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野雁保护区位于台湾台北市新店溪沿岸,为依据《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野生动物保护区。1993年,台北市政府中兴桥至华中桥一带,面积203公顷的河川地公告为“中兴桥华中桥野生动物保护区”。至1997年,保护区往新店溪上游扩增至永福桥,面积达245公顷,并更名为“台北市野雁保护区”。

保护区旁开辟龙山、双园、华中河滨公园及华江雁鸭自然公园。1998年,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被国际鸟盟列为重要野鸟栖地。

简介

管理机关:台北市政府

主要保育对象:保护水鸟及稀有动植物

淡水河自华中桥以下河域,由于主、支流交会,及临近出海口,受海洋潮汐的影响,使得水流速度减慢,河中泥沙淤积,形成广大的沙洲湿地。湿地中蕴含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底栖生物丰富,吸引大量鸟类前往觅食。尤其是在冬季时,更有成群的鸭科鸟类在此地栖息或觅食,形成壮观的候鸟景观。

为了维护大台北地区难得的生态景观,避免因过度都市化的结果,造成河川环境的加重污染,影响原有的动植物生态,台北市政府于1993年11月将中兴桥至华中桥堤防外之水域,公告为“台北市中兴桥华中桥野生动物保护区”。由于近年来淡水河域 冬候鸟有往上游扩散之趋势,台北市政府已于1997年3月将保护区范围,由华中桥往新店溪上游延伸至永福桥(总面积约245公顷),并透过公开甄选方式将本区改名为“台北市野雁保护区”。

地理位置

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淡水河流域大汉溪和新店溪交界处,北起中兴桥,南至华中桥间,东以台北市 (万华区) 的河滨公园外侧低水护岸为界,西至新北市、市界线之间的水域,1996年11月台北市政府又将范围扩大,将华江桥以南之区域划入保护区内。本区范围包括区内所有的草泽、泥滩及水域。保护区并与龙山、华江、双园及华中地区等4座河滨公园相邻,为都市型特色,是以鸭科为主的季节性水鸟保护区。

自然环境

1. 气温:台北市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3.5℃,月平均最高温约为27℃,最低温约21℃左右。

2. 雨量:台北市雨量充沛,尤其是4至9月的梅雨与台风季节,月总雨量在250-400公釐之间。

3. 湿度:台北的相对湿度高,平均约在75%到80%之间。

4. 风向: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季受台湾大屯火山群屏障,东北季风多以东北东方向吹入。

5. 土壤:本区位于大汉溪新店溪的交会处,故多为上游冲刷之冲积土。

6. 集水区:淡水河流域

动物资源

本保护区位于台湾北部,是秋冬季过境鸟类南迁的第一站。每年9月至次年4月为冬候鸟过境期,有数以千计的雁鸭聚集于此地,以绿翅鸭最多,其次为琵嘴鸭。目前记录有120种鸟类 (详见附录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以鸭科鹬科鹭科燕科为季节性优势鸟种,本地留鸟以麻雀、白头鶲、纯色山鹪莺黄腹山鹪莺火斑鸠等较常见。

栖地环境

本区位于淡水河流域中兴桥至华中桥段,河面宽阔,涨潮时河水淹至沼泽区,看不到沙洲泥滩,退潮时河水在河中线以西流动,中线以东则露出泥滩供水鸟栖息、觅食。植物种类共有17科41种,而鸟类的分布与植群的分布有关;满潮时,雁鸭会进入以五节芒、芦苇、茳茳咸草水烛巴拉草为主的草泽区游憩及觅食;鹬科、鸭科鸥科鹭科等鸟类多栖息于临近水边的滨水植物区、沙洲植物区及草泽植物区;而秧鸡类、莺类则多分布于高茎草本区。

土地使用现况

属于台北市政府所辖的河川地,土地覆盖型态主要为草泽、泥滩及水域。

目前面临危机

附近废水、垃圾的倾倒,以及私辟的菜圃都会影响草泽的生态环境。另外保护区旁河滨公园的辟建,减少了原有的沼泽湿地,使植被趋于陆域化及单纯化,也使野鸟的栖息环境由多元化趋向单纯化。

目前管理状况

保护区旁的河岸空间开辟了龙山、双园、华中河滨公园及华江雁鸭公园,但规划不善,环境脏乱,造成野鸟栖息环境破坏,赏鸟的路线受阻。目前台北市政府拟将本区及临近区域规画为自然公园,扩大涵盖范围,以保持动物栖地之完整性,进而提供一处完善的雁鸭活动场所。

道路系统

本区对外的交通路线为环河南省、北路,而主要的出入口有三处,一为桂林路底水门口,二为长顺街底水门口,三为万大路底华中桥下水门口(亦为华中河滨公园口)。可由雁鸭公园入口进入,沿著赏鸭步道即可欣赏野鸟之美。

本区保育类鸟种

濒临绝种

(Falco peregrinus)

珍贵稀有

脸鸭 (Anas formosa)

老鹰 (Milvus migrans)

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燕 (Glareola maldirarus)

小燕鸥 (Sterna albifrons)

短耳鴞 (Asio flammeus)

其他应予保育类

喜鹊 (Pica pica)

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