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港
扶胥港为古代广州市港口,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西,北面是丘陵台地,南面的黄埔港湾古时候属溺谷湾,扶胥港位于广州溺谷湾北缘,古时候珠江前后航道在溺谷湾汇合后向南沿狮子洋直通虎门镇入南海。
扶胥港简介
扶胥港为古代广州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南海神庙更是反映了朝廷对扶胥港的重视,显示了广州扶胥港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因为海神的地位与港口的地位是相一致的。
扶胥港地理
扶胥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西。
扶胥港江面宽达2500米,唐朝著名诗人韩愈在《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称为“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故又称黄木湾。据《广州记》说“广州东百里有村,名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无际”。《大明一统志》也说,“自此(古斗)出海,浩淼无际,东连闽浙,南通岛夷。”这些都说明,在晋朝庙头村已是放洋启航的地点,也是外国船只到达广州市的第一个停靠站。这些都是扶胥港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
扶胥港形成的经济条件
广州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处东江、北江和西江注入南海的汇合处,三江汇于这里形成珠江。由于广东省雨量充沛,珠江水流量特别丰盈,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使广州航运条件非常便利,同时由于广东具有石灰岩地貌使潜流得以过滤的特点及温和的气候条件,使高明河含沙量少,为广州水上运输提供了一个水量足、水位高、淤浅少的优良条件。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只有水运是最具有经济效益的运输方式。组成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和西江不仅使整个广东连成一个整体网络,而且还通过三江侗族自治县上游及支流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内陆广大地区,尤其是秦朝开通的灵渠,把西江与湘江相接,使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连在一起,再通过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形成了包含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水系的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网络。广州市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要冲,与海外交通十分便捷,可直达东南亚、南洋、印度洋沿岸及西亚、南欧各国。在国内的海上航线可直达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及北方沿海各港口。由于广州直通东南亚、印度等国的运输距离最短,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树立了广州作为外贸大港的难以替代的优势。广州正当珠江的中心,既是河口港又是海口港,是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中心城市,是古代全国九大都会城市之一。
在指南针尚未应用的古代,海上航线主要在近海,季风气候的应用也是广州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有利自然条件。广州面临热带海洋,天气和气候受亚洲季风支配。每年3月至8月,以海洋气候影响为主,盛吹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而9月至来年2月,受大陆气候控制主要吹北风和西北风,往来广州的帆船在古代全依赖于这种季风气候沿近海连通与东南亚、印度洋印度半岛及西亚的航线,利用季风风力,一年往返一次。为了验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航线,1980年11月23日,一艘仿照唐朝的古木双桅三帆船从阿曼出发,采用罗盘针、牵星术等古代航行工具,不装现代动力设施,全凭季风鼓帆航行,沿唐代阿拉伯帝国至广州的航线,历时216天,到达广州港洲头咀码头,证明瞭唐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这些优越地理条件,奠定了广州市作为对外贸易大港的坚实基础。
以广州为中心的多层次广阔经济腹地,是广州扶胥港形成的必要条件。珠江三角州是河流沉积而成,这里土地肥沃,河网密集,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应于塘鱼及蚕桑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加上从秦朝开始数十万军民入粤带来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为港口的形成及对外贸易准备了充足的货源。珠江地区和依仗河流触角辐射到达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内地的丰富土特产,如丝绸、茶叶、陶瓷等为广州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源,使广州具有其他岭南地区及港口所没有的优越条件。
扶胥港历史
在秦朝实行了向岭南大规模移民,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越国时代,广州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和海外进行贸易。到了汉代,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手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得到发展,广州已成为全国九大繁荣都市之一,此此时已开通了连接广州与东南亚、印度、波斯的海上交通路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繁,而广州地区则保持相对稳定,大批移民南下,推动了广州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给扶胥港的建立提供了必要与可能的条件。
隋唐封建帝国的建立,对社会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传信录》所描写的“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百姓殷富”的开元盛世的空前繁荣景象,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使江南的经济发展超过以前任何时期。古斗村已发展为南海镇,随后又改为扶胥镇。为减轻广州市内港的压力,扶胥港成为广州外港,是中外船舶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而且能为远航船只提供淡水、食品及大宗商品,既是中外商船的停泊场所,也是进出口商船的检查站,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随着海上运输的越来越频繁,人们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海神的祭拜也变得更为隆重。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杨坚下诏在南海镇建立南海神庙,南海神庙建在扶胥港上,因此南海神庙成为广州扶胥港的标志。
海员在进出港口时,到南海神庙祈求得到海神的庇佑,祈祷一帆风顺和贸易兴旺,并使心灵得到慰借。扶胥港形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应该是比南海神庙还要早。韩愈在《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记载“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反映了在唐朝时期广州扶胥港在全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海神的地位与港口的地位是相一致的。在南海神庙浴日亭出土了很多海南紫荆木片,经考证是码头枕木,是唐代产物。1973年在南海神庙西侧发掘出经考证为扶胥港码头枕木,枕木出土的地方今天仍叫码头园。
唐代与广州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在宋代则为75个,到元代升至144个,朝廷对南海神庙的加封和祭祀,希望能保佑对外贸易一帆风顺。由于进出广州市的一切中外船只必须锚泊扶胥港接受检查,因此扶胥港热闹非凡,加之扶胥有浴日之奇的景观;宋代大文豪苏轼到南海神庙前浴日亭看到日出奇观,诗兴大发题下《浴日亭》诗一首。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咏南海神庙》一诗中说:“大海更在小海东,南海神庙不如东庙雄,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遗址”。东庙即南海神庙,建章宫为汉代长安宫,将东庙与建章宫相提并论,可见南海神庙当时的繁华景象。在宋元两代,扶胥浴日都排名羊城八景之首,这都反映了扶胥港的热闹情景,反映了广州市对外贸易比唐朝更加繁荣发展。
扶胥港的没落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东江三角洲的发育淤积,商船很难再在扶胥港靠岸了,外港逐渐从扶胥港转移到黄埔港,黄埔港成了广州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根据《波罗外记》记载:“波罗庙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清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说明在宋元朝扶胥港仍是广州的一个优良外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