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天宁寺
南通天宁寺,初名光孝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老城内的中学堂街11号。始建于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是南通市著名的古刹。天宁寺毗邻北濠河,坐北朝南,中轴线以报恩光孝寺和狼山的连线为基准。建筑群包括山门、天王殿(金剛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等,西部为禅堂、僧。寺内还有五株古银杏、两口明代古井和宋式建筑风格的光孝塔。 南通天宁寺在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年间建立,原称报恩光孝寺。北宋政和年间重建,明天顺元年(1457年),朱祁镇赐额“天宁寺”。清末,张謇将大殿东侧改为南通中学。建筑风格上,大雄之殿为宋式歇山顶,高18.3米;光孝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高30.9米。 南通天宁寺在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南通市古代的建筑风貌。
历史沿革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僧人藻焕堂创建了天宁寺,初名为光孝寺。
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天宁寺与原在城西的奉圣寺合并,改称天宁报恩光孝寺。
明宣德五年(1430年),南通天宁寺重修。
清乾隆,天宁寺分为四贤祠、塔院、大意堂、祖师殿、水神殿、藏经楼、毗卢阁七房。
清末兴办教育,天宁寺东部的毗卢阁、四贤祠、轮藏殿和光孝塔院等建筑改为学校。天宁寺之一的藏经楼一房迁至望江楼,四贤祠一房迁至西武庙。
1956年,由政府文化科拨款修理保护,对天宁寺西侧的火星殿、水神殿(禹王殿)、祖师殿、大意堂进行维修,新塑李靖、阿难陀两尊佛像,增补十八罗汉并对佛像装金。
1958年,天宁寺被作为南通市老年僧尼生活憩息之所。
1959年2月,比丘尼教元到天宁寺负责寺院修复。
结构特点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宋代建筑,殿高近40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歇山式,明向六根内柱,系用“包镶法”制成的十二瓣瓜楞柱,下有复盆式石杠础,上雕藤本牡丹花纹。主柱有20根,高18.3米,为宋元遗留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
文物遗存
南通天宁寺的山门上,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天宁禅寺”题额,书画家范曾题写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楹联。此外,天宁寺还藏有宋徽宗为天宁寺御笔题写的“大雄之殿”和明代祝允明题的“德空明”两块匾额。此外,天宁古寺尚存有明、清两代的古碑七块,收集到天宁寺僧溪三大师的墨竹多幅。相传寺内释迦佛、海岛观音、文殊菩萨、普贤、阿难陀、摩诃迦叶等均为唐朝著名艺术家刘鸾所塑。
研究价值
天宁寺寺院旁的老街因寺而得名称做“寺街”,是保存完整的传统历史街区。
保护措施
1958年,南通天宁寺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南通天宁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南通天宁寺是南通江海地区的三座唐寺(狼山广教寺,定慧寺,南通天宁寺)之一,明《万历志》、清《康熙志》皆作这样的记载:“唐咸通中僧藻焕堂建。旧名光孝天顺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这样的补充“寺有光孝塔五级,后有毗卢阁。宋咸淳中年间(约990年—1003年)君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
旅游信息
交通
乘坐南通公交68路通勤线、37路、38路、39路、40路、70路通勤线、48路、77路、58路、301路、99路、22路、619路、620路、33路环线、69路通勤线、13路、72路等至天宁寺。
参考资料
南通天宁寺.南通市民宗局.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