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赋》是唐朝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大巧若拙赋
巧之小者有为,可得而窥;巧之大者无迹,不可得而知。盖取之于,受之以随。动而有度,举必合规。故曰大巧若拙,其义在斯。尔乃抡材于山木,审器于轨物。将务乎心匠之忖度,不在乎手泽之拂。故为栋者资其自天之端,为轮者取其因地之屈。其公也于物无情,其正也依法有程。既游艺而功立,亦居肆而事成。大墟乎目击,材无所弃;取舍资乎指顾,物莫能争。然后任道宏用,随形制器。信无为而为,因所利而利。不凝滞于物,必简易于事。岂朝疲而暮倦,庶日省而月试。知大巧之有成,见庶物之无弃。然则比其义,取其类。亦犹善从政者,物得其宜;能官人者,才适其位。嘉其尺度有则,绳墨无挠。工非,自得不矜之能;器靡雕,谁识无心之巧。众谓之拙,以其因物不改;我为之巧,以其成功不宰。不改故物全,不宰故功倍。遇以神也,郢人之术同;合乎道焉,老氏之言斯在。噫!舟车器异,杞梓材殊。罔枉枘以凿,罔破圆为。必将考广狭以分寸,审方以规模。则物不能以长短隐,材不能以曲直诬。是谓心之术也,岂虑手之伤乎?且夫大盈若冲,大明若蒙。是以大巧,弃其末工。则知巧在乎不违天真,非劳形于木人之内;巧在乎无枉物情,非役神于棘刺之中。若然者,岂徒与班之辈骋技而校功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市,后迁下邽(今陕西临渭区),一生经历了李豫、德宗、李纯、李恒、李湛、唐文宗、李炎七朝。李适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过盩厔县(今周至县)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市刺史,苏州市刺史、太子少傅等职。自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黑暗面的正直官吏和诗人。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自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编辑为“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