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潕水

潕水

潕水,一作舞水、巫水,是中国古代汝水右岸的一条重要支流。其源头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东部,东流至舞阳县南部,最终在西平县东部注入汝水。元代至正年间,西平以上的汝水被截流,潕水因此成为南汝的正源。后来,在舞阳县西南的保和乡卸甲店将潕水堵死,上游河水被导入澧河,形成了今天的甘江河。卸甲店以下的潕水则成为了今洪溪河及上蔡县以上至合水村间的小洪河。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西平和遂平县之间的汝水淤断,潕水改道东出澺水。由于西平境内的潕水本有洪河之称,此后潕水和水的全流域统称为洪河。舞阳县因位于潕水之阳而得名。流经舞阳县城南的三里河,即历史上的潕水,亦称甘江河。

历史变迁

1986年《舞阳县志》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年),甘江河泛滥成灾,于卸甲店凿渠12里,引水入澧河,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竣工。此后,甘江河下游水患稍息,河舞阳段水患增加。”这段记载说明舞水即甘江河由于水患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开始进行改道,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竣工,历时27年。改道的地点在卸甲店,向北凿渠12里,引甘江河水入澧河。改道入澧的结果是甘江河下游水患得到控制,澧河舞阳段及下游水患增加。

民国二十三年《西平县志》对甘江河改道的记载最为详细:“洪河本名汝河,即《水经》潕水是。发源自方城县(旧曰裕州)东北牛心山及当阳山,名曰贾河(据传汉贾复居此)。东南流经古庄店,折而东经杨楼,又折而东北,流入叶县圪店,名曰乾江河(一曰甘江河)。又东北经辛店,流入舞阳县境,经卸甲店东与三里河汇,过城南又东南流,入西平县境此远源也。元末至正间,地方官因甘江河泛滥为灾,乃于卸甲店迤北,凿渠长十二里,引河北省流入澧河,使东归,是为洪河远源截断之始。后新渠淤塞,河复故渎。于是西平、上蔡县沿河居民,复遭泛溢昏垫之害。明嘉靖间,西平人王,会疏于筑防;清乾隆十五年间,邑人赵永涨、马骥等,复于导干入澧处,用铁轴贯釜,堵塞故渎,并添筑石坝慎固堤防。繇是方城之贾河、叶之甘江河,乃北流入澧,不复与西平洪河汇矣!世称锅跺口(上蔡县志云:郭渡口)者此也。锅跺口之东曰老甘江河(即甘江河故渎)大荆山迤北之水入焉。东流为舞阳城西南三里河;三里沟之水,自西北注入,又东为城南三里河,有舞泉焉。微折而北为东南三里河,又东流至马家桥,有八里河来会,又东南入西平境,名曰小洪河。”

《西平县志》详细记载了元、明、清三朝甘江河的三次改道、疏浚工程。元末舞水改道工程主要是把洪河的“远源”甘江河截断,于卸甲店向北凿一条十二里长渠,引甘江河北流入澧河,把入于西平洪河的甘江河水改向北、再向东归,注入沙河。明代和清代,改道后的新渠淤塞,甘江河恢复故渎,使下游的西平、上蔡县沿河居民复遭其害,所以又进行两次疏浚工程。明嘉靖年间,西平人王诰带领民工对甘江河新渠进行疏浚,并加固堤防;清乾隆十五年,西平人赵永涨、马骥等带领民工在甘江河截流处用铁轴贯釜,堵塞故道,并修筑坚固石坝和堤防。甘江河改道和疏浚工程完成后彻底截断了其上源,使之北流入澧河,不再与西平县的洪河相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