十六种往生西方净土的修持方法,又称十六想观(观想)、十六妙观、十六正观等,它们大都通过记忆、联想、有意识的想象来进入定的境界。内容包括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想观、八功德水想观、总想观、花座想观、想象观、遍观一切色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普观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其中,前十三观主要介绍西方极乐国土的庄严妙相,以及“西方三圣”——接引佛和他的两大侍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殊胜功德。在前十三种定善观法中,从第一观至第七观,是对依报的观法,依报者即有情众生所依的外界果报,指所缘之境;第八观至第十三观,是对正报的观法,正报者即有情众生依过去业因而得的果报,指主尊、圣众。在依报观法中,第一、第二两观,是假借观想此地娑婆世界的日、水和冰从而引导入彼国净土观法,并非真正对净土的观法,故称之为假观”。第三观至第七观,是对真实净土的观法,叫做“真观”。正报观法中,第八观像观由于众生障重,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假立画像、木像为观,以导入彼佛真身观法。并非观想净土正报,所以亦叫“假观”。第九观以下,是对真实净土的正报之观,所以叫做真观。人们通过这十三观,可以坚定往生净土的信仰和决心。

后三种观,则根据人们的信仰程度、修行深浅、功德多少,分成三品九级;同时,由于品级的不同,各自在往生净土时所受的待遇也不相同。

九品往生说

九品往生说,又称九品莲台,意谓修持弥陀净土者临终时,有圣众持莲台前来迎接,行者可乘此莲台,莲华合而至净土,抵达之后,华开而身相俱足,但因修行者现世所具品位不一,故往生时有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九等之别。如果信仰弥陀净土并修行,皆可往生净土,但往生方式和达到的境界是不同的。如上品上生级,指必须具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并且戒行完具、诵读大乘经典者方可获得。该品级成就之时,当有接引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以及比丘、声闻大众、诸天等持金刚台前来迎接,弹指间便往生极乐国土,须臾间即可历事诸佛。而其中的“下品下生”者,生前犯有“五逆”、“十恶”,应堕恶道,但因临终时遇善知识开示,教念阿弥陀佛名号,得除无量数劫生死之罪。他们在往生时,须于莲花中经十二大劫,其后方由观音、势至两菩萨为之说法讲经。这种三品九级的区分,意在引导人们去恶从善、坚定信仰,但客观上它以极乐世界的森严等级,曲折地反映着现实人间的深重苦难,与古代宗法社会的实际状况相应,容易引起信仰者的共鸣。

注疏

《观经》的注释至少有57本之多,但大多已遗失,从年代来看,主要是完成于隋唐宋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文注疏有六种:慧远《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吉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续法《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义理深,见解独到,对后世影响较大。

历代注疏汇总

历代注疏沿革

隋代以前的流传

若以《观无量寿经》最初传到中国的时间为刘宋元嘉年间(424-453)来看,中国最早对《观经》予以注目并能够得到证实的人是僧人昙弘。被认为是畺良耶舍刚译出《观经》不久,就诵读、信奉《观经》的人。

其后为法林,南梁人。虽然南朝佛教界对《维摩经》《法华经》《涅槃经》等的信奉比较兴盛,但对《观经》的信奉并不兴盛。但法林经常念诵《无量寿经》和《观经》,以祈祷自己的内心能够安养平和。可见法林对《无量寿经》《观经》之净土信仰的支持。

北魏,相传菩提流支昙鸾授《观经》,因此昙鸾皈依净土教,他以无相空的中观系思想对接引佛进行解说,如称阿弥陀佛为无相之相的佛,说去向净土的往生为无生之生,从理论上高度净化净土教的同时,昙鸾也试图从“观念”走向“称名”,进一步发展净土教。

隋代的流传及注疏

隋、唐、宋代都是重视《观经》的时代,但在《观无量寿经》的整个流传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隋代三大法师,即慧远、天台智顗以及嘉祥寺吉藏3人。

慧远(523-592),敦煌人,南道派第论宗的硕学。至隋朝建立,于长安的净影寺中从事著书立说等活动,以此度过余生。《大乘义章》为其代表作,与净土教有关的著作有《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疏》,是早期注疏《观经》的代表。慧远的《观经义疏》,首先依据二藏二教判,对包含缘觉在内的声闻藏和菩萨藏进行了分判,南小乘而进入大乘的为渐入菩萨,直接进入大乘的为顿悟菩萨。并把《无量寿经》和《观经》作为顿教菩萨藏之教说。

智顗(538-597),28岁随法绪出家,20岁师事慧旷并受具足戒。他与净土教有关的著作虽存有数部,如《观经疏》,虽被认为或是疑作,但可把它作为天台立场的净土教来看。

嘉祥吉藏(549-623),安息国人,12岁于兴皇寺听法朗讲法而出家,21岁受具足戒。于乱世时,搜集寺中残余书卷而入嘉祥寺。著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是为三论教学之集大成者;疏解净土教经典的作品有《无量寿经义疏》《观经义疏》。

除此三大家之外,为《观经》作注的隋朝僧人还有道绰,他是纯粹的净土教僧人,留存下来的著作仅《安乐集》两卷,但据《东域传灯目录》载,道绰还著有《观经玄义》一卷,可惜今日已不存。

唐代的注疏传统

唐代注疏《观经》的大家首先是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33岁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内的光明寺、实际寺、大慈恩寺等寺住过,著作有五部九卷,分别是《观经疏》四卷、《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善导所作《观经疏》,在继承隋朝三大法师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以批判之目去看古今之注释,其《观经疏》四卷由玄分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所组成。

晚于善导的怀感,学法相唯识,著有置善导以来的净土教于重要位置的《群疑论》。虽然也被认为著有《观经疏》和《观经玄义》各二卷,但此二书现已不存。从《群疑论》对《观经》的引用,可以窥出其思想的倾向。

唐朝潜心《观经》的还有明赡(557-628),有观接引佛于《观经》中见佛来迎达12遍之多的传说。

智琰(564-634),虽常修《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法,诵《法华》达三千余遍,但晚年,以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为愿,造阿弥陀佛像并修十六观,并且讲《涅槃》《法华》《维摩》达30遍,讲《观经》达110遍。

僧人法聪亦对《观经》做了注疏,著有《观经疏》一卷,是基于天台之教学对《观经》进行注释的。

宋代及其后的注疏传统

宋代对《观经》的注疏多见于天台系的诸师,宋代的天台宗在义通和志因之后,兴起了山家、山外之论争,在围绕《观经》的解释上,也是彼此相互对立。遵式基本上没有参与论争,多是知礼一人在与山外派进行论争。知礼,天台宗第十四祖,著作颇丰。其中与《观经》有关的著作有《观经疏妙宗钞》六卷及《观经融心解》一卷。《观经疏妙宗钞》以即心念佛、约心观佛为主张,对天台宗中的偏执于事观的思想加以批判,而与山外派对立。《观经融心解》通过九条对天台的念佛要点进行了稳妥的阐述。山外派源清亦著有《观经疏显要记》两卷。

此外,疏解《观经》的僧人还有元照(1048-1116),学天台与律,依天台圆教之义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同时著有《观经义疏》三卷。其《观经义疏》是依天台思想,对善导教学的继承解释。戒度(生殁不详,为元照的弟子,虽精通《四分律,但晚年归向了净土教,著有《观经疏正观记》三卷;《观经扶新论》一卷。

重要注疏——《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观无量寿经疏》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疏》《观经四帖疏》《四帖疏》,四卷。唐代善导撰,为刘宋置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的注释,约成于唐贞观十九年(645)至永隆二年(681)之间。

后世净土宗人将《观经四帖疏》称为《本疏》或“教相分”、“安心分”。本书分为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每一部分各为一卷。其一,玄义分是对《观经》宗旨的论述;其二,序分义将《观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并对序分的内容作了解释;其三,定善分解释《观经》的正宗分所述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其四,散善分解释《观经》正宗分所述十六观的后三观,以及《观经》得益分、流通分的文义。

慧远智顗、吉藏三人基于圣道门的立场来注释《观经》的思路不同,善导是基于净土门的立场来注疏《观经》的,故本书对前代诸师的解释多有纠正,并对净土法门的正义(包括教相、教义)作了全面的论述。比如对于《观经》的宗旨,慧远以观佛三昧为宗,智顗以心观为宗,吉藏以劝物修因往生为宗,而善导则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即“一经两宗说)。又如关于《观经》的基本内容“十六观”,慧远三人认为属于“定善”,即以息虑凝心的禅定修习的善业,而本书则以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此外,关于《观经》所说接引佛及其净土的性质,慧远、吉藏认为是应身应土,智顗认为是应身同居土,而善导则认为是报身报土。还有关于《观经》所说往生净土的“九品”,慧远认为,上三品为大乘之机,中三品为小乘之机,下三品为大乘始学凡夫之机,而本书则认为九品皆为凡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将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为依据净土宗“三经一论”而修的行业,下分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五种,合称“五正行”。其中,称名正行为“正业”,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正行为助业;杂行为依据其他经教而修的行业,下分读诵杂行、观察杂行、礼拜杂行、称名杂行、赞叹供养杂行五种,合称“五杂行”。正行与“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所说的“定善”相应,杂行与后三观所说的“散善”相应。本书强调,一切善恶凡夫只要以称名念佛为正业,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助业,就能够凭藉接引佛的本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善导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日本净土宗就是以善导的这些思想为基础创立的。

日本的传播与受容

南都对《观经》的受容

平城京时期,"南都六宗"被传承,学派佛教之中,形成了各宗经论的被依用。与净土教有关系的有,三论宗的智光(709-宝龟年间\u003c770-781\u003e)作有对自己所感受到的极乐净土进行描绘的《智光曼陀罗》。智光虽被认为有《无量寿经论释》和《观经疏》之著作,但这两部中的任何一部对是否曾制作了此曼陀罗都没加以说明。但据称后来的《当麻曼陀罗》是受此曼陀罗的影响而制作的。《当麻曼陀罗》被认为是对《观经》之净土进行描绘的曼陀罗。与以上二曼陀罗一起被合称为日本三净土曼陀罗之一的《青海曼陀罗》,据说是在《当麻曼陀罗》的影响下而制作的。又,根据正仓院文库的调查,《观经》曾被多次书写,清楚地显示了《观经》从很早就开始存在这一事实。

北岭最澄、圆仁对《观经》的受容

平安时期的巨星最澄(767-822),留学天宝时请回国的目录中,除《观经》以外,被作为天台智顗所著的《观经疏》之名,也能得以确认。最澄虽对《观经》保持着关注,但其著作中引用《观经》的地方基本没有。

其次,最澄的弟子圆仁(794-864),40岁之后入唐,在对最澄的密教作充实的同时,传播五台山的于称名上作工夫的五台山念佛(五会念佛),并修不断念佛。《法华忏法》之外,也被认为还著有《例时作法》。虽重视念佛信仰,但无法确认其有对《观经》积极的依用。仅知其所传五台山念佛是由诵完《观经》《阿弥陀经》之后,再依无会之音称颂念佛之内容所组成。

源信以前对《观经》的受容

慈智大师良源(912-985),著有《极乐净土九品往生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是疑撰,此书聚焦于解释《观经》的九品段,基于传为智顗所著的《观经疏》而作,良源在书中并没有受道绰的影响,而是对新罗净土僧人义寂和憬兴的观点加以继承并进行注疏。与良源同时代的禅瑜(912-990)著有《阿弥陀新十疑》,基于智顗《观经疏》而对诸疑难进行列举。

大概在禅瑜之后的庆保,宽和二年(986)出家,自名寂心。著作有日本最初的往生传《日本往生极乐记》《西方极乐世界十六想观画赞》等。《十六相赞》是为附有《观经》十六观绘画的说文,日想观等十六观的最后还附有心观。

源信对《观经》的受容

作为日本净土教的集大成者———《往生要集》的作者源信(942-1017),还著有《阿弥陀佛白毫观》,宣扬基于《观经》的观法。《往生要集》对《观经》的引用达40多处。在《往生要集》的末尾,在对与念佛相应之教说而进行种种方面的阐释中,其中就西方之观行与九品行果来说,其认为以依《观经》为最好。

曾于某时,中国的清源为求评论而向日本天台的祖山寄送来了《观经疏显要记》二卷。在额山,源信负责上卷,觉运负责下卷。清源隶属中国天台山外派,因《观经疏显要记》现已不存,关于弥陀身土的心内外之问题等的详细内容并不明了。所幸的是,源信和觉运对其所作评论的《观经疏显要记破文》存留了下来,二人对适宜及问题存在的地方进行了列举并加以评论。

源信之后对《观经》的受容

中国的源清,把自著的《观经疏显要记》二卷、《法华示珠指》二卷、《龙女成佛义》一卷、以及同门僧人鸿羽的《佛国庄严论》一卷、学生僧庆昭的《心印铭》一章,一同寄送到日本以求评论。同时并寻求在宋之时已散逸之著作,如智題的《仁王般若经疏》、《弥勒成佛经疏》、《小阿弥陀经疏》、《决疑》、《金光明玄义》、《金光明疏》,以及荆溪湛然的《华严骨目》。其中,负责评论鸿羽的《佛国庄严论》的为与源信同时代的静照(?-1003)。静照著有《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释》《观经游意》《往生十念》等,倾向于对《无量寿经》及《观经》的关心。《观经游意》所说之事被认为即是《十六观释》及《极乐游意》所说之事。东大寺图书馆里藏有《极乐游意》的长承四年(1135)的写本,可以从中看出此书是为解释《观经》的十六观的著作、是由散文而来的解说。

被传为宇治大纳言源隆国(1004-1077)之作的《安养集》十卷,在宇治南泉坊,举办有对《往生要集》进行校读的活动,因此推测认为《安养集》即是由此之校读会团体所编集而成。据调查,《安养集》中,对经典的引用有157处,对论释的引用有569处。其中对《观经》的引用有30处,若加上对《观念法门》及《九品往生义》等的与《观经》相关联的论释的引用的话,《观经》及其相关联的经论占其引用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此处也可以看出,《安养集》是为《观经》中心之论述书。同时在《安养集》的影响下而著作的书,有《安养抄》和《净土严饰抄》。因内容上都是以十六观和九品往生为中心,所以二书中无论哪一部都是以《观经》为背景的著作。

隆国之后再过数十年,出现的真源(1064-1136)著有《顺次往生讲式》。知恩院藏有此书文治二年(1186)的写本,本讲式由述意门、正修门和回向门三部分组成。首先述意门中,依《无量寿经》之四十八愿,至诚赞叹礼拜,寄于《观经》之十六观,而运发心修行之志,依雅乐之妓乐歌咏求愿往生。

此外还有其次有南都系三论宗的王国维(1033-1111)和珍海(1092-1152)。永观著有《往生十因》,从其中的《无量寿经》的至心信乐称名念佛、十二光、特留此经等语,可以看出其对称名念佛的强调。但另一方面,由于又受《观经》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影响,而对第九观的汇集诸相功德的念白毫一相之事加以重视。珍海的著作有《决定往生集》等,承续永观的影响,以《无量寿经》、《观经》、《称赞净土经》阿弥陀经》之净土经典为中心,运用中国、日本的净土教人的文献,特别是对昙鸾道绰以及善导的所谓纯正净土教人的文献的多处运用,以强调称名念佛而宣扬净土教。在接受《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之乃至十念、《观经》下下品之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三心释之二种深信释等之后,认为纵使五逆谤法之恶人,临终之时遇善知识,信佛之因缘,皆得往生。永观显示了重视称名念佛的立场,珍海则对称名念佛有了进一步的强调。

法然及其弟子对《观经》的受容

日本佛教之改革者法然(1133-1212),对《观经》的注疏有《往生要集》之释书、《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之释书。作为《观经》之释的《观无量寿经释》是由定说后、来意、释名、释二善义、入文解释五部分而组成的。首先所说的内容为《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的说时之前后和来意,然后在解释了《观经》的经题之后,便是对经文的解释。所谓入文解释,即是逐文进行解释。其次,法然有众多弟子,弟子中立有各种各样的疏义,其中以《观经》为主体而立疏义的为证空。证空归纳善导的五部九卷而著《观门要义钞》,对法然的净土教进行了独自的解释,即基于证空把《观经》之观与善导之观相对照也。

后世影响

《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并称净土三经,对中国净土信仰者影响巨大。在这些经典中,通过对西方净土世界极尽夸张的描绘,给信仰者作出无数激动人心的许诺,使他们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中获得精神支柱,将现实人生的苦难转化为对未来世界的热烈期待。

佛教内部流行的净土信仰有多种,主要有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信仰、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信仰以及接引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信仰。其中以阿弥陀佛净土信仰影响为大,它是《观无量寿经》等经所系统阐述的大乘佛教信仰。

早在西晋时期,中国就已出现对西方净土的信仰活动。元恪时期,昙鸾主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这主要由于世风混浊,依靠自力很难禅定,只有借取他力才能成就。北天竺僧菩提流支洛阳市后,授昙鸾《观无量寿经》,昙鸾此后反复申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国土的思想。而昙鸾所说的“专念阿弥陀佛”,除了念阿弥陀佛的名称之外,其余都属观想念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讲了十六种“观”,其中前九种,都属于对接引佛和西方净土各类功德的观想。昙鸾所谓“观佛相好”等,便是根据这一经义而演述的。

由于昙鸾长期在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玄中寺传播佛教,因此当时北方以汾州、太原市(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等地为中心,涌现出了大量的西方净土信仰者。在北方末法观念的笼罩下,净土信仰者有理由确认,随着末法时代到来,去圣愈远,世道日浊,众生业障深重,若专依自力修行,则亿万人修道难有一人得道,所以只能依靠佛力,修习净土法门,方能获得禅定南北朝后期,净土信仰进一步在各地流传开来,同时对净土经典的研究也开始加强。如慧远、灵祐、吉藏、法常等名家先后为《观无量寿经》作疏,智顗、道基、智俨等宗师也各自著书讨论佛的身土,地论、摄论等学派人士则对净土信仰中的有关问题展开过热烈讨论,从而促进了净土思想的广泛流传。

在《观无量寿经》流传过程中,另一位极有影响的人是道绰(562-645)。道绰曾亲身经历周武帝灭佛事件,他在移住汶水石壁玄中寺时,因目睹《昙鸾和尚碑》而深有所感,乃由空观修习改为净土信仰。此后三十余年间,道绰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道绰认为,“净土”一门依接引佛愿力,往生极乐国土,入圣证果,是为“易行”。他同样强调,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才是禅定的唯一道路。在所著《安乐集》中,道绰以《观无量寿经》思想统以贯之,通过大量征引经典,以论证他的净土思想,劝导人们信奉净土。

名言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3、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4、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想见极乐世界。

5、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评价

菩提流支授昙鸾《观无量寿经》一部,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禅定生死。”

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序》中评价本经:“唯兹正观毕趣无生。信是除疑舍障之神方。长生不死之要术也。文从简易意在修治。月藉指标见月而无劳执指。岸因舟度到岸而自可忘舟。”

净土宗开创者善导于唐贞观年间(629—649年)入玄中寺听道绰讲《观无量寿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言经也。”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