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伯

河伯

河伯是黄河水神,另外河伯又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姓名。传说中的河伯人面鱼身,《晏子春秋》中记载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 出行乘着筒车,以两龙两为驾。在春秋时期,河伯不仅可以呼风唤雨还掌管疾患,主持信义。

“河伯”在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指的是当时的方国部落首领的称谓,并且用“河伯”来代指其方国部落。在西周时期河伯不只是河宗氏的首领,并且同时担任祭河的祭司之职。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后逐渐演变成神化的河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河伯”从历史上的“河伯”变成了黄河之神,社会背景的变化河伯呈现出人格化。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受到道教影响道化,此时的河伯从一个自然神变成了一位由凡人修道而成的仙。河伯在历史的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河伯的故事,河伯娶妇的故事广为人知,除此之外还有望洋兴叹这一成语也是由河伯故事中演变而来。

河伯作为黄河之神,因此历朝历代都会举行祭祀黄河的典礼,关于祭祀河神的风俗活动部分保存至今,撒河灯的习俗在今日仍在流行。因为河伯文化的丰富性衍生了很多关于河伯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在历史中有不少文人的创作中就包含着河伯这一形象如杜甫《戏赠长歌》“河冻未渔不易得, 凿冰恐侵河伯宫”,曹植《仙人篇》 “ 玉蹲盈桂酒, 河伯献神龟。 ” 在现代源自河伯相关传说改编的影视剧在不断上演,如电视剧《河神》电影 《河伯娶妻》《寻找河神》。

信仰背景

黄河古代只叫河水 ,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 , 黄河中下游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原始社会的初生农业、狩猎和采集经济 , 提供良好的条件。 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因而也和印度的先民把恒河看作圣水那 样, 把河水当作圣水来崇拜。先民们将河流神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河流神。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河流神虔诚的奉敬及隆重的祭祀。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就多有记载,其中有关黄河神祭祀的不下五百条。

原始起源

河伯一词最早出现于记载夏朝历史的文献中,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夏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此时河伯是指古代的人,而且他的身份是部落的首领,并且人们习惯于用“河伯”来代指其方国部落。在《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其中河伯是指部落的首领,他被射杀,其妻子被“夷羿”所夺。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实行诸侯分封制,此时的“河伯”就成为了诸侯的名称并代指其所在的诸侯国名称。

形象演变

“河伯”之国就位于黄河流域,河伯”一族世代居于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便是历史的河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河伯神性化。由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河伯呈现出人格化。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受道教思想的影响,神化的“河伯”在汉末逐渐向仙化转变或者说是“道化”。

历史的河伯

在先秦之前,有一个部落居于黄河岸边,古代先民依据他们那单纯的原始思维将其命名为“河”,称自己首领为“伯”。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导致了方国部落的消失以及诸侯国的产生,这一时期的“河伯”就成了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名称。而秦朝之后,社会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荡不平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现象,在西周时候的诸侯国已经消失,历史上原本的“河伯”的消失了。

神化的河伯

出于对黄河水患的恐惧和无奈,黄河流域民众转而求助于河神,以祈求黄河之水能够保证地方社会的安宁祥和。于是,河神信仰与治理黄河相伴而生在春秋时期记录齐国事迹的《晏子春秋》载:“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寡人欲祀河伯,可乎?’晏婴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彼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河伯就是受人祭祀的河神,并且故事中所说的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另外,齐国勇士古冶子杀和《韩非子》所记“河伯,大神也”。

人格化的河伯

人格化的河伯经历了三个时期,人格化的萌芽期,人格化的发展期,人格化的完成时期。商代后期出现了把河作为高祖的情况。 河神从自然之神向人鬼的转变, 说明河神同商人的先祖一样具有庇护族众的职责和义务, 反映了商朝人民对河神的亲近感, 并与河神建立了拟血缘般亲缘关系, 奠定人格化的基础。

发展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时期,继承了商的祭河传统,第二阶段是春秋时期,河神有了些人格化倾向。《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 正是城濮之战的前夕, 河神对子玉说: “余! 余赐女孟渚之麋。”可见以往那个庄严肃穆的河神已经变成为了求得贿赂可以任情徇私。此时河神还被赋予了主持公平正义的形象。 《左传》中有许多有如某的誓辞, 如僖公二十四年 “有如白水” ; 许文公十三年“有如河 ”。

战国时期河神在充分人格化了。他开始有了姓氏、名字、相貌、妻子、儿女、居址, 而且还有了浪漫主义情怀。《容斋随笔·冯夷姓字》中汉代关于“河伯冯夷”的记载:“冯夷者,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表明河伯有了自己的籍贯。《楚辞 ·天问》曰:“ 胡射夫河伯, 而妻彼洛嫔。” 他有了妻子叫洛嫔。《楚辞 ·九歌 ·河伯 》中描写了屈原与河伯二人神游的情景: “与女游兮九河, 冲风起兮横波。乘筒车兮荷盖, 驾两龙兮螭。登昆仑兮四 望, 心飞扬兮浩荡。” 可见他也是一个极富浪漫情调的人。。

道化的河伯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伯”转变成了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员,成为了仙化的河神。道教将河伯纳入自己的神仙体系,在《真灵位业图》河伯、河侯处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的右位 , 属于 太清道人。在道教的影响下河伯拥有了新的身份籍贯和技能。将河伯从一个自然神变成了一位由凡人修道而成的仙。《博物志 》记载, 冯夷, 华阴潼乡人也, 得仙道, 化为河伯, 岂道同哉? 仙夷乘龙虎, 水神乘鱼龙, 其行恍惚, 万里如室。这里,说明河伯是由人修炼得道成仙,其中河伯是乘鱼驾龙的仙人。水神乘鱼驾龙的形象也出现于道经中, 如《道要灵神鬼品经 水神品》记载, 南海神姓句名大主驾水鲤,北海神姓河名伯主驾蛟龙

在道家书籍《真诰》中记载河伯带着道教特征的修仙修道本领而且“河伯”能够帮助凡人修炼法术、道术。《太清金液神气经》载河伯姓冯名夷字君平。被尊为澄清尊神,为河渎神君,掌管天下河川。《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称其为“河渎灵源王”。

河伯信仰的淡化

水患得到缓解的同时,沿袭千年的河神信仰不断衰微,早在唐朝,由于龙王这种外来水神产生的巨大冲击,河神的光芒就曾被掩盖。宋元明清时,各种大王将军的盛行也模糊了人们对于河神的界定与认知,河神的发展脉络越渐衰退。鸦片战争以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整个社会提倡民主科学,破除迷信,包括黄河祭祀在内的山川神灵崇拜等官方和民间活动均受到影响。同时封建王朝内忧外患,国运不昌,仪礼纲常也无暇顾及。所以到了清末,逐渐不再有对山川神灵的国家祭祀,只在个别地方尚存有小规模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到了当代,无论是防洪治河还是水利航运,我们都依赖于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作为过去的精神依托,河神形象被人们淡忘。

形象分析

河伯是河水的神,在《尚书中侯》记载河伯是人面鱼身的怪物。在《九歌》河伯的水宫,是以鱼鳞盖屋,龙甲为堂,紫贝作阙而朱丹其宫。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 塑造了河伯独特的性格形象。根据古人的描写他是浪漫而纵性的。郭璞《江赋》说冰夷)河伯,或“乘筒车”,“驾两龙”,或“乘云车”,驾“六云”;或迎“冲风”,破“横波”,“倚浪以傲睨”。《左传》记河伯以梦向子玉索琼弁玉缨,展现河伯贪财性格。在 《史记·滑稽列传》广为流传的河伯娶妇这一传表明河伯的好色性格。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对黄河河神人们不仅限于祈求风平浪静而是由来更高的要求。春秋时期的河神首先被人们赋予了在战争中帮助打败敌人或夺取土地的社会职能。《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秦晋交战之前,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春秋时期,人们常常对河发誓,河神又被视为主持信义的象征。请河神对人们执行监督、惩罚,以加强盟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左传》中有的大量盟誓,如卫襄公二十七年,卫国子鲜与卫献公的使者“盟于河”。公元前543年,郑襄公三十年间郑驷带和子上盟于酸枣河上,用两质于河。

河神还是人的疾患的掌管神。《左传·哀公六年》载:“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

呼风唤雨的控制神。《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就有关于齐国向河神求雨的记载。

相关传说

河伯娶妇

战国时期战国魏文侯时期,魏王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问了老大爷得知邺县巫婆借为河伯娶妇大肆敛财、坑害百姓。等到下次河伯娶媳妇时,西门豹以女孩不漂亮的担心河伯不满意的由头让巫婆去询问将巫婆扔到河里,巫婆沉到了河中。自此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望洋兴叹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位河神叫河伯。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河水漫过了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看到北海浩瀚一片,无边无涯。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

影响

中国影响

河伯在古代被尊为河神受到人们敬仰,被历朝历代广为祭祀。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在皇帝时期就有祭祀河神的典礼,帝尧时,洪水平定,筑坛祭黄河商朝人祭祀黄河主要使用牛、羊等牲畜祭祀,周代盛行用贵重的玉璧沉于河中以祭河神。 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秦始皇定祭祀河渎之神于临晋(今大荔县),任命祠官祭祀河。汉朝将祭祀河神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建河祠,设祠官,指定专门的祭祀制度,向河神献祭玉璧、白马。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正规祭拜较少,到了隋唐时期,对河神的祭祀由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制度。在清代,河渎之祀已有十分详细而繁琐的礼仪规范,如坛璇之制,神位,祭器、祭品,玉帛牲牢之数,祀期,斋戒,祝版,祭服,祭告,习仪(演习仪式),陪祀等制度。

在现在还遗留着祭祀河伯的一些习俗。撒河灯,起源于山东省东阿县的刘集镇位山村,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河灯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在这一天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河灯放入水中,祭祀河神,祈求平安。

国际影响

日本河童

日本神话中河童这一形象是中国河伯流传到日本演变而来。日本的辞典如《广辞苑》中也都记载着河童又称河伯,中国的河伯到了日本就化身为河童。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伯又变成了“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的模样,和日本河童的形象如出一辙。

关于河童的来源,据说有一位名叫九千坊的头目,带领着河伯一族从中国辗转来到九州岛的球磨川云仙温泉一带。由于河伯一族拥有能够将马拉到河边的怪力,所以村里的人都敌不过他们。城主加藤清正知道后利用猿将为害百姓的河伯一族好好地教训了一番,从此以后,河伯只好乖乖地住在熊本县筑川。后来,河伯一族成为水天宫的使者,其分社位在江户之赤羽河岸有马氏的宅邸,名字也变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河童”。传说黄瓜是河童的最爱,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由中国传入日本。河童喜爱黄瓜的说法是由于日本夏季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当属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中元节)和七夕祭,均起源于中国。在中国,中元节及七夕时都会以时令瓜果为供品。中国以瓜果祭祀的习俗影响了日本的河童传说。

相关作品

诗文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壁画

代画像石,

小说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影视剧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河神.豆瓣.2023-07-25

河伯娶妻.豆瓣.2023-08-18

寻找河神.豆瓣.2023-08-18

..2023-07-30

望洋兴叹.今日头条.2023-07-30

..2023-07-30

..2023-08-01

河灯习俗.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2023-08-16

河伯之书.豆瓣.2023-08-18

河神.豆瓣读书.2023-08-18

河神娶妻.豆瓣读书.2023-08-18

寻找河神.豆瓣读书.2023-08-18

河神之鼓 (2013).豆瓣电影.2023-07-25

河伯的新娘2017 하백의 신부 2017 (2017).豆瓣电影.2023-07-25

河神·诡水怪谈 (2023).豆瓣电影.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