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蚕

天蚕

半目大蚕(学名:Antheraea yamamai),又称天蚕、山蚕、日本柞蚕,是天蚕蛾科柞蚕属下的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原产于东亚,主要分布范围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国,1862年曾引入欧洲。半目大蚕有不同的亚种,主要分布于日本、中国以及朝鲜半岛

半目大蚕是内生翅类,一个世代要经过卵、美国白灯蛾、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半目大蚕成年雌蛾体长32-40毫米,雄蛾体长30-35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自2龄后开始变为绿色。蛹体呈纺锤形,体色可分为黑褐色、棕色、棕黑色及黄色。成虫头部乌黄色,触角双栉形,口器虹吸式。前、后翅中部各有一透明眼状斑。卵椭圆形,褐色或黑色。半目大蚕适应于温度范围为6-25.0°C,相对湿度60%-80%,微风且光照较为充足的环境,多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主要食料。

半目大蚕是一种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昆虫,其美国白灯蛾、成虫、蚕蛹等均为保健食品原料,半目大蚕沙可提取叶绿素或作茶饮。其所产的天蚕丝具有多孔性,经缫制后能保持其固有的天然绿色,且丝质膨松、柔软性好,可以制作丝绸服饰,被喻为天然蚕丝中的“钻石”,同时天蚕丝还可制作外科手术的缝合线,茧衣、茧壳、绪丝可加工成丝蛋白用作化妆品原料;天蚕丝素膜降解后易被人体吸收,是理想的人造皮肤材料。

物种分类

半目大蚕有不同的亚种,分布于日本的天蚕(A. y .yamamai)蛹期有夏眠现象,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天蚕(A. y. ussurinsis)蛹期无夏眠现象。此外,还存在其他不同的亚种,如日本奄美大岛冲绳岛的亚种为A. y. yoshimotoi lnoue,中国台湾地区的亚种为A. y. Superba,朝鲜半岛的亚种为A. y. taitan。

培育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绿茧的国家,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滁州市言:野蚕食槲树,成茧大如,其色绿,凡收六千五百七十硕;十四年六月己末,滁州野蚕成茧,凡收八千三百硕”。根据食棚叶而为绿色的大型茧唯有半目大蚕茧,六月正是半目大蚕的营茧期,这是中国野生半目大蚕自然资源数量及分布较早的记载,说明中国采集利用野生半目大蚕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南自南岭山脉,北至长白山山脉,均有野生半目大蚕分布,而且各地半目大蚕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可能成为半目大蚕的起源地。但日本学者赤井弘等(1990)著《天蚕》中认为半目大蚕原产于日本,日本半目大蚕是从印度泰国、中国(台湾岛)、日本(西南诸岛)才到达日本的。日本在《大同类聚方》(公元808年)中首次记载半目大蚕,其人工饲养半目大蚕约有200年历史。

1933年,东北地区开始饲养半目大蚕。研究者周匡明于1956-1957年在江苏省镇江市饲养半目大蚕,并总结了半目大蚕饲养的技术经验。牡丹江市蚕业管理站于1973年开始野生半目大蚕驯化方面的研究,在克服半目大蚕蛾交尾困难等方面取得了进展。采用人工助交法大大提高了半目大蚕的交尾率,并研究了半目大蚕卵滞育解除的方法。之后,中国学者开展了野生半目大蚕资源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查明了半目大蚕在中国的分布概况,建立了半目大蚕的饲育方法及研究了天蚕微粒子病、真菌病害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浙江省等省已达到每年饲养半目大蚕茧1400kg±200千克,生产半目大蚕丝70kg±10千克。

形态特征

半目大蚕卵比柞蚕卵略小,呈椭圆形,稍扁平,长径2.79毫米,短径2.66毫米,厚1.81毫米。每克卵量为120-130粒。半目大蚕卵产下后外观呈黑色,由于黏液腺分泌的胶着物质在卵面上分布不均,使得半目大蚕卵外观有灰白色斑点,洗去脱着物质后变为乳白色。半目大蚕卵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外层尚含有酚类物质起化作用,使卵壳具有一定的坚韧性。半目大蚕卵受精卵孔位于卵的钝端,略凹陷,受精孔7-10个,受精孔管的数目7-13条。

幼虫

刚孵化的半目大蚕幼虫为淡黄色,背部第一胸节有2个黑色圆点,2龄起蚕体色呈绿色,黑色条斑消失,只有背中线、亚背线具有蓝色线条。大蚕期气门线以下为深绿色、背部为黄绿色,有个别个体呈蓝色。

蚕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呈半球形,有触角单眼、口器。头壳的颜色随着龄期而变化。1龄头壳呈红褐色,2龄呈褐色,3龄头壳四周呈浅褐色,中间呈浅绿色,4龄呈浅绿色,5龄为深绿色。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部分组成。每节胸节上着生一对胸足,前胸两侧各着生一个气门。腹部有10个环节组成。第3-6环节各着生一对腹足,尾部着生一对尾足。

气门:半目大蚕共生有9对气门,胸部一对,腹部1-8环节两侧各生一对气门。气门轮无色,气门的筛板为褐色。

瘤状突起:半目大蚕胸腹部生有瘤状突起,分布在体侧的亚背线,气门上下线,基线等处。前胸3对,中、后胸部每环节4对,腹部第1-8环节各有3对瘤状突起。

刚毛:每个瘤状突起上着生褐色刚毛3-14根,刚毛顶端呈乳头状。

体线:半目大蚕以背血管为中心及气门线上下,共着生5条黑褐色纵向的线条,以背中线最宽。1-2龄美国白灯蛾,气门线难以分辨,3龄后气门线逐渐明显,黄褐色,至红褐色,前端细,后端粗。

辉点:半目大蚕的辉点多在3龄后出现,分布在亚背线疣起处,或气门线上下,呈金黄色或白色,数量比柞蚕多。

半目大蚕经4次脱皮,待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营茧。茧长径45毫米,茧幅24毫米。作茧时先将柞叶卷起,拉网作茧。茧色呈绿色或黄绿色,茧由茧蒂、茧衣、茧层三部分组成。

半目大蚕蛹体呈纺锤形,体色可分为黑褐色、棕色、棕黑色及黄色,其中黑褐色占多数,雄蛹体长36毫米,雌蛹长40毫米,蛹幅18毫米;雌蛹重6.30克,雄蛹重4.60克。雌蛹在第8、9腹节腹面中央各有一生殖孔,生殖孔与前后缘略呈“X”形线纹。雄蛹在第9腹节中央仅有一个点状生殖孔。

成虫

成虫即半目大蚕蛾,成年雌蛾体长32-40毫米,体重5.0-5.5克;雄蛾体长30-35毫米,体重4.0-4.5克,体色有深黄、浅黄、红褐、黄褐、深灰、浅灰6个类型,雌蛾触角1对,呈双栉状,雄蛾触角比雌蛾触角发达也为双栉状,外观羽毛状。翅展130-160毫米,各翅中央均有眼点,后翅“眼状斑”的土色轮廓是上层展开形成弧状点斑。半目大蚕蛾前翅外缘与后缘所成的夹角为100-110°C,前翅的顶角很尖,中横脉略内陷。雄蛾外生殖器由第9、10两腹节组成,第9腹节有1对不如柞蚕蛾发达的抱握器,甲壳质化程度也不如柞蚕蛾,半目大蚕蛾阳茎小,被尾端体节的鳞毛覆盖着,仅先端露出,第8体节骨化程度差。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半目大蚕原产于东亚,主要分布范围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国,1862年曾引入欧洲。在中国半目大蚕野蚕资源非常丰富,其分布较广,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的天然柞林里都有野生半目大蚕的分布。

栖息环境

半目大蚕适应于温度范围为6.0-25.0°C,相对湿度60%-80%,微风且光照较为充足的环境。人工养殖时一般放养于柞林蚕场中,在野外多栖息取食于树冠中下部。在中国辽宁孵化的美国白灯蛾人工放养到4、5年生的栎属上,能自行上树找寻饲料,幼蚕多散居叶背面,大蚕以后较活泼,特别在遇到高温时,有一部分幼虫在树上散爬,或躲在阴暗的枝叶里。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半目大蚕为植食性昆虫,多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主要食料,如麻栎(Quercus acutissim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适宜的饲料栎树的树龄多为3-10年。还可食苹果蒿柳(Salix schwerinii),枹栎(Quercus serrata)、降香、春、木荷白桦等多种植物。

半目大蚕小蚕期喜食嫩叶,食叶时多从树的下部叶片取食,再向上部叶片,最后到中部,甚至能连主侧脉一起食下,5龄盛食期从叶片中部边缘开始食叶,一直食到叶脉,将叶咬断常有剩余叶尖落于地面。1头半目大蚕全龄平均取食35+5克,其中1龄取食量占0.5%,2龄占2.4%,3龄占5.7%,4龄占20.7,5龄占70.7%。

防御行为

半目大蚕拥有很高的警觉性。其美国白灯蛾在遇到声响或枝叶摇动等刺激时,通常会会昂起头胸,保持警惕状态,同时体躯收缩,停止爬行和进食,这种警戒状态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情况安全才会恢复正常,但半目大蚕幼虫对天敌基本没有威慑能力,仅利用绿色保护色和较强的爬动能力来保护自己。

当半目大蚕遭遇到天敌时,会摇晃头部,发出嘎嘎的声响,有时甚至会吐出消化液来驱赶天敌,以保护自身安全。

趋性

半目大蚕具有如下趋性:如趋光性、趋密性、向上性等。蚕体对刺激物有趋向和背向两种反应,因此趋性也有正趋性和负趋性。

半目大蚕的成虫、美国白灯蛾都有趋光性,特别刚孵化的幼蚕趋光性最强,幼蚕吃叶后,趋光性随蚕体增大而逐渐减弱。小蚕期尤其是幼蚕,呈正趋光性,有利于蚁蚕上树、取食嫩叶;大蚕期为负趋光性,有利于防高温及烈日直射。同时半目大蚕还具有趋密性,其幼虫呈现出负趋密性。此外,半目大蚕的成虫具有向上性,羽化后,向高处爬,而后静止不动,翅逐渐伸展硬化。

眠性

半目大蚕的眠性受到光照、温度、营养、湿度等因素影响。一般自然条件下,半目大蚕幼虫为4眠5龄(注:每就眠1次便增长1龄,经过4次就眠后,成长为5龄蚕),有时也发生3眠蚕或5眠蚕。其中在日本的半目大蚕蛹羽化从7月开始至10月结束,由于美国白灯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所以羽化分散是由蛹期长短所致,即半目大蚕蛹具有夏眠现象。而中国分布的半目大蚕蛹期为20-30天,个别蛹期经历40天左右,没发现有夏眠现象。

活动特性

把握力

半目大蚕长期生活在野外,幼虫腹足的趾勾特别发达,把握力很强。

野生性

半目大蚕喜动,常表现出爱爬动的习性。经常串枝跑坡。因此在人工饲养时,应用塑料纱罩网饲养,以减少蚕的遗失。

抗寒性

半目大蚕的卵和幼虫对低温抵抗力均比柞蚕强,但耐热性差。一般气温达25°C时,半目大蚕美国白灯蛾便开始下树。

昼夜节律

半目大蚕的羽化时刻在19-21时,其野生性强、飞翔力强,可用诱光灯诱之,当夜不交尾或少交尾,第2、3夜间交尾,交尾时间多在深夜,时间约2小时。

生长繁殖

半目大蚕属内生翅类,一个世代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

交配产卵

半目大蚕约在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羽化时间多在上午5-6时或晚上7-9时,羽化后雌蛾多静止不动,雄蛾活跃,善飞翔,能飞离地面5米以上,可在1华里左右范围内寻觅异性。半目大蚕蛾交配多在清晨或夜间进行,交配率很低。交配适温为12-19°C,20°C以上很少交配,在湿度高,光线暗,安静的环境交配率高。半目大蚕雌蛾交配后第二天夜间产卵,持续2-3天,白天中断,卵多呈块状,每雌产卵120-190粒,平均170粒,野外卵多产予树干中下部,尤以侧枝为多。在25°C左右时,卵经1周左右完成胚胎发育,在卵中滞育越冬,次年春暖孵化。

生长发育

发育过程

卵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精卵产下后,经10-15天胚胎发育到后期形成前美国白灯蛾态便滞育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咬破卵壳而孵化。卵期经过为270天左右。

幼虫期

幼虫期是摄取并贮藏营养物质的阶段,食叶50-60天成熟结茧。幼虫期不仅是唯一的取食阶段,同时也是急剧生长的阶段。在幼虫生长期间,蚕的体积由于细胞的增殖而不断增大,当生长到原有表皮限制生长时,便脱去原有表皮,而代之更宽大的新表皮。脱去旧表皮前的不食不动阶段称“眠”。眠是划分幼虫龄期的界限。自孵化至第一次脱皮止,是1龄蚕,以后每脱一次皮即增加一龄。

半目大蚕的美国白灯蛾通常为4眠5龄,少数为5眠6龄,全龄经过50-60天。一般把1-3龄的油桐扁刺蛾“小蚕期”,4-5龄称为“大蚕期”,眠期的幼虫称眠蚕,刚脱皮的幼虫称起蚕。幼虫至5龄后期,蚕体生长到极度后,食量渐减,最终停止食叶,体稍缩短,这时的幼虫称为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结茧完毕的2-3天,半目大蚕幼虫在茧内进一步缩短而略呈头端钝而尾端尖的倒纺锤形态,继而在茧内进行最后一次脱皮,经此变态性脱皮后便蛹化而为蛹。

蛹期

蛹期是美国白灯蛾变态为成虫的过渡阶段,蛹期经过约3-4周。嫩蛹黄绿色,体壁逐渐变硬而呈黑褐色。蚕蛹在表面上虽然静止不动,但在体内却在激烈的变化。原有适应于幼虫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开始解离。而有利繁殖后代的组织器官,逐渐形成。日本半目大蚕蛹期有夏眠现象,夏眠经过的时间在个体间开差较大,蛹期为50-90天。

成虫期

成虫期是进行交尾、产卵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蛹体内的成虫组织器官形成后,脱去蛹皮即变为成虫。成虫由蛹壳脱出的过程称羽化俗称出蛾或发蛾。蛾色与柞蚕蛾不同,除少数像柞蚕蛾的褐色外,大多呈黄色,但个体间变异大。半目大蚕蛾不取食,也不生长。在完成交尾、产卵后,经4-8天即自然死亡。

生殖习性

半目大蚕在自然条件下,每年发生一个世化,属于一化性昆虫。半目大蚕在中国贵州、湖南省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可发生二个世代,表现为二化性。

半目大蚕在日本一年一代,以蚁蚕在卵壳内越冬,翠年4月下旬-5月上孵出,7月上旬结茧,部分7月下旬羽化,部分夏季滞育蛹则于9月下旬羽化,交尾产卵。产卵后10天左右胚胎发育完成,变成美国白灯蛾,但不出。在中国东北地区一带也是一年一代,5月上蚁蚕孵出,6月下旬-7月上中旬结茧,7月下旬-8月上旬羽化,交尾交卵,无夏季滞育师出现。幼虫一般4眠5龄,全期约50-60天,也有3眠4龄和5眠6龄。在中国黑龙江省气候条件下,半目大蚕的卵期为260-270天;蚕期56-68天;蛹期30-35天;蛾期7-15天。

人工养殖

饲养方法

室内饲养

水插饲育法。利用空瓶等容器,装满水插上新鲜栎树枝,把蚕引放在上面进行饲育。

室内,箱(瓶)中饲养。用玻璃质或塑料质的养蚕瓶或盒进行养蚕,采集供食用的叶子,投到底平坦的箱中,或者将新鲜叶放入罐头瓶中,进行单只饲养,有利于防止病害传播,但费空间费劳力。

采用塑料薄膜饲育法。可在茧床等养蚕用具内铺塑料薄膜,出蚕时可引枝集蚁蚕,然后用芽叶饲育。

小蚕的袋养方法。由于一龄蚕野性强,易爬散,体质弱,自然损失严重,最好在室内吊袋饲养。

室外饲养

半目大蚕在低龄时一般室内饲养,5龄后采用室外饲养。

采用网罩林养,可因地制宜搭建遮雨大棚,周围挂密度为8目左右的尼龙网防鸟类、飞虫等天敌。棚内可放置养殖架,用塑料瓶等容器装水,或者用小桶等装湿沙,采集带栎叶的小枝,插枝供食。也可以事先栽种矮化、密植的栎属,饲养期到来前再搭设大棚。

制种技术

半目大蚕羽化后,把其放在产卵笼中交尾产卵,雄雌比例为1-2:1。成虫在交配期,严禁强光照,要在黑暗、通风良好的的环境条件下交配。为了提高受精率,雄蛾同雌蛾要放在一起两个晚上,然后拿出雄蛾,留下雌蛾产卵,产卵连续3-4个晚上。

种卵产出后,可先在自然温度条件下保护,中期(1-2月)以后,则需以0~5°C冷藏。在计划养蚕开始日的前7-10天,将种卵出库,加温至20-22°C,通常经3-7天孵化,孵化率一般可达80%。

饲喂管理

半目大蚕的主要饲料植物与柞蚕相近,多为壳斗科栎属植物。如麻栎(Quercus acutissim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成功研究出半目大蚕的人工饲料并投入生产使用。中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出有自己特点的半目大蚕人工饲料,20世纪80年代末起,开始应用于农村生产。

病虫害防治

半目大蚕在自然界是非常弱的物种群体,除了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生存外,还会受到同林共食、共寝的其他昆虫交叉性病害的感染,以及天害(鸟鼠类)、飞害(寄生蜂、椿香虫等)、地害(唇足纲地鼠等)的影响。

如其易感染的病症大体与柞蚕相同,有昆虫细菌病、脓病、微粒子病等,以软化病为害最甚,发病期以2、3龄和4眠起之后最为严重。寄生天敌昆虫主要有寄蝇科和卵寄生蜂。其中半目大蚕寄生蝇蝇卵是随5龄期半目大蚕食叶时被蚕吞入体内而寄生的。半目大蚕化蛹后10天左右蝇蛆脱蛹,破茧而出,蚕蛹死亡。可在半目大蚕5龄盛食期用灭蚕蝇稀释喷于寄主树冠上防治。

蚕茧采收

自结茧开始第7-8天(已化蛹)即可采茧。为了尽量减少蛹的振动,避免损伤,应连着包在茧外的叶片同时采下,以后再将叶片剥去。剥叶时兼行选茧,剔除死笼茧、薄皮茧、污染茧、蛆害茧,用作缫丝的茧则须杀蛹烘干,作种茧用的则放在通风良好的蚕室中平铺保护。

半目大蚕茧缫丝

半目大蚕茧缫丝按照:选茧——煮茧——缫丝——检验——整理包装的程序。因为半目大蚕丝多用于织造高级织物,所以需格外强调丝的质量。一般都要求纤度均匀、无類节、抱合好、保留天然色泽。

种间关系

半目大蚕在自然条件下敌害很多,大多为无脊椎动物,其中以昆虫纲(Insecta)最为重要。在卵期的天敌主要是鸟类、鼠类、蚂蚁、草蜂,以及寄生蜂等,小蚕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蜘蛛、阆中九香虫、步行甲、埋葬虫、草蜂、螽斯科螳螂等及鸟类,大蚕期的天敌主要是鼠类、鸟类、蛇等;另外,半目大蚕美国白灯蛾还是林中寄蝇科的宿主昆虫,寄生蝇把卵产在半目大蚕幼虫取食的叶子上,被半目大蚕幼虫食下后,在半目大蚕体内发育形成寄生蝇的幼虫后继续生长发育,或将蝇卵产附在半目大蚕幼虫体表,待幼蛆孵化后钻入半目大蚕体内,在半目大蚕体内生长发育,摄取半目大蚕幼虫及半目大蚕蛹的营养,导致半目大蚕在蛹期死亡。

主要用途

食用营养

半目大蚕的幼虫、成虫、蚕蛹等,均为保健食品原料,其中半目大蚕蛹营养丰富,蛋白质占干重的50%左右。此外,半目大蚕沙可提取叶绿素或作茶饮。

经济加工

半目大蚕是珍贵的绢丝昆虫,它所产的天蚕丝是一种不需染色且能保持天然绿色的野蚕丝,呈天然“钻石”结构,具有多孔性,经缫制后能保持其固有的天然绿色,且丝质膨松、柔软性好,吸汗传湿性和耐酸性优于桑蚕丝,可以织成高雅、华贵、舒适的超级衣料,被喻为天然蚕丝中的“钻石”。半目大蚕除用于制作丝绸服饰外,其茧衣、茧壳、绪丝等还可加工成丝蛋白用作化妆品原料,生产易被人体吸收的高级护肤品。

产业现状

世界

半目大蚕原产于东亚,主要在日本和中国形成产业。其中日本从事研究和生产的历史较早,距今已有1100多年,故半目大蚕有日本柞蚕之称。19世纪80年代,在日本长野县南安昙郡穗高町一带山区就已经形成了半目大蚕饲养业,曾有400多户农民从事半目大蚕茧生产,他们基本掌握了饲养、收茧、制丝、织绸的完整工艺过程。1898年,半目大蚕茧产量就达到了50吨,是日本半目大蚕饲养业的全盛时期。 以后几度衰落,截止到2014年,长野、歧阜、东京广岛市等地每年仍有近百家农户饲养半目大蚕,年产茧800千克左右,可供制丝的原料茧500千克,可缫丝的20千克左右。

中国

在1958年,黑龙江省在收货柞蚕时发现少量的半目大蚕蚕茧,但直到1980年,在对外交流时才发现半目大蚕的价值,开始对半目大蚕进行研究和生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很多栎林改相,半目大蚕失去了所依赖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半目大蚕这种濒危的野生资源,1990年成立了专门从事半目大蚕保护、开发的机构———黑龙江省半目大蚕保护管理站,开始对野生半目大蚕的发生规律、病虫害防治及半目大蚕人工驯养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尤其半目大蚕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了提高饲养半目大蚕的技术水平,促进半目大蚕生产的发展,特制定《半目大蚕饲养技术规程》,作为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全省半目大蚕生产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1992年,研究人员还在鸡东县建立了半目大蚕省级自然保护区,即《黑龙江省曙光半目大蚕自然保护区》,成为半目大蚕研究、繁育、开发的基地。

21世纪以来,人工饲养半目大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陆续开展了半目大蚕驯养的研究,在制种、饲养、防病和制丝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缫丝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赚取外汇。

相关文化

半目大蚕传说

古时人们还把半目大蚕蛾叫“神蛾”,把半目大蚕叫“神蚕”。传说是因为在唐朝皇帝登基庆典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绿色的蚕,被认为是上天赐给的吉祥神物,皇帝封它为“半目大蚕”,因此得名。半目大蚕丝一直被皇帝封为宫廷御用品,古代帝王把半目大蚕丝制成品作为十分珍贵的“国礼”赏赐友邦君主和使节。

半目大蚕衣传说

半目大蚕丝比家蚕丝坚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喜欢穿半目大蚕丝制作的衣服,并将半目大蚕丝制作的衣服称之为“儒衣”。唐代皇甫曾的诗歌《送裴秀才贡举》写道:“儒衣羞此别,去抵汉公卿。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临流惜暮景,话别起乡情。离酌不辞醉,西江春草生。”这里的“儒衣”,即儒服,是以半目大蚕丝制作的衣服,借指儒生。后世的武侠小说家在他们所写的武侠小说中,也极力渲染“半目大蚕衣”——一种武林人士不惜以性命相搏的宝物,因为传言“半目大蚕衣”可以刀枪不入。

相关研究

天蚕素抗菌肽是动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可以用生物提取法获得。中国学者杜淑环等研究表明,从半目大蚕其幼虫和蛹中提取的抗菌肽———半目大蚕抗菌肽,对脱氧核糖核酸RNA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原料可提取天然防癌药物。

同时由于天蚕丝素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其中甘氨酸丙氨酸含量特别高,能增强人体皮肤活力,并为身体肌肉提供能量,这对创伤皮肤提升免疫力和对伤体激活肌肉细胞助长皮囊毛发都十分重要,经研究表明,天蚕丝素降解后被吸收,能迅速激活动物肌肉细胞,使实验动物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复深层组织损伤,修复皮囊毛发,天蚕丝素蛋白是迄今人类最理想的医用生物皮肤的原料。

相关物种

半目大蚕、柞蚕春蚕都作为中国极具经济价值的三种泌丝昆虫,其形态特征上具有不小的分别。

参考资料

半目大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07

天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07

..2024-01-06

柞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