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通大附中”,地处江苏省南通市星城路300号,位于南通大学北侧,世纪大道南侧。作为南通市人民政府教育重点工程,通大附中是南通市政府投入4.3亿元巨资按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标准新建的一所南通市新城区配套高中。学校占地207亩,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现状:庞大名校师资,全新领导班子;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南通市重点中学,南通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南通市正处级事业单位。

学校简介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通大附中”)是南通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07亩,总建筑面积为7.4万多平方米。2011年12月,学校举行奠基仪式。2013年5月,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学校为市教育局下属相当正处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3年7月,学校正式招生。

通大附中校园功能区域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教学设施先进。多年来,附中师生在一系列省、市教育、教学、文艺、体育等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通大附中彰显“小班额、寄宿制、学院式”办学特色,发扬“日进日新、成人成己”的学校精神,秉持“博雅、勇毅”校训、“和融、诚朴、勤敏、卓创”校风、“笃敬善导”教风和“敏学精思”学风,坚持“促进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达成“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公民素养、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的提升”这一学习目标。

通大附中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生态和谐、既有传统文明又有时代感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思想,凸显“数码校园、生态校园和人文校园”的现代教育理念。

通大附中遵循“唯真、崇善、向美”校训,发扬“包容、开放、勤奋、朴实”的校风,致力于“打造精英教育、构建智慧校园、倡导家校共建、体现国际特色”的办学格局。

学校通过“五大学院”(即人文与社会学院、数学与科学学院、工程与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和体育与健康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现有两个高水准省级课程基地——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和星火创客空间,已成为我省课程基地建设的样板。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经验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现场推进活动上获得推广。学校正在申报的第三个省级课程基地“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已通过省初评。

通大附中将努力成为具有实验品格、示范意义的智慧校园、师生素养的发展平台、高校生源的优质基地、国际理解的交流中心,实现建成南通市一流的特色高中、对外展示的教育名片、省内教育改革的样板的愿景目标。

历史沿革

• 立项批复

2010年7月2日,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通发改投资[2010]357号)“关于新区高中建设项目的批复”。

• 工程奠基

2011年12月28日上午,市委书记丁大卫,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国华亲手启动奠基仪式触摸球,副市长杨展里讲话,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校长袁银男,以及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崇川区委、区政府,市教育局、市代建办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共同为通大附中培土奠基。各相关单位代表、有关学校师生代表等近二百人出席奠基仪式。

• 破土动工

2012年4月5日,通大附中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拉开了正式开工的帷幕。

• 二期开工

2012年11月6日,通大附中二期工程(东区)开工。

• 领导视察

2013年2月16日,是新春佳节之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丁大卫、市长张国华等视察在通大附中建设工地。丁大卫要求学校高点定位,满足更多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 一期验收

2013年5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验收。

• 新生报到

2013年7月6日,通大附中招收的首届560名高一新生报到。

• 教工大会

2013年8月28日,通大附中召开第一次教职工大会。

• 正式开学

2013年9月2日,通大附中正式开学,举行第一次升国旗仪式。至此,新城区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了以机关幼儿园、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市一初中、通大附中、市特教中心、南通大学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学校教育体系。

办学理念

打造精英教育: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学额在40人以内;实行寄宿制,为学生在校生活提供高标准住宿条件;“学院式”管理,充分利用市内优质高中资源和南通大学教科研优势,采取课程选修、社团活动、研究小组、学术讲座等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每年举办艺术、科技、体育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办专家讲座、开展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智慧校园:落实人文化理念,即实施将科学、人文、艺术整合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即构建基于互联网和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数字教室和数字移动学习终端;创设探究型课堂,即推进课堂中互动、探究,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实施目标化管理,即实施目标定额、科学管理、系统决策和持续改进。

倡导家校共建:建立学校与年级家长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学生和家长同时共享学校体育、艺术、图书、科技等资源;学校定期向家长提供学生发展报告书;每月有一天为校园开放日,组织家长走进课堂、参加学校活动。

体现国际特色:为适应南通市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学校将附设国际部,目前在学校总地域内预留了建设国际部的专门区域,待条件成熟时将启动国际部项目,引进国际精品课程,届时将为南通市高中学子出国深造开辟一条便捷而经济的绿色通道。

通大附中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办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再加上独特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格局,并借助南通大学的教育科研优势,一定能把学校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全省一流高中,为学子的高中学习生活与健康成长提供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质的教学服务,帮助学子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殿堂,成就人生梦想!

硬件设施

截至2015年1月,我校图书馆藏书(已编目)共43608册。其中,学生书库17425册,教师书库1450册,藏书库21649册,学生必读书目室3084册。

2014年我校征订期刊为305种,2015年将增至356种。另有党报党刊9种。2014年,图书馆在初始规划阶段,故期刊投递至各部门参阅。

2015年,我校将使图书馆的功能最大化,故期刊基本全部上架至图书馆期刊室,供师生前来阅读。另从2014年11月始,学生必读书目室正式开放使用。

文化传统

学校精神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校精神是:日进日新·成人成己。

日进日新

1.含义

意即天天有进步,日日有创新;自强不息,永不止步;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2.出处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要求

“日进日新”就是要求师生踏实每一天,超越每一步,胜不骄、败不馁;同事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力争卓越、成就最美自己;就是以师生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持续发展,位居前列。

成人成己

1.含义

“成”是“完善”、“成功”、“实现”和“成就”。“成人”是指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己”是要成为人性完满、个性鲜明的人,进入“成己达人、成人达己”的境界;因建设自己而成就别人、又因别人的成就而提升自己,从而达到合作共生、共同成长。

2.出处

《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3.要求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也。”(孔子论语·宪问》)“成人”意即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达到“成己”的目标,就必须通过自修、自省、自诚、自警、自奋,通过不断锤炼自我,充实自己,充分挥发自我潜能,以“诚者自诚也,而道其道”。“成已”还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具方可成人,成物。自己事业成功才有可能去更好的帮助他人。同样,为了成就自己也要很好地去帮助他人、相辅相成,合作共赢。

校训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博雅·勇毅。

博雅,意为学问渊博、品德纯正、意趣高雅。有了博雅的气度,即可泰然处世,勇于担当,自我实现。

博雅,是人类灵魂高度的象征。“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简单地灌输一些知识,进行一些专业训练,而是着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即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

通大附中以“博雅”作为校训,旨在克服普通高中办学重视“知识”“科技”而忽视“人文”“艺术”的倾向,藉以协调高中教育科技与人文、艺术的动态平衡,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渐趋统一,艺术教育与知识教育完美融合,从而培养出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全面发展的人才。“博雅”应该成为每个通大附中人的精神气度和人格特质。

勇毅:“勇”,乃勇敢、勇猛。毅,坚强,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对“勇毅教育”非常推崇,《论语》《周易》《荀子》《孔子家语》《明史》等传统典籍中多有记载。而早在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城邦就推行“尚武教育”。苏格拉底等西方思想先贤也非常注重勇猛坚韧精神的培育。

通大附中以“勇毅”作为校训,旨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勇敢、无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锤炼不怕失败、不畏强暴、不迷信权威的品格。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不为暂时的失败所屈服,不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满,做到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满怀自信,敢于担当,追求卓越。

校徽

主题为“潜龙跃渊”造型。它以江海之波涛圆形图案为设计元素,内寓上善若水、兼收并蓄、润物无声之意,外蕴灵动宽容、圆融和谐、和衷共济之义。

内环为“中原地区第一龙”的腾飞形象,也表现为“南通市”之“通”的声母“”之变形。它由三朵浪花汇聚而成,象征通大附中育人寓“科学”、“人文”、“艺术”于一体的办学理念,突出其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力争一流的宏伟愿景,三位一体,交相辉映,如百川归海,彰显了“日进日新,成人成己”的学校精神,也体现了学校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育合格人才的宏图伟愿。

校徽以蓝、橙黄、紫三色为基础色,“蓝”色象征科技尖端与领先水平,“橙黄”象征艺术创造之灵光,“紫”色为中间色,象征人文中的包容与收获,同时也赋予“紫气东来”之祥瑞之气。

校旗

校旗图案为学校地形图。两条白线表示校内河流,蓝、红、绿三色表示学校实施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篆体校名表示学校“博雅教育”特色。

校风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风是:和融·诚朴·勤敏·卓创。

和融,意为“和谐、融洽”。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汇贯通。”

我校列“和融”为校风首目,凸显以崇尚和谐、追求融洽为价值取向,融办学思想、教育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师生对人生和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

诚朴,意即“真诚而质朴”。

“诚朴”中的“诚”是核心、是根本。“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现代学校的价值泉源之一。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晋·陆机《羽扇赋》“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明·李东阳《先考赠少傅府君命碑阴记》:“为人诚朴坦易,言若不能出口。”

我校将“诚朴”列为校风,就是要恪守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操守。师生为人为学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使学校真正成为“道德高尚,学术纯正”的治学场所和精神家园。

勤敏,意为“勤勉机敏”。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北齐书·颜之推传》“处事勤敏,号为称职。”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我校将“勤敏”列为校风,既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又是对学生读书的诫勉;既强调个体完善自己的修为,又倡导团队奋发的精神态度;既要踏踏实实为事,又要优选科学、适切、灵活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师生共同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率的最优化

卓创,意即“卓越与创新”。

唐·颜师古注《汉书·成帝记》“卓然,高远之貌也。”权德舆《喜陆太祝移居洪州诗序》“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国语·周语》“以创制天下。”

我校将以“卓创”为校风之一,意义有三:一是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二是倡导教育教学的创见、创造与创新,三是通过办学创新的路径来达到卓然不群的境界。

教风

通大附中的教风是:笃敬善导

“笃敬、善导”是从教学态 度与教学技艺两个角度对教风所做的界定。

笃敬,笃厚敬肃。《书·盘庚 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 永地于新邑。”《论语·卫炅公》 “言忠焙,行笃敬,虽蛮之邦行 矣。”

善导,善于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 语·述而》“不愤不启,不诽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学习之道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才能主动学习、意义学习、创 造性学习

为人师者要“笃敬”:“敬”为常怀敬畏之心,敬人敬己,谨于 修身,且忠实不欺,言出必行,诚 信为学,以生为本;“笃”为专一稳重,一心一意,潜心执教,依法 施教,垂范力行。

为人师者要“善导”:不仅传 授知识,更要开启智慧,激发灵 性,让学生“各宜其所宜,各适其 所适”。

学风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风是:敏学、精思。

通大附中赋

通大附中者,承张謇兴学之余绪,集通城数校之名师,市府耗资四亿历时两载而建之也。此新校,乃国内万千中学之一也。以万千之一,成万千之“唯一”,通大附中之愿也!

秉“和合”之理念,建“和谐”之学校;师与生和,谐而有序;师之殷殷兮,生之亲亲;教与学和,谐而有趣:教之谆 谆兮,学之欣欣;人与事和,谐而有力:谋之深深兮,成之精精;和而谐之兮,合而协之;谐而学海飞舟,同船共渡;协而书山折桂,尔竞吾争;让天才,有脱颖之机;令英雄,有用武之地。

守“博雅勇毅”之校训,育经世致用之人才;以励学子有渊博之学识,有高尚之品德,有勇敢之精神,有坚毅之胆魄;有现代之科学技术,有传统之人文艺术;做人之英杰,成国之栋梁。

育“和融诚朴勤敏卓创”之校风,造和气融洽融汇融合之氛围,建坦诚质朴真实严谨之互信;养勤奋刻苦机敏灵动之作风,臻创造创新卓然不群之境界;有举一反三之潜能,有一言九鼎之信誉;有闻一知十之智慧,有九死不悔之浩气;以聚鸿儒,以纳英才,以优课,以成名校。

行“笃敬善导”之教风,使教者有专一之心;用诗之质,用艺之工,用哲之思,用将之器,教而授之,示而范之,濡之染之,感之化之,久而成名师。

蔚“敏学精思”之学风,使学子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之,思而学之;学不刻板,敏而摄精华;思不拘泥,精而究深远;学有所得,思有所成,久而成雅士。

一言蔽之,“唯一”乃吾附中人两载之汲汲所为也,未来之孜孜所求也。躬逢胜日,应锦平之约,瑞良撰之。

学校荣誉

参考资料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08-28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08-28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介.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03-16

校庆快闪.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08-28

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南通市教育局.2024-08-28

我校赴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为2024级本科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南通大学.2024-08-28

校歌.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08-28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图吧.2024-03-16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知网.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