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朝在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了第三次作战,即攻取河北省及大都之战。此次战役标志着元朝统治的终结,为明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背景
随着明军先后占领山东省、河南省以及潼关县,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市)被明军形成的弧形包围圈所围困。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抵达前线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与将领们商议攻打大都的战略。他采纳了征虏大将军徐达提出的直接进攻大都的建议,并提供了详细的战术指导。为了确保战略的成功实施,朱元璋还亲自绘制了《征进阵图》交予徐达。
战争过程
攻取河北
六月初,徐达下令河南军队集结于河阴(今武陟县西南部)并安排粮船从济宁市出发,提供后勤支持。七月二十九日,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令,派遣汪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将领率领青州市、徐州市、济宁的部队在东昌集合,准备与河南省军队汇合北上。闰七月初二日,明军从开封市出发,迅速攻克卫辉市(今河南省汲县)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磁县(今河北省磁县)邯郸市、广平县等城市。到达临清市(今山东省临清市)后,徐达命令东昌的军队前来会合,并指派傅友德负责陆路交通,顾时负责河道运输,于七月十五日开始水陆并进。在德州,明军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日华等人的队伍会合。
攻占大都
八月二十日,明军攻陷长芦(今沧州市)青州市(今天津市静海区一带)并于二十三日到达直沽(今天津市)二十五日,在河西务镇(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部)击败元军。二十八日,明军攻占通州区(今北京市通州区)元顺帝意识到局势不利,当晚三更时分带着太子、皇后和其他皇族成员通过建德门离开大都,经居庸关逃往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部)八月初二日,徐达等将领继续进军,攻占大都。他们到达齐化门后,士兵填塞护城河,攀爬城墙进入城内。徐达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了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张康伯,并俘获多位王子。他还下令保护宫内的文物档案,并让士兵驻守宫殿。此外,徐达还派遣将领巡视古北口附近的关口,并委任指挥华云龙管理大都,重新修筑城墙。
战争影响
攻取大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使得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元军失去了领导核心,这为朱元璋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