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павлов,1897年10月23日-1941年7月22日),男,苏联将领,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

1919年,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1937年11月出任装甲坦克部部长,后参加冬季战争。1940年6月起,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同年7月易名西部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获大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任西方面军司令。1941年7月,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其平反。

人物生平

1919年加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布)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和1931年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军事技术学院速成班,曾任骑兵团长、机械化团长和旅长。

1936—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任坦克旅长。

1937年11月出任装甲坦克部部长,后参加冬季战争

1940年6月起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同年7月易名西部特别军区)司令。

1941年获大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面军司令。因指挥重大失误,同年7月1日被解职,不久被处决。

轶事典故

罪行判决

1941年7月28日命令第0250号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鉴于原西方面军司令员德·格·巴甫洛夫、原西方面军参谋长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方面军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原西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员亚·安·科罗布科夫的惊慌失措行为、未经上级允许擅离战略岗位、导致部队指挥瓦解、指挥不力,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将以上四人逮捕,并交军事法庭审判。

苏联最高法院于1941年7月22日判决,对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的以下指控成立:

a)原西方面军司令员德·格·巴甫洛夫和原西方面军参谋长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自法西斯德军苏联开始突然进攻后,表现得惊慌失措、指挥无方、坐视部队指挥的瓦解,导致大量武器和仓库落入敌手,擅离西方面军战斗岗位,致使敌人有机可乘,突破方面军防线;

b)原西方面军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理应在方面军司令部和作战部队之间建立持续畅通的通信,但表现得惊慌失措、罪恶地无所作为,未采用无线电联系,致使战争的最初几天,各作战部队的军事行动处于无指挥状态。

c)西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员亚·安·科罗布科夫表现得惊慌失措、罪恶地无所作为,可耻地抛弃信任他的部队,致使集团军瓦解,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背弃了军人誓言,玷污了红军战士的崇高称号,忘却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他们的惊慌失措和懦弱、罪恶的无所作为、瓦解部队的指挥、将武器和仓库交于敌手,以及擅离战斗岗位的行为,给西方面军的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苏联最高法院判决,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被剥夺军衔,判处枪决。判决已执行。我警告,无论是谁,如果违背军人誓言、忘却对祖国的责任、玷污红军战士的崇高称号、表现懦弱和惊慌失措、擅离战斗岗位以及未经战斗即向敌人投降,都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最严厉的无情惩罚。

首当其冲

“巴巴罗萨”(德语原意为红胡子),一个听起来蛮入耳的名字,却是一个包含着凶险、包藏着希特勒吃掉整个苏联的野心勃勃的计划。

尽管,1941年6月22日之前,苏联最高统帅机关和约瑟夫·斯大林本人从自己派驻世界各地的间谍们(如佐尔格等)、驻德武官、美英盟友甚至苏德边境逃跑过来的德军士兵等各个渠道,均收到了纳粹德国6月22日进攻苏联的情报。起初,苏方以自己所拥有的强大实力与德国刚刚缔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这些情报不过是痴人说梦,是毫无根据的鬼话,是挑拨离间的伎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接到海军报告时就这样回答:“只有傻子才会想来进攻我们。”随着德国侵苏的各种迹象已成不争的事实,战争已经迫在眉睫,约瑟夫·斯大林仍禁止使西部各军区进入战备状态,以免招致“挑动”德国人的嫌疑,他本人仍试图以种种忍让、退让的举措,迟缓甚或避免这一触即发的战争。

苏联一味忍让求和,并没有减缓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步伐。在欧洲大陆上,如果说在这场旷世决战中阿道夫·希特勒还有一个念兹在兹的强硬对手,那就是斯大林。其实,他要吞并苏联之心由来已久。他视斯拉夫民族为“低贱的民族”,是“退化的种类”,“天生就是当奴隶的”,而广袤的苏俄领土则是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尽管苏联自以为实力超群,只需“抖抖虎威”便可吓退群狼,可希特勒却并不以为然。在他眼里,苏联不过就是“一所破旧的危房”,只要踢开它的门,就会一下子塌下来。他之所以如此轻视苏联,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苏联红军经过大清洗后已经不堪一击。“可以不必把俄罗斯军队看成是一支武装力量了,因为血腥镇压大伤元气。”──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贝克的这句话,就代表了这种看法。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在德军的闪击中,6~8周时间便可征服苏联。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的估计又保守了一点,他设想在8~10周内结束对苏战争。──估计都是颇为乐观。

战前几天,巴甫洛夫的西部特别军区已经发觉德军在边界沿线异动现象,他要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向莫斯科报告,有德机入境侵犯领空,并从对面德境森林里传来地面发动机的轰鸣声。巴甫洛夫和他的西部特别军区肩负拱卫首都西大门的重任,他本已发觉了对面德军种种不寻常的表现,可在上峰“不许给德军以任何挑衅借口”的指示下,还是放松了应有的警觉和必要的准备,还是没能意识到德军进攻已经开始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以全部兵力的80%,计148个师(其中装甲师19个、摩托化步兵师14个)、4000多辆坦克和罗马尼亚的14个师、芬兰的20个师,发起对苏联全境的进攻。就在战争降临之际,约瑟夫·斯大林还在强调: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不能给自己制造没有缘由的恐慌。在部分苏联红军仓促提高戒备等级的同时,斯大林还在告诫:没有接到命令,绝对不能轻举妄动。苏联最高当局求和的种种幻想,使苏军的战备状态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停在机场上的飞机没有加油,拖曳的火炮没有牵引,上万辆坦克没有集中,前线部队没有进入一级战备,担负最前沿、最重要防御任务的西方特别军区司令巴甫洛夫在战前之夜的21日晚上,正在明斯克的一家军官俱乐部津津有味地欣赏苏联著名剧作家亚历山大·考涅楚克的一部喜剧。当参谋急匆匆跑来向他悄声耳语:德军正在边境上挑衅、向苏联红军开火时,巴甫洛夫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这消息“无聊”。

22日凌晨3时,6000门德军火炮全线轰击苏联,上千架纳粹战机扑向苏联境内,仅用一天时间就将800多架苏军战机炸毁在机场上(其中500多架是巴甫洛夫辖下的战机)。也就在今天,西部特别军区(有称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受命组成西方方面军,巴甫洛夫成为该方面军的首任司令员。

在咄咄逼人的德军面前,苏联表现出来的种种软弱,一方面和自己战争准备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自身的实力所致。看起来,有着530多万人、19000架飞机、22000辆(有说24000辆)坦克的苏联军队,规模世界第一,能力强大无比,苏联的幅员和国力更是欧洲老大。可实际上,大清洗和苏军战略思想的落后僵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外强中干。苏军高层自己清楚战力如何,多年来密切关注苏联动向的纳粹德国也知道内耗给苏联造成的影响。且不说大清洗“清除”了90%的将官和80%的校官,清一色“稚嫩”的面孔连升几级占据了苏军的高位,使人们怀疑如此年轻的指挥员能否经受战火的洗礼?更何况“上头什么都知道”,使苏军内部人人自危,侥幸活下来的军官们早已是敛声屏气,图哈切夫斯基时期锐意进取的军事学说荡然无存。

就是苏联有着骄人数量的飞机坦克也并不足以独尊。苏联红军装备的19000架战机,80%已经老化,老式双翼飞机居多,和纳粹德国的“梅塞施密特”式战斗机、“容克”式俯冲轰炸机不可同日而语;至于苏军坦克,除了1500多辆(其中T-34中型坦克967辆、KV-1重型坦克508辆、KV-2重型坦克83辆)还算先进之外,其余的2万多辆坦克都已经陈旧不堪,坦克大多没有装备无线电设备、通讯手段落后,装甲兵的训练亦是故步自封,没有什么新奇可称道之处。特别是这些坦克又大都被分散配置在庞大的陆军部队中,难以发挥坦克的冲击作用。1940年对弱小的芬兰之战,百万苏联红军竟难以降服20万芬军,打了4个月,苏军伤亡20多万人才占领了足够掩埋牺牲自己这么多士兵的地方。苏芬一战,使苏军统帅们痛切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虚有其表”,也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看到强盛苏联、强大苏军“心力不济”的另一面。纳粹闪击西欧,更使苏联惊异于坦克装甲集群的威力。由冬季战争和西欧沦陷之后,约瑟夫·斯大林对新式坦克、战机的研制生产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重视,苏联科研、军工部门夜以继日、开足马力投身于实验室、试验场和生产车间。一个个坦克团组建起来,一批批火炮、战机装备部队。只是由于大批火箭式提升的干部仓促就位,毫无经验可言,新式装备刚刚成军,未经历练,苏德战争战争初期的苏联红军仓促应战,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在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上,苏军最高层亦出现偏差。20年代国内战争中曾在南方和西南方向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作战的约瑟夫·斯大林,判断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号称苏联“粮仓”、“油仓”和工业基地的南线乌克兰和高加索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基于这种判断,该方面军实力最强大,共有58个师,其中16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这种判断是一个战略失误。当时的国防人民委员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格奥尔基·朱可夫(他们二人曾先后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第一副总参谋长尼古拉·瓦图京也都来自西南方向的基辅特别军区,他们也都认为西南方向将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因而,基辅特别军区在兵力、兵器方面,得到苏联红军统帅部的特别关照。苏军的最高决策者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纳粹德军进攻西欧国家时,德军总是以最快的速度闪击占领对方的首都。现在,德军同样要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拿下莫斯科。为此,就必须首先消灭横在德苏边界的苏军西方方面军。这是战争爆发后德军的主攻方向。西方方面军下辖第3、第4、第1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共44个师。因此,阿道夫·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三大集群中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博克元帅指挥)用以主攻这一方向。中央集团军群包括第4、第9集团军和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并配属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战火首先考验的就是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

可是,崇尚阻击的巴甫洛夫将方面军的设防重点放在了凸入波兰境内的比利亚斯托克突出部,而将第3、第10、第14集团军在突出部一字排开,试图凭借深沟高垒的强固工事阻止德军的进攻。此时的巴甫洛夫并没有“吃透”德军的战法,这位曾担任著名装甲旅旅长、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率部前去支援共和派的苏联红军坦克专家还是没有领悟坦克战的精髓。他的对手博克根本就不会同他正面纠缠,而是以装甲集群由北、南两翼(北路从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地区出发,南路向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突进)双箭齐发、以合围之势向纵深突击。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24日占领维尔诺;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潜渡(在坦克炮塔上安装浮漂式气筒)布格河,绕过布列斯特要塞,直扑明斯克。

德军装甲集群突进速度十分惊人,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巴甫洛夫的方面军装进有“死亡口袋”之称的“诺沃格鲁多克包围圈”内。

无济于事

战争爆发后,一方面德军的狂轰滥炸,一方面德军空投特遣队破坏,使位于前线的巴甫洛夫西方方面军的通信指挥系统很快遭到破坏,指挥系统陷于瘫痪之中。远在莫斯科约瑟夫·斯大林急切地要知道前线的情况,他多次询问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国防人民委员)、格奥尔基·朱可夫(总参谋长)、尼古拉·瓦图京(作战部部长):“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把边境的战斗情况清清楚楚地报告上来?巴甫洛夫、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分任苏联西方、西南、西北三个方面军司令)都在干什么?”

为了了解局势,斯大林特派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格里戈里·库利克两位元帅作为大本营代表前往明斯克。而这位库利克元帅的军事观点之陈旧比之巴甫洛夫有过之而无不及。战前,苏联红军在对坦克装甲部队的发展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库利克则是“坦克只能配属步兵,支援步兵作战”观点的典型代表,他和谢苗·布琼尼等人坚持认为“没有必要”组建独立的坦克和机械化军。试想,他这样的人这个时候来到前线,只能是添乱。

其实,前线的战局比约瑟夫·斯大林想象的还要糟糕。此时,在司令部所在地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的巴甫洛夫根本就无法联络上前线部队,他来到比利亚斯托克的第10集团军司令部,看到的却是一片狼籍。集团军司令格鲁别夫少将抱怨:电话线中断、油库被炸毁、坦克陈旧不堪,“只能用来打麻雀”;“我手下的士兵人人都是英雄,但是面对敌人的坦克和飞机,我们能做什么?”巴甫洛夫传达了他自己都认为是离谱的莫斯科的命令:要求第10集团军展开反击,拿下奥索维茨、维斯纳、别尔斯克等地。此时,巴甫洛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部队有被包围全歼的危险,仍按莫斯科“反攻”的命令调动部队。他不仅没有下令比利亚斯托克的第3、第10集团军的部队后撤以建立新的防线,反而下令将所有集团军以及方面军预备队前调,致使纵深加大,后防空虚,更多的部队进入突出部,为海因茨·古德里安、霍特两大装甲集群的突击、合围创造了条件。

没有莫斯科的撤退命令,巴甫洛夫又不敢机断行事,还是一味前调部队。巴甫洛夫的副手、方面军副司令博尔金倒有些冷静,他指挥第6、第11两个机械化军和骑兵第6军顽强抗击德军,并在格罗德诺同德军展开激战,还是未能阻挡德军强大攻势,第6机械化军军长哈茨基列维科少将亦英勇战死。战机稍纵即逝。古德里安与霍特两大装甲集群向巴甫洛夫西方方面军两翼突进,仅4天时间就深入苏联国土200公里,兵锋直指明斯克苏联红军再想突围已是难乎其难。

6月25日知道大势已去的巴甫洛夫对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发布全线退却的命令,允许各部队充分征用当地工具,并征集任何数量的马拉大车,要求昼夜兼程,“在辽阔的战线上甩掉敌人”。他哪里知道自己的部队已经被肆虐的德机和高速推进的德国坦克机械化集群撕裂得支离破碎,既无燃料又缺少运输工具。于是,悲壮的一幕出现了:但见密集的骑兵、成群的步兵挥舞着马刀刺刀和冲锋枪,高呼着震天动地的“乌拉!”向外突围,在德国人的机关枪弹雨前人体像树叶一样纷纷飘落。

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第三天,莫斯科城内不断传来西方方面军战线被突破的消息。6月25日第一副总参谋长尼古拉·瓦图京报告:德军正在逼近明斯克

“您说什么?逼近明斯克?!您怕是搞错了吧?!您这是从哪儿来的消息?”约瑟夫·斯大林发出质问。瓦图京如实汇报:空中侦察机和派往前线的代表反映的战况属实。

连日来,来自西方方面军的消息使斯大林愁眉不展,他不知道这些天巴甫洛夫都干了些什么能够让德军这么快就深入苏联国土200公里,这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个时刻,斯大林想起了图哈切夫斯基死前写的一封中的一段话:“未来的战争将是发动机的战争。装甲装甲部队的集中可以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要抗御它们是很不容易的。”看来,这个图哈切夫斯基确实有先见之明。26日,博克的南(海因茨·古德里安)、北(霍特)两路大军在明斯克-比利亚斯托克附近合上钳口,博尔金率部向东突围未果。纳粹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指挥的第2航空队的近千架战机和地面两大装甲集群遥相配合,疯狂吞噬着群龙无首的苏联红军。整个西方方面军被分割在比利亚斯托克和诺沃格鲁多克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坦克、大炮掩护着骑兵、步兵做着一次次徒劳的、破釜沉舟的突围。手中没有一个坦克集群的巴甫洛夫现在痛感到德军坦克的威力,他或许为战前自己对坦克的轻蔑态度而后悔。7月3日,被围苏军彻底放弃抵抗,巴甫洛夫67万人的西方方面军44个师中有24个师被彻底击溃,其余20个师损失了30~90%的人员和装备,除20余万人突围外,其余40万人全军覆没。其中,31万官兵被俘,2500多辆坦克、1500门大炮被德军缴获(按德军的说法,共俘虏苏联红军官兵328898人,缴获3332坦克、1809门火炮)。巴甫洛夫带着他的指挥部逃出了明斯克,跑到了100多英里之外的莫吉列夫。远在莫斯科的苏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格奥尔基·朱可夫还是从德国人的广播中得知了西方方面军两个集团军的部队被围歼投降之事。

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在开战的第一周,就在实力强大的西方方面军手中陷落了,拥有几十万人马的西方方面军遭此厄运,而它的司令官还在惊慌失措、抱头鼠窜。朱可夫震怒了,约瑟夫·斯大林震怒了。

6月30日清晨6时45分,朱可夫联系上巴甫洛夫,朱可夫发现这位西方方面军的最高指挥官对自己战区的状况并不十分清楚,他将信将疑地询问巴甫洛夫:德国的广播报道是否属实?带着哭腔的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回答:这是真的。

6月30日当天就任拥有无限权力的国防委员会主席的斯大林闻讯无比震怒,他下达指示撤掉巴甫洛夫大将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并立即带到莫斯科来,同时任命国防人民委员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接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撤换方面军司令,由国防人民委员亲自接任,这是战争爆发后约瑟夫·斯大林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步骤,显示了斯大林对西部防线的极度重视和对战局的强烈不满。斯大林实在无法容忍巴甫洛夫将他最倚重的西方方面军葬送得如此迅速。

明斯克的失陷,是开战以来斯大林“心理上震惊的顶点”。

当铁木辛哥元帅出现在巴甫洛夫面前时,后者忐忑不安地问道:“也许我还有必要向您报告一下……”

“不必了,一切最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元帅阴沉着脸色,沉重的心情无以复加。

“元帅同志,处在我的位置,我想,即使苏沃洛夫来了也无济于事。”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还想分辨着。

“我知道,我们的人员缺少训练,装备又不足,可方面军的部队和飞机损失这么严重,领土丧失这么多,你作为司令员就一点责任都没有?”

“可是您知道,仅在布斯特方向我们只有7个师,而敌人整整15个师,其中有5个坦克师,让我怎么守得住?”

“你的算术还是留着以后去做吧!你作为司令员不觉得有些丢人吗?”元帅极不耐烦地打断了巴甫洛夫的话,走出了房间。

片刻,门开处,副官报告有人来找。随即,一位从莫斯科飞来的中将带着两名高大军人出现在巴甫洛夫面前。

“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将军,请您看一下这个文件吧。”说着,一份文件递到眼前,三个浓黑大字“逮捕令”惊得巴甫洛夫半晌说不出话来。从“大清洗”中走过来的巴甫洛夫知道约瑟夫·斯大林的为人,清楚自己的下场已定。他和方面军参谋长弗·叶·克里莫夫斯基少将及通信主任安·杰·格利戈里耶夫少将、第4集团军司令亚·安·科罗布科夫少将等几位幸存下来的方面军高级将领被解送到莫斯科

终被枪决

这个巴甫洛夫真是可悲又可叹。

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率领苏联志愿部队前去支援西班牙共和派的巴甫洛夫(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苏联提供了700多辆坦克,格奥尔基·朱可夫只是以军事观察员身份前往)曾经指挥苏联坦克部队(装备以T-26轻型坦克为主)同德国意大利的坦克部队有过交锋,虽然也颇有斩获,但这些轻型坦克孤军深入,在受到反坦克炮火的极大摧残后,巴甫洛夫对坦克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着西班牙内战的历练,作为朱可夫之外、苏联红军公认的另一位坦克战专家,回国后他向约瑟夫·斯大林报告:装甲部队不能独立作战,只能配属步兵支援作战。

次年,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巴甫洛夫的这一观点更是甚嚣尘上,原本骑兵老帅们对坦克已是嗤之以鼻,现在又遭巴甫洛夫这样的“军中新秀”的冷眼,苏军坦克部队无异于雪上加霜,更使得苏联于1939年11月索性将为数不多的、当时坦克部队的最大编制、苏联已经编成的4个坦克军──生生解散。苏军那貌似庞大的坦克部队原本就没有形成“合力”,现在便如涓涓细流,被一股股“细化”到浩如烟海的步兵部队之中。对于苏联坦克部队而言,巴甫洛夫实在是“痛下杀手”,使才露“尖尖角”的坦克在苏联受到“当头棒喝”。

如果说“大清洗”对苏军有多大影响的话,在西部特别军区和巴甫洛夫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巴甫洛夫多少是受惠于这场“大清洗”的。他的前任、白俄罗斯军区(后改称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就是那位培养、提携了格奥尔基·朱可夫伊万·科涅夫等大批年轻人才的声威卓著、能征惯战、备受推崇的名将乌博列维奇。这位苏军早期大将级(后改称一级集团军级)司令是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一起被枪决的。他死后,被朱可夫认为充其量只能当个师长的巴甫洛夫“一步登天”,继任了这个苏联最大、也最为重要的军区司令。那时,巴甫洛夫给了约瑟夫·斯大林很不错的印象:报告条理清楚,议论老成持重,还显得胸有成竹。他是和朱可夫一起作为新一代军事统帅加以培养的(他生于1897年,比朱可夫小一岁)。

巴甫洛夫大将和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上将(西南方面军司令,1941年8月其所部几十万人也遭德军围歼,基尔波诺斯本人阵亡)都是1937年大清洗之后被急速提拔上来担任军区一级高级指挥职务。他们缺乏经验和统帅的智慧,也缺少驾驭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1941年6月巴甫洛夫所指挥的西方方面军,虽然自己也拥有30个坦克团、2500多辆坦克,数量不可谓不多,但其僵化的意识、落后的战术、零散的编制、被动的心理,特别是在比利亚斯托克按部就班部署的3个集团军,使他那战力强大的西方方面军如一群待宰的羔羊,遭到海因茨·古德里安和霍特两个装甲集群的合围,惨遭纳粹装甲兵团的蹂躏、摧残、碾杀。这个“肢解”了苏联坦克部队的巴甫洛夫终究还是受到“坦克的惩罚”,而饱受轻视坦克的后果和厄运。

战争爆发仅仅一周的时间,首当其冲的巴甫洛夫的几十万人马全军覆没。巴甫洛夫或许到死也没有明白,德国装甲集群何以能如此神速、又何以有如此强悍的突击力,生生撕裂百万苏军的防线,穿插到自己的侧翼,布成了一个“诺沃格鲁多克口袋”。其实,苏军整个的军备、战备状态都不尽如人意。如果把这种状态、把溃败的责任完全归罪于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做被动防御的巴甫洛夫身上,对于他个人来说,实在在“不能承受之重”。巴甫洛夫大将也就成为战争开始时怒不可遏的约瑟夫·斯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从事、枪决的第一名高级将官。他也是战争初期,可悲的苏军坦克命运的殉道者和代言人。

1941年7月22日苏联军事审判庭庭长乌尔里希宣读了“不准上诉”的终审判决:预审查明,被告巴甫洛夫和克里莫夫斯基四人是反苏军事阴谋的参加者。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出于阴谋的目的,不使所属指挥人员准备迎接战争,削弱了军区部队的战备动员,破坏了对部队的指挥,不战而向敌人投降,从而使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受到重大损失……剥夺巴甫洛夫的大将军衔,剥夺其余三人的少将军衔,判处四人极刑──枪决。

在审判庭上,巴甫洛夫等人不否认自己指挥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罪责,但是他们还是希望甚至请求能把他们以任何身份派往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来证明自己对祖国和军人义务的忠诚,他们愿意在战场上赎罪……

约瑟夫·斯大林看到这个判决书,要乌尔里希把“阴谋”之类的废话删掉,要毫不拖延,立即执行。

这个判决被迅速通知到各个方面军,它体现了斯大林“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惩处打败仗的人是手下无情的”用意。

7月22日判决的当天晚上,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仅8天的巴甫洛夫和他的三位部下即被枪决。他也是担任方面军司令员职务时间最短的两人之一(只有8天时间。另一个是在列宁格勒方面军仅担任了5天司令员的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元帅),也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第一批被判处死刑的苏联红军高级将领(在四年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共有238名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经约瑟夫·斯大林批准被军事审判庭判处死刑)。

1956年苏共20大后,赫鲁晓夫执掌大权。根据苏共中央指示,苏联军方组成以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审查组对当年巴甫洛夫四人被指控、遭枪决一案重新调查审理。调查表明,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对苏战争的前一周,巴甫洛夫发觉德军异常动向,曾几次向莫斯科报告请求允许部队进入苏德战争边境沿线野战工事。然而,得到的答复是:这可能招致德军寻衅,不能进驻野战工事。

1956年11月5日审查组做出了权威性的结论,认为尽管巴甫洛夫等人在对军区部队的战备动员在诸多重大失误,但并没有犯有“贪生怕死、无所作为、缺乏指挥能力、有意破坏对部队的指挥及不战而向敌人投降”的罪行,据此推翻了对四人的指控。

1957年,苏共中央、苏联政府和国防部公开宣布为巴甫洛夫大将等人平反,恢复名誉。

几十年后,一位苏联军史界权威、苏联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沃尔科戈诺夫这样评价了巴甫洛夫事件:他们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有不少失误,但是这些人由于祖国,是真正的爱国者。由于干部紧缺,他们被任命时越过了许多中间环节,直接担任高级职务。他们所受的培训不够,未能在决定性的时刻正确地组织抗击优势敌人的军事行动。但是,像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巴甫洛夫、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都是1937年以后急速提拔上来的。他们有爱国精神、大胆、英勇,但是还缺乏经验和统帅的智慧。这只能靠日积月累。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历史是残酷的。巴甫洛夫等人以生命的代价,诠释了那段残酷的历史。

参考资料

pavlov-dmitriy-grigorjevich.stuki-druki.2024-12-13

二战苏联第一位被判死刑的高级大将,为何斯大林对他恨之入骨?.广灵反邪教-今日头条.2023-01-05

白俄罗斯失守,苏联为何执意枪决大将巴甫洛夫,他真的叛国了吗?.3号talk-今日头条.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