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兰彬

陈兰彬

陈兰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是中国驻美公使的首任。他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1872年,他被派往美国,担任中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尽管不懂英语。他担任了许多其他职务,直到1875年开始担任政府在美国的代表。1878年,他正式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的大使,直到1881年。作为一个保守派,陈兰彬经常与进步派的容闳发生冲突,容闳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也是他的同事。2015年,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了陈兰彬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的努力。

人物生平

22岁以优行贡京师,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以二甲七名中进士,选拔为庶吉士,充国史馆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

咸丰十年(1860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高州市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之间曾入曾国藩幕。

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丁忧期满,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言》8卷,提出根治黄河的积极主张。后任江南制造局上海广方言馆总办。

同治九年(1870年),在曾国藩的推荐下,以太常寺正卿衔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委员,会同副委员容闳制定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同年八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学生勤奋学习,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有詹天佑伍廷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

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往古巴调查了解古巴华侨受奴役、迫害、买卖、鞭笞、生活无着等情况,向清朝提出详细调查报告。次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光绪四年(1878年),陈兰彬以宗人府丞衔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抗议,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爱戴。

光绪七年(1881年)奉诏回国.期间受到吴嘉善的影响,转而反对继续进行幼童留学计划,最终导致留学计划夭折。回国后,陈兰彬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大臣,最终以礼部左侍郎职致仕。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年79岁,谥文毅。

重大事件

捍卫华工利益

陈兰彬出使美国版,正值美国和西班牙在西半球大肆掠夺华工之时。

华工之悲惨遭遇,令陈兰彬深感耻辱和愤懑。他在其《使美纪略》中说 道,美方报纸凭臆论说,连篇累,“凡可以欺凌华人者,无不恣意言之”,“令人阅而愤懑”。

如果说美国仗着大国地位欺凌中国而中国无法与之理论的话,那么,二流国家比如西班牙,则被迫在中国的强烈外交攻势下逐渐改变了对待华工的态度。促成这个外交胜利的就是陈兰彬。

作为西班牙属地的古巴,当时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华工。据统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74年禁止澳门“苦力贸易”期间,每年运往拉丁美洲的华工数以万计。华工在拉丁美洲受尽了磨难,大批死亡。例如,从1847年到1872 年,运往古巴的华工为114081人,到1874年只剩58400人。

为证实古巴虐待华工的事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一边在北京展开与西班牙(当时称“日斯巴利亚”)的外交交涉,主动致函英、俄、法、美、荷等各国使臣,请求公断。一边委派陈兰彬去古巴作调查,询问古巴凌虐华工情形。英国使臣威妥玛称:“日国(即西班牙)既言并无凌虐华工,中国不肯相信,理应派员往。如系属实,中国自无赔补之理。”

陈兰彬调查团于1874年3月到达哈瓦那,先后视察了哈瓦那与古巴各省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收集到大量文字材料和1176份证词,并收到由1665人签名的85份诉状,表明80%的华工是被绑拐或诱骗来的,并证实了虐待华工属实。

以此为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最终获得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重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其后,中国在哈瓦那设立领事馆。

华侨撰联赞颂:“感德永难忘身经九万里重洋济人苦海;奇功真不朽手订十六条和约出我生天”。

应该说,陈兰彬出色地完成了保护侨民的外交任务。古巴独立战争期间,华人英勇地参加了战争,在“旅古(巴)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上镌刻着《华人和古巴的独立》一书的作者康札特地·克沙达的赞词:

“在古巴的中国人,无有倒戈者,在古巴的中国人,无有逃亡者”。

修建陈家祠

陈兰彬是广州陈家祠的创建者,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倡建陈家祠堂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朝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市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

尊师重教

陈兰彬乃清代状元林召棠的学生,林召棠祖籍福建省,其先祖与林则徐的先祖是同宗兄弟,林召棠的母亲文氏乃文天祥后人。林召棠在肇庆市教师时,觉得陈兰彬乃可造之才,便大加栽培。

后来林召棠病重,陈兰彬多次探望,表现了尊师重教的好品质。

后世纪念

陈兰彬故居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该故居是一座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的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大门侧开,前为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和厢房,后两进为厅堂。据说故居是 陈兰彬接待官员及会客之所,所以群众又称其为“官厅”。故居的瓦面及墙壁的部分面积都有修复过的痕迹。黄坡村村李庆周书记告诉笔者,故居因年代久远,前几年显得较为破落,2012年吴川市文化部门向省争取了一笔10万元的专款,在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故居进行了局部修复。黄坡村全村老幼大都熟悉陈兰彬的故事,对其功绩十分景仰。陈兰彬故居修复后,前来参观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特别是2013年以来,每天都有人到这里来参观。据称,就在几天前,有几位美籍华侨,还专程找到他们,来寻访陈兰彬故居。

陈兰彬故居于1983年被公布为吴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公布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国保”成功,陈兰彬故居内所有建筑将获国家强制性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这些建筑的维护、修缮要在不损害原物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在故居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修建任何新建筑都需要报文物部门审批等。

参考资料

被歷史一筆帶過的陳蘭彬.香港商报.2024-10-18

探访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故居.中国新闻网.2024-10-18

陈兰彬与近代中国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20

被历史一笔带过的陈兰彬.香港商报网.2017-12-13

陈家祠:岭南第一“大宅门”.读览天下.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