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
花鲈(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又称中国花鲈、海鲈鱼、七星鲈或花寨,是一种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亚洲鲈属(Lateolabrax)的鱼类。它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从日本到南海的海域都有其身影。花鲈适应力强,能在海洋、淡水和半咸水环境中生存,是中国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
花鲈,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以其高产量、优良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广泛欢迎。这种富含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鱼类,需要合适的保鲜技术来延长其保鲜期并保持其风味和营养。随着养殖产量的快速增长,2017年花鲈的产量达到15.6万吨,位居中国海水鱼产量第二,主要养殖地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山东。其经济价值显著,珠海市出口的冻花鲈鱼片价值高达8.1亿元人民币,每千克售价在60至80元之间,远高于鲜鱼,凸显了花鲈在中国水产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动物学史
鲈鱼,初见于《后汉书・左慈传》。李时珍:“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故名。”在体两侧的背缘常有黑色斑点,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故称为花鲈。
形态特征
背鳍Ⅻ-Ⅰ-13,略分离;臀鳍Ⅲ-7~8;胸鳍Ⅱ-15~16;腹鳍Ⅰ-5;尾鳍Ⅵ-15-Ⅴ~Ⅵ。侧线鳞 70~80。鳃耙外行7~8+15~16,内行6~7+12。椎骨16+19。
体长161~197.3毫米。体长梭状。中等侧扁,前背鳍始点处体最高;体长为体高3.7~4.2倍,为头长3.1~3.2倍,为尾部长2.9~3倍。头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8~3.9倍,为眼径5.2倍,为眼间隔宽49~5.1倍,为口宽2.1~2.3倍。吻钝短。眼位于侧中线上方和头正中点稍前方。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前、后鼻孔紧互邻,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口大,前位,下颌较上颌略长,有辅颌骨。前上颌骨能伸缩。上颌骨前端细;后端宽截形且外露,达眼中部下方。两颔、犁骨与腭骨有短绒状牙群。舌圆、薄、游离。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角处及下缘有4个辐状棘。鳃孔大,侧位,达眼后半部下方。鳃膜略连,不连鳃峡。鳃膜条骨7。有假鳃。鳃耙细长,最长的长于鳃丝,内行小突起状。角舌骨上缘有一深凹刻。腰带骨后腋突长大于宽。肛门位于臀鳍始点稍前方。
除口部与头腹侧外均被小栉鳞。模鳞长方形,后端稍圆凸且有椎状栉刺,鳞心距前端约为至后端3倍,向前约有6条辐状纹。背鳍基、臀鳍基有低鳞鞘。侧线1条,完整,前方高到尾柄为侧中位。
背鳍2,鳍基略连。前背鳍始于胸鳍始点略后方;第Ⅳ~V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2.3~2.7倍;后背鳍短,背缘斜形,头长为第3鳍条长2.2~2.5倍。臀鳍第2鳍棘最粗长,头长为其长2.4~2.5倍;第1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2倍。胸鳍侧下位,圆刀状,头长为第5~6鳍条长1.9~2.1倍,约达第7~8背鳍棘下方。腹鳍胸位,比胸鳍基位置稍靠后,左、右鳍间距约等于1眼径;头长为第l腹鳍条长1.8~1.9倍,远不达肛门。尾鳍钝叉状,微凹。
鲜鱼背侧灰绿褐色,稀疏散有不大于瞳孔的黑斑;向下色渐淡,腹侧白色。奇鳍灰黄色;背鳍有黑斑且上缘灰黑色。偶鳍淡黄色。虹彩肌灰色,内缘银色或黄色。
腹膜白色。胃发达。无幽门盲囊。肠有2个折弯,体长为肠长1.4倍。鳔圆锥状,前端钝圆而后端尖。
生活习性
花鲈是近岸浅海鱼类,性情凶猛,能在浅水中生活。渤海的花鲈每年3月下旬至4月游到近岸及河口索饵,产卵后则到较深水域的海区越冬。孵出的幼鱼在海区越冬,翌年春天幼鱼成群进入河口、内湾及近岸。在自然水域中。花鲈摄食以吞食活体动物为主。故属于肉食性鱼类。花鲈摄食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游泳动物为主,故也称为游泳动物食性的鱼类。花鲈摄食种类在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各月之间的变化也非常明显。花鲈的成鱼和幼鱼的食物组成有很大差异。早期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食性转变后以小虾、小鱼和等足目为食,成鱼食物组成中主要是鱼,其次是虾。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到雷州半岛以西。主要产地是青岛市、石岛、秦皇岛市及舟山群岛等地。在黄海流域仅见于济南市以东黄河下游,沿长江曾见于江西省九江。
繁殖方式
花鲈的雌鱼少数3龄性成熟,大部分4龄性成熟,平均怀卵量为768432粒。雌、雄比例为1.03:1。产卵期是9月中旬至11月,卵是浮性卵。产卵地点是河口相邻海区的近岸。
主要价值
食用
花鲈肉嫩味美,其肉常做成生鱼片,余下部分则可炖汤,向来是上等的食用鱼类。除鲜销外还可以制成咸干品。
花鲈自古为中国人民所喜食。宋范仲淹(989-1052)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药用
花鲈鱼肉鲜嫩,营养丰富,滋补强身,并具药用价值。花鲈的鳃、肉都可人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还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明李时珍:“补五脏,益筋骨,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鲈尤良。曝干甚香美,安胎补中,作脍尤佳。”
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
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暴晒,在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隔天另加漂白粉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饵料投喂
花鲈掠食性强,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7米,搭设投饵点,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撒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浑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3~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投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大投饵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
苗种放养
花鲈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1000~1500尾为宜,同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加产量。
水质调节
花鲈属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透明度在30~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鱼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前期,由于鱼小,温度低,水质容易控制,加水、换水周期可长一些。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塘生物量增加,应做到勤巡塘,经常注入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9~10月温度适宜,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不可忽视水质调节。
捕捞
花鲈极易捕捞,池塘中养殖的花鲈经1~2次拉网可以捕获90%以上的成鱼。但需注意两点:一是在拉网捕捞前应停止投饵1天,因为饱食的鱼胃容量大,被其他鱼冲撞后,极易引起受伤;二是花鲈性凶猛,拉网时由于惊吓也易产生 三碰伤及相互刺伤'故拉网时尽量选择网目较小的网捕鱼,按量取鱼,尽量不整池 养拉网。起网时做到网不离水,分段在网中不离水取鱼,这样可使未销售的商或被采捕的商品鱼少受损伤。拉过网的池塘,应该进行1次以预防水霉病为主 釜的水体消毒。
病害
鱼鲺病
鱼寄生于鱼体鳃部、皮肤和鳍条;使鳃丝上皮增生变形,炎性水肿,体表损伤,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鱼体死亡。治疗方法是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0.2~0.3毫克/升。
赤皮病
病鱼鳍条基部充血、红肿,脱鳞,表皮腐烂,肌肉外露。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预防时可大量更换新水,定期施入生石灰35~40毫克/升,冬季干塘曝晒。治疗时可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
缺氧中毒
高温天气时,池水中氨态氮含量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致使花鲈缺氧中毒而死亡。主要症状是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是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将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而加速鱼体死亡;施用石粉(底质处理剂)10~15公斤/亩,可中和池水中的氨态氮;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加以预防。
肠炎病
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炎病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坚持使用优质的膨化饲料,治疗方法是按每100公斤饲料掺入300克戊二醛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烂鳃病
此病易爆发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状是鱼体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且末端糜烂,鱼体消瘦,离群,最后致死。预防时,要保证水质的清新和溶解氧含量充足,高温季节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发病时,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或五倍子4毫克/升全池泼洒。
保护现状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参考资料
花鲈.www.ysfri.ac.cn.2024-02-29
花鲈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html.rhhz.net.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