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距虾脊兰(学名:Calanthe arcuata)是兰科虾脊兰属植物。它的根状茎不明显,假鳞茎短而圆锥形,约1厘米粗,具有2-3枚鞘和3-4枚叶。在花期,叶子全部展开,呈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边缘常呈波状,两面无毛。花葶从叶丛中间伸出,直立,高出叶层外;总状花序长约10厘米,疏生约10朵花;萼片和花瓣的背面呈黄绿色,内面为红褐色,无毛;花瓣线形,与萼片近等长,宽度为2-3毫米,先端渐尖,具有3条脉,仅中脉延伸至先端;唇瓣开始为白色带紫色的先端,后来转变为黄色。蒴果近椭圆形,长约2厘米,粗约8毫米。它的花期为5-9月。弧距虾脊兰生长在海拔1400-2500米的山地林下或山谷上覆盖有薄土层的岩石上。它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台湾省湖南省、湖北西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北部。此外,弧距虾脊兰也被栽培,并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该物种的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

植物信息

种中文名:弧距虾脊兰(原变种)

种拉丁名:Calanthe arcuata Rolfe var. arcuata

中国植物志:18:295

组中文名:虾脊兰

组拉丁名:Sect.虾脊兰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Calanthe---Calanthe subgen Eucalanthe Schltr.

属拉丁名:Calanthe

亚族中文名:拟白及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Bletiinae Benth.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

根状茎不明显。假鳞茎短,圆锥形,粗约1厘米,为鞘和叶柄以及许多纤维所包,具2—3枚鞘和3—4枚叶。假茎长2—3厘米或有时不明显。叶在花期全部展开,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达28厘米,中部宽7—30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 狭成鞘状柄,边缘常波状,两面无毛。花葶出自叶丛中间,1--2个,直立,高出叶层 外,长30--50厘米,密被短毛,花序之下具1枚紧贴花序柄的筒状鞘和数枚披针形的 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约10厘米,疏生约10朵花;花苞片宿存,草质,狭披针形,长 1—1.8厘米,基部宽2--3毫米,先端渐尖,无毛;花梗和子房长约2厘米,呈弧形弯 曲,密被短毛,子房棒状;萼片和花瓣的背面黄绿色,内面红褐色,无毛;中萼片狭披针形,长1.7--2.2厘米,基部上方宽4毫米,先端渐尖,具5条脉;侧萼片斜披针形,与中萼片等大,先端渐尖,具5条脉;花瓣线形,与萼片近等长,宽2--3毫米,先端 渐尖,具3条脉,仅中脉到达先端;唇瓣白色带紫色先端,后来转变为黄色,基部与整 个蕊柱翅合生,长11—18毫米,3裂;侧裂片斜卵状三角形或近长圆形,两侧裂片先 端之间相距约7毫米,先端急尖或锐尖,前端边缘有时具齿;中裂片椭圆状棱形,长 8--10毫米,宽6--7毫米,先端急尖并呈芒状,基部楔形或收狭成爪,边缘波状并具 不整齐的齿,无毛或疏生毛;唇盘上具3--5条龙骨状脊;距圆筒形,细小,长约5毫 米,末端钝,无毛或被疏毛;蕊柱粗短,长4--5毫米,上端扩大,无毛或有时被疏毛;蕊柱翅在上端扩大而呈三角形并围抱柱头,下端延伸到唇瓣基部;蕊喙2叉裂;裂片钻 状,长约1.2毫米;花药较小,药帽在前端收狭,先端朝上翘起;花粉团稍扁的狭卵球 形,等大,长1.2毫米;粘盘小,近长圆形。果近椭圆形,长2厘米,粗约8毫米。

花期5---9月。

产地分布

陕西省南部(佛坪县)、甘肃省南部(康县)、台湾省(宜兰县、南投、嘉义市台东县、花莲等地)、湖南省(新宁县)、湖北西部(兴山县一带)、四川省(康定市九寨沟县峨眉山市理县、汶川、宝兴县金佛山)、贵州(地点不详)和云南西北部(独龙江流域、高黎贡山)。生于海拔1400---2500米的山地林下或山谷覆有薄土层的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