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位于富源县城南部,东与贵州盘州相连;南交营上镇;西与墨红毗邻;北抵中安镇。镇政府所在地脑上村,距县城22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1700米,全镇区域面积247.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大河镇常住人口为70317人。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属罗山县平夷乡长治里。

明朝时期,属平夷千户所。

清代时期,为平彝县长治里。

民国时期,为平县长治区。

1952年8月,设大河区。

1957年5月,撤区设乡,分属大河、篆湾、铜厂、清水4乡。

1958年10月,撤区乡建制,分属铜厂、大河2公社。

1961年5月,设大河区。

1970年4月,区改公社。

1984年2月,公社改区。

1987年10月,撤区设乡。

2002年3月,撤乡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河镇地处富源县中部,东接贵州省盘县平关镇火铺镇,南连营上镇,西邻墨红镇,北抵中安镇。总面积247.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境内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1700米。全镇区域面积24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83.7%。

气候特征

全镇属温带季风气候,主导风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186毫米。年降雨量2.87亿立方米,年平均日照市1819小时,日照率41%。

水文

大河镇主要河道有二级河块泽河1条,三级河者竹小河、铜厂小河、白马小河3条,总长24千米。河流总长度64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3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3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0.4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块泽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磨盘、脑上、恩乐等,流域面积0.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者竹小河、铜厂小河、白马小河。

自然灾害

大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低温、霜冻等。洪涝灾年均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6~7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7月11日,17个村、65个村民小组、3280户、1.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942万元。

行政区划

大河镇辖脑上、庵子冲、黄泥、白马、磨盘、篆湾、圭山、格宗、黄竹、起堡、长坪、白岩镇、大河、青龙、铜厂、恩乐、挑担17个村委会,211个村民小组,313个自然村。

所辖村委会

挑担村委会

恩乐村委会

铜长村委会

青龙村委会

黄竹村委会

大河村委会

白岩村委会

长坪村委会

格宗村委会

起堡村委会

篆湾村委会

圭山村委会

磨盘村委会

白马村委会

黄泥村委会

庵子村委会

脑上村委会

2011年末,大河镇辖脑上1个居民委员会,庵子冲、黄泥、白马、磨盘、篆湾、圭山、格宗、黄竹、起堡、长坪、白岩镇、大河、青龙、铜厂、恩乐、挑担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9个居民小组、20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大河镇辖1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脑上社区、庵子冲村、黄泥村、白马村、磨盘村、圭山村、篆湾村、格宗村、黄竹村、起铺村、长坪村、白岩村、大河村、青龙村、铜厂村、恩乐村、挑担村。镇人民政府驻脑上村。

自然资源

全镇境内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畜、烟、煤、粮为四大支柱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麦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干果,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锑、铜等,在磨盘落田村还有储量较大的金矿

大河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锑、铜等,其中煤储量11亿吨,已开发的有17矿,位于恩乐、白马片区,矿区面积13.6平方千米,年产量146万吨。水资源总量2.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总量2.2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00万立方米。

2011年,大河镇耕地面积4.65万亩;林地面积14.86万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大河镇辖区总人口9.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5万人,城镇化率12.7%。另有流动人口5560人。总人口中,男性4.72万人,占52%;女性4.33万人,占48%;14岁以下1.93万人,占22%;15~64岁6.55万人,占72%;65岁以上5660人,占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8万人,占97%;汤子博、回、壮等17个少数民族,共2492人,占3%。超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达224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2011年,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2.5‰。

截至2017年末,大河镇常住人口84875人。

截至2019年末,大河镇户籍人口为94917人

2010年末,全镇总户数达21438户、总人口82055人,其中农业人口21338户80305人,有汉、彝、水、回、白、苗、哈尼族、壮、布依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165人,占总人口的5.14%,有镇直(属)单位25个,学校21所,医疗机构18个。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84875人。

截至2020年,大河镇常住人口为70317人。

经济

2010年社会生产总值达13.5亿元,比2009年增长9.8%,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3.15亿元,增长21%;农村经济总收入6.4亿元,增长16.15%;粮食总产26300吨,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比2009年增长30.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25万元,比2009年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83万元,比2009年增长28.61%;银行存贷款余额为22528万元、19380万元,分别增长16.12%和25.03%;农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比2009年增576元,增长16.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2011年,大河镇地方财政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5.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089万元,增值税579万元,企业税355万元,个人所得税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8元。

截至2019年末,大河镇有工业企业46个,规模以上企业7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

第一产业

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为主题,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围绕全镇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建基地、育产业、抓增收,重点抓好路沿、区域和特色三大农业经济,全力推进以大河乌猪、煤炭、烤烟魔芋、蔬菜、核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向规模经营化、商品市场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百年一遇旱灾小春粮食基本绝收情况下,着力抗灾保春耕促增收,推广实用技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投资120万元推广实用技术,使良种、地膜、良法和中耕管理配套实施,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621公顷,优质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推广1800公顷,间套种573.33公顷,高产示范样板693.33公顷,种植地膜包谷1077.8公顷,引进示范玉米中单808、靖丰8号等新品种32个。种植蔬菜1066.67公顷,总产值1920万元;魔芋240公顷,产值1946万元;烤烟505.33公顷,收购总产值1537万元。深入推进大河乌猪产业发展,大河乌猪肥猪和仔猪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年末饲养能繁优质母猪2.23万头,出栏肉猪18.2万头,提供优质仔猪39.82万头。加强动物疫检力度,产地检疫开展面、动物及产品检疫监督面和免疫防疫密度达100%,实现肉类总产21581吨,畜牧业总产值达1.81亿元。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栽植核桃300公顷,速生丰产林200公顷,义务植树33万株,中低产林改造13.33公顷,建成沼气池300口,新增银杏饮料、生猪屠宰、睿智养殖基地、落田魔芋加工厂等4个农业龙头企业集镇建设

坚持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繁商,以商带农”的路子,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资金430万元,自筹60万元修建集镇过境公路(长治大街)长1000米,宽32米,铺沥青路面9451.59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2400米,铺设人行道小板726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900株,至2004年11月底工程已全部竣工,加强街道管理和城镇监察,彻底改变了街道“脏、乱、差”的局面,初步实现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高起点“建设小城镇、树立新形象”的目标。

2011年,大河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2011年,生产粮食2.70万吨,其中水稻1478吨,小麦1895吨,玉米1.2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中药材、蔬菜等。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6260亩,产量8526吨;中药材种植面积1750亩,产量56吨;蔬菜种植面积1.77万亩,产量1.3万吨。2011年,大河镇农业总产值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

截至2011年末,大河镇累计造林4.35万田,其中防护林3500亩,经济林4万亩,林木覆盖率37.6%,活立木蓄积量230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120亩,产量5809吨,主要品种有红梨、核桃、李子,其中红梨542吨。

2011年,大河镇渔业以水产养殖为主,人工鱼塘养殖面积1360亩,产量2720吨。

第二产业

2011年,大河镇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到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职工6231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17%。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大河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万元,比上年增长25%。

金融

2011年末,大河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亿元。

邮电业

2011年,大河镇邮政业务收入8.4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36万元。

特色

银隆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活酸菜、干酸菜芹菜腌菜、萝卜蕨等14个系列产品,远销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在2001年昆交会上,经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美食专家品尝后赞不绝口,2002年在杭州市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国家轻工部金奖,经轻工部、云大、昆明理工大学专家论证,可将酸菜汁、芹菜汁深加工成饮料系列产品,发展潜力无限;大河竹器,全镇共有11个品种的竹产品,年产量190吨,其中簸箕、背篓、围子、粪箕已销往省内外,用紫竹制作的葫芦丝、萧、巴乌等15种乐器,远销上海市、苏杭、重庆市等地,与全国100多个文工团有业务往来;全镇17个村委会都种柿子,主要产地为白岩、大河、庵子冲、脑上、黄泥、篆湾等村,柿子成熟后,经发酵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柿子饼长年保存,香甜可口,深受大广大消费者欢迎;大河土烟(旱烟)因口感好、香味浓,在全省范围内较出名,在外工作人员常常把旱烟作为礼品送给喜食土烟者。还有“上海五香豆”、花椒、葛根、香蒜、等土特产品,价格昂贵,实用价值高的虹鳟也落户大河圭山,饲养面积达七亩,现有成品鱼40吨,销往昆明市,每公斤售价高达80元。

社会

民生

强化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围绕解决群众行路、吃水、用电、上学、住房等民生困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交通建设上,大土(大河至营上土地坡)格宗段、茨白(茨托至白岩镇)通村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大扒(大河至扒弓)公路3月底投入使用。

水利建设上,完成各类安全人饮工程37件,其中2009年度安全人饮工程12件,2010年第一批安全人饮工程19件、第二批安全人饮工程3件、新农资项目3件,有效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16850人,完成集镇供水管网规划设计。

校舍建设上,投资500余万元建成恩乐、水草湾、挑担小学3个二期学校危改和镇二中学生食堂建设项目,建筑总面积4246平方米,有力解决5129名学生的上学、食宿难问题,投资200余万元完成镇一中、二中学生运动场柏油硬化改造和19所中小学校舍的绿化、亮化和美化。

集镇建设上,完成第三轮小集镇规划修编工作,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12个,生猪屠宰场竣工投入使用,大河农贸市场和建筑建材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集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新农村建设上,完成15个扶持村和37个“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上扒弓、冲头村2个易地搬迁项目加快实施,全面推进关鸡坪、邓家鱼塘、小山坎、大地头、龚家湾5个“四新”工程建设,黄泥上堡子新农村建设成效极为显著,群众誉称为“连心工程”,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投入344万元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348户,解决1266人的住房困难,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铜厂、格宗、白马、青龙、大河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整体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集镇建成区总面积达2.2平方千米,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小城镇。

扶贫工作

大河镇以温饱村建设为重点,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重点抓好省级重点扶持村格宗,省级温饱村铜厂阿马寨,市级温饱村青龙深湾沟的扶贫开发项目和安居工程。全镇完成安居工程任务3户,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500人,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2000人,群众返贫率控制达5%以内。坚持镇直机关挂钩联系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推动了扶贫济困各项措施的落实。

教育

该镇利用职业教育“三加一班”、“三位一体”学校、成技校,党的理论知识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巡回培训班等,共培训28起5100人次。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各类资料2500份,举办科普展览2期,共350人次参展,全镇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92期,受训1.14万人次。创建黄泥村委会、白岩小海子村民小组、白马磨刀石一社3个科技示范村,抓了四个不同的典型,即:“科普富民示范村(黄泥综合示范村)、白岩蔬菜研究会、黄泥养猪协会、箐口科普文明村。

全镇现有普通中学2所,在校学生4400人;村完小21所,教学点24个,在校学生1.17万人;幼儿园1所,在园儿童176人;幼儿学前班16个,在读幼儿1778人;现有公办教师601人,代课、代工70人,入学率初中达97.1%,小学达99.8%。投入“普六”143万元,完成了黄泥、圭山、黄竹三所小学建设,2004年已投入使用,投入排危资金347万元,排除危房2230平方米,同时还投资45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属“西发”项目的大河小学、白岩小学2004年已投入使用。庵子村云南省省军休希望小学”的建设正有序进行。在抓好硬件设施的同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4年参加中考936人,被曲一中录5人,曲二中11人,民族中学1人,高中录取436人,中专类146人,共被上级学校录取599人,全县综合排名第一。

截至2011年末,大河镇有幼儿园3所,小学17所,在校生1.84万人,专任教师458人;初中2所,在校生6068人,专任教师31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592人。

2011年,大河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71.45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0%。

科技

2011年末,大河镇有大河乌猪研究所1所,专业技术人员7人。

文化事业

2004年全年完成新闻节目88条,在省、市党报党刊登宣传大河的图片、文字新闻75篇,办宣传栏24期,厨橱窗6期,通过文化宣传报道,提高了大河的知名度。广播电视发展迅速,全镇用户累计达1280户,投资6万余元架设大河至庵子冲有线电视光缆工程,开通5个村民小组的有线电视,解决200余户群众看电视难问题。

2011年末,大河镇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5个,文化专业户58个,农家书屋17个,藏书5万多册。文化艺术工作者28人。

2011年末,大河镇有线电视广电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418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3.6%。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大河镇有体育场地16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卫生医疗

现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22人,计划生育服务人员5人,村级卫生所17所,乡村医生61人,卫生工作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贯彻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及地方病的发生。预防工作取得成效,儿童入保980人,单项接种麻苗96.75%,百白破97.64%,卡介苗99.04%,脊灰疫苗98.42%,四疫苗概率90%,进一步加强了传染病监检工作力度,加大卫生执法强度,并对集镇内从事餐饮业人员进行全面的体检,杜绝了传染源,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100%,高危管理182例,新法接生率达91%,住院分娩率达61%,共体检儿童4868人次。

2011年末,大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卫生院1所,分院1所,村级卫生所17个;病床31张。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11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9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9.52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88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4户,人数762人,支出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163元,比上年增长12%;医疗救助31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347人次,共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97户,人数4500人,支出435万元,比上年增长56%,月人均82元,比上年增长3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9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7万元,比上年增长21%。社会福利费82万元,比上年增长66%;敬老院1家,床位35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人员35人。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0万元,使256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52万人,参保率95%。

邮政电讯

大河镇投资90余万元架通青龙、挑担的通讯光缆,开通了联通公司130移动电话、电信通等及广电宽带互联网,农产品信息网,全镇电话用户2700户,普及率16%。宽带网用户24户,挑担、圭山、白岩、篆湾、起堡分别建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机站,大大方便群众与外界的联系。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大河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6千米。有电信网点1个,电信所1个,固定电话用户17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2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7%。

给排水

2011年末,大河镇镇区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7000立方米,服务人口3.76万人。有深水井3眼,年供水56万立方米。铺设排水管道4500米。

供电

2011年末,大河镇有镇区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424个,总容量4.95千伏安。高压线路10条,总长240.5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7138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3%,供电可靠率96.86%。

能源

2011年,大河镇有煤炭企业26家。其中煤矿17个,产原煤146.14万吨;焦化厂3个,产焦煤30.18万吨;洗煤厂6个,产洗精煤10万吨。

园林绿化

2011年末,大河镇有镇区绿化覆盖面积30.1千米,绿地面积9.15千米,绿化率0.4%。

旅游

大河茨托古文化遗址

河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东南部约3公里处,1986年当地群众开山炸石时发现洞穴及大量哺乳纲化石。

交通

2011年,大河镇有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11班次,日均客运量700余人次。

文化

地名由来

大河镇因境内最大的块择河而得名。

地方特产

大河镇名优特农产品有红梨、核桃、李子。

参考资料

富源县概况地图_行政区划网(区划地名网) www.xzqh.org.富源县概况地图_行政区划网(区划地名网) www.xzqh.org.2021-06-11

(曲靖市)富源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