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裕(1929——2013.1.17)男,曾任周恩来总理卫士。周总理卫士韩福裕于2013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人物简介
周总理卫士韩福裕的红色记忆
1月的北京,总是天寒地冻。每年1月8日这天早上10点之前,就会有固定的一群人身着深色素服,顶着凛冽寒风,神情凝重地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默默献上鲜花和水果。每个人怀着烙在心底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与哀思,绕着纪念碑转一转,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共同悼念的身影——开国总理周恩来。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是因为那上的碑文是周总理亲手书写的。这群人中有很多与总理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都是曾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秘书、警卫、司机、炊事员、医务人员等等。
在这群人中,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硬朗的老者,他就是曾在总理身边当过5年卫士的韩福裕。记者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有幸拜访了韩老。韩老非常的谦和、平易,他不愿多谈,只说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但他不时的说自己这辈子很幸福,能在伟人身边工作。言及悼念活动,这位70多岁的老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一)“从这些小事上,可以看出总理是非常尊重他人人格的。”
“总理让我们感动至深,这是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我们作为他的卫士保护他、照顾他,总理的右胳膊受伤了,屈伸不方便,我们就协助他穿衣服,先穿右手,再套左手,最后提上去。他非常整洁,领子上的风系扣要系好。有一回,总理整理装束,我见他胳膊不很灵活,就主动躬下腰打算帮他系上鞋带,但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让我帮他系,他就脚蹬到凳子上,弯下腰,有点困难地系。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总理是非常尊重他人人格的。”韩老一边激动地说,一边做着当时总理系鞋带的吃力动作。
“这样的小事,生活中很多。我老伴刚到时,在邓大姐身边工作,开饭时给总理也打上一份。总理吃完后,她就端着托盘往厨房走,总理就马上走前两步,刷的帮她把门打开,等她走过去。”韩老一说起这些事,感慨不已,“像我才去时,不太清楚总理的‘规矩’。有一次和他去后厅,当时是冬天,后厅门挺宽,挂着棉布帘子。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总理步伐矫健,走得很快。快到门口了,我就跑前一步打开帘子,他就说:‘放下,放下,我有手,我自己来。’当时周围没任何人在看,就我们两个,我是他的卫士,就是照顾他的,有点眼劲儿的都会这样,而他就是这样,真的是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对人很平等,对自己很严格。”说完,韩老还不时的感叹:没有一点官架子,但很气派,很有风度,一看总理就是领导人,对人平易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不能不感动。
(二)“克什米尔号事件中遇难烈士家属的生活,总理一直关注着。”
在八宝山矗立的“参加万隆会议遇难的烈士公墓”碑座,碑名是周总理亲题的。当年周总理所率代表团去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由于那时中国民航还没有远程飞机,代表团只能向印度航空公司租用一架“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载送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飞机停到香港启德机场等候。但代表团在昆明市时得到情报:中国国民党特务准备在这架飞机上放置爆炸物。外交部有关部门立刻约见英国驻华代办处参赞,告之有关情况,并要他们转告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注意采取安全措施。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代表团又向印度再租用一架飞机,从昆明出发先到仰光,处理中缅两国之间的问题。但是,香港当局对机场地勤人员没有检查和监督,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收买一名检修人员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机翼下放置了定时炸弹。“飞机飞离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五小时后爆炸,中国先行团和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以及随同前往的中外记者11人全部遇难。其中有一位是中办交通科科长、总理的司机钟步云。”讲到这里,韩福裕拿出一帧珍藏多年的与钟的合影给我们看。
钟步云是位瑞金市出来的老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事发后,总理很悲痛,当他见到钟的妻子高秀英时,握着她的手,痛心地说:“钟大嫂,老钟是替我牺牲的……”高秀英悲痛之余,说:“您能平安回来,就是全国人民的幸福。”而后,总理知道钟有个哥哥是农民,在老家,很穷,钟在生前每月寄几十块钱回去贴补,总理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来按那数目不断地寄去。在钟逝世10周年之际,钟的哥哥说家里情况好转了,叫高秀英回家看看。高回来后就告诉总理家里经济状况好了,叫总理不要再寄钱了。总理又问她这一趟来回花了多少路费,因为当时高从财务处临时借了钱,总理又用自己的钱帮她补上了。
1975年1月,总理进入了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清楚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安排了。在3月下旬,第三次大手术前,总理在秘书的协助下处理住院以来尚未批办的重要文件,其中不少是“文革”以来受到“审查”的许多党政军高级干部的“悬而未决”的材料。他还把专案组认为“能够做出结论”的审查对象的材料再看一遍,这样,一批长期遭监禁的革命老同志陆续获释。
被疾病折磨得憔悴的周总理,还是细致地不停地工作,还是像过去一样,把普通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在克什米尔号事件20周年时,总理躺在病床上已很虚弱,但又想到了高秀英,就派人去看看她,主要问她有没有什么困难,写封信告诉他。高秀英当时已老,身边六个子女都上山下乡插队去了。老人无依无靠,也就告诉总理身边没有一个照顾的人,有回病了躺在床上,要喝口水都没人端,自己下床时就摔在了地上,希望自己插队的小女儿回来,留在身边照顾自己。总理见到信后,亲自批了一张条叫人去办。当时一个办事的局长知道了,就责问高秀英说,你知不知道总理病了,你还写信干扰总理的治疗。老太太一下急了,非常激动的说:“老钟生前跟你们在一起工作,死了这么多年,你们问过一句没?只有总理想着,派人问我有什么困难没有,我才写了信……”“在克什米尔号事件50周年纪念日,我陪高秀英老人一块去八宝山扫墓时,她又深情的向我提起了当年病中总理对她的关怀。
(三)“工人雕塑家一听碑上的字是总理亲题的,铿铿地很精心地赶制。”
“总理一生为人题碑不多,不妨我都讲一讲。”韩福裕润了口茶水,顿了顿,又向记者讲开了。“廉维的墓是周总理题的。如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角,这座由总理题写碑名的碑清晰可见。我曾几次拜了廉维同志的墓地。她是名伟大的女性,坚定的共产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曾被敌人打得右目失明。但坚贞不屈的她,还把自己的子女送上革命前线。”随后,韩福裕找出相关资料向记者展示了总理同廉维的女儿,著名电影艺术家张瑞芳的一段轶事。总理生前,曾对廉维的女儿张瑞芳说:“你的母亲是值得尊敬的英雄。她受的苦,比你们兄妹几人加起来都多。”1960年,廉维因脑出血去世。总理每天为国事操劳,廉维的子女们自然不愿去打搅他,没有告诉总理他们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在葬礼后当晚,中南海就来了电话,是总理的,总理在电话里责怪张瑞芳为什么不通知他,不让他去见廉维最后一面。总理的责备与伤心,让张瑞芳他们深深感动。后在全家建议下,张瑞芳写信给总理,请总理亲笔题碑,但不署名。总理就写了好几张题字,一字字挑选、斟酌。
“烈士孙炳文的夫人、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的妈妈任锐的墓碑也是总理题的,在‘文革’中被砸毁。1975年,孙维世的丈夫旧金山才从8年的牢狱中出来,才知道岳母的墓碑被砸了,就想用国家补发的工资重建。”另一个有关总理题碑的故事向我们展现:孙维世的妹妹孙新世,找到当时在中南海修建工程处的韩福裕,说金山出来了,想请你们看电影,不知道你们肯不肯。在当时政治气候仍未稳定的情况下,与他们接触的人还可能受到牵连,但是韩福裕不怕,心里说:“组织上都相信他了,把他放出来了,我见见老朋友有什么不可以。”当金山提出了请他帮忙修复任锐同志的墓时,韩福裕一口答应了。他就出面到建筑雕塑艺术工厂找人,但那儿的头头说要有民政部出具的证明才行,所谓的证明是看墓主是不是坏人。他们就又只好去开证明,但当时组织部没有恢复正常工作,年轻一辈的负责人又不知道任锐的情况,最后找到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签字证明才通过。
“到了石料加工厂,5名工人雕塑家一听碑上的字是总理为烈士亲题的,二话不说,连夜加工加点,铿铿地很精心地赶制,将总理写的字一笔一笔重现在那洁白的大理石上。凿刻完后,加工费说什么也不收,孙新世他们心里很感激,但也很过意不去,钱不收,就请他们吃饭,送烟,送糖,但都被拒绝了。后来我就给他们出了个主意,买了5本纪念总理的画册《人民的悼念》送去,他们才收下。”
(四)“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养水培水仙,总理的人品就像这花一样圣洁。
总理去世时的各种吊唁活动,如遗体告别、追悼会等等,韩福裕都参加了。日子、时间,迄今他都记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我们问他为何去吊唁时他总带上6盆水仙花,他边回忆边说:“1月14号下午,劳动文化宫大殿里的吊唁一结束,邓大姐就捧着骨灰盒坐车到人民大会堂,将骨灰盒放到了台湾厅。总理生前,台湾没解放,他生不能去,是遗憾,那就……”韩老说到这有点哽咽,眼圈也红了,“当时在骨灰盒左右两侧摆了6盆水仙花——给我的印象太深了,25年来我都记得,1月份太冷,也刚好水仙开花。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养水培水仙,那洁白的花,翠绿的叶子,鲜黄的蕊,总理的人品就像这花一样圣洁……”
现今已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的第25个年头。这群在总理身边生活过的人大多早已白发苍苍或已过世。死者已矣,但活者继续。“1992年邓颖超故去后,我们这群人将悼念场所换到了总理生活与工作的地方——西花厅。屋外的一草一木、屋内的一桌一椅,总理曾走过的地方、曾坐过的地方,总理曾同我们说过的话、曾望着我们的炯炯有神的眼神,一切的一切伴着总理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难了的总理情结,让韩福裕难抑自己激动的情绪。
据韩老讲:在每年的1月8日这天,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也以普通人的身份,率几位高僧,手捧鲜花,肃立于纪念碑前,行最高规格的藏族礼仪——向纪念碑献上雪白的哈达,报答周总理对西藏人民的关怀,每年如此,直到他圆寂。“到了1983年,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后,我们就挪到了里面的总理纪念室去悼念,在这里我们畅谈过去,相互叙说不同的经历,相互交流自己所参与社会上的各种纪念总理的活动的情况,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发扬总理的精神。我们中有的在这天带上下一、二代孩子,让他们从这庄严的气氛中感受总理的人品情操,教育他们奋发向上的同时,树立崇高的人格。”
逝世
周总理卫士韩福裕于2013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参考资料
悼周恩来的卫士韩福裕.人民网.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