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鸻
环颈(拉丁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别名东方环颈鸻、白颈鸻、环颈鸻、白领鸻,是鸻科鸻属的鸟类。其通常活动于海边潮间带、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湖滨等荒地中亦比较常见。其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
环颈鸻体小,体长150-174mm,体重为33-47g。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前部具黑色斑。头顶后部、枕部至后颈沙棕色或灰褐色。颏、喉、前颈、胸、腹部白色,只在胸部两侧有独特的黑色斑块。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性成鸟(繁殖羽):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雌性成鸟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幼鸟:额前和眉纹浅黄色,胸斑萎缩。环颈鸻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其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其主要食物是陆生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其天敌为耗子和黄鼬。
2016年,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环颈鸻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环颈鸻体小,体长150-174mm,体重为33-47g。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前部具黑色斑,且不与穿眼黑褐纹相连。头顶后部、枕部至后颈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颈具一条白色领圈。上体余部,包括背、肩、翅上覆羽、腰、尾上覆羽灰褐色,腰的两侧白色。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的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与次级飞羽的白色末梢一起构成白色翅斑(飞行时可见)。两侧尾羽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向端部渐黑。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腹部白色,只在胸部两侧有独特的黑色斑块。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缺少黑色,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
雌性成鸟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胸侧的块斑为浅淡的灰褐色,面积明显缩小。
幼鸟:形态与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但额前和眉纹浅黄色,胸斑萎缩,弥漫黄褐色。头顶前部无黑褐色带斑;上体布满黄色鳞片状斑纹。
环颈鸻的虹膜暗褐;嘴纤细,黑色。跗蹠稍黑,有时为淡褐色或者黄褐色。爪黑褐色。
鉴别特征:额与眉纹白色,雄性成鸟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头顶后部及后颈为灰沙褐色。后颈具显著的白领圈;胸侧的黑斑不在胸前汇合成胸带。飞羽和尾羽黑褐色;飞行时翅上有白斑,并一直连向尾部。下体余部白色。嘴细而直,黑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环颈鸻通常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沼泽草地、湖滨、盐碱滩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较常见。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环颈鸻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环颈鸻在非繁殖地分布于澳大利亚、伯利兹、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芬兰、加蓬、瓜德罗普、爱尔兰、拉脱维亚、卢森堡、马尔代夫、尼日尔、挪威、塞舌尔、乌干达。
中国分布
环颈鸻分布于中国的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海南省,河北省,天津市,湖北,山东省,澳门,台湾,河南省,湖南省,浙江省,安徽,香港特别行政区,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新疆,云南。
生活习性
环颈鸻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环颈鸻喜用头部刮蹭的方式,让其保持洁净,并喜在水中沐浴。入睡时保持单腿站立的姿势,一般会闭上眼睛。其通过姿态、追逐来捍卫自己的巢穴及领地,雄性比雌雄更具攻击性。其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迁徙期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鸻鹬类结群觅食。在集小群觅食时,环颈鸻的啄食频次显著大于不集群的时候。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并不迁离,而是游荡。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在中国的山东省、河北省有一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在中国的台湾和海南省有少量的留鸟。
环颈鸻主要食物是陆生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北美的太平洋海岸,其以苍蝇、甲虫、蛤等为食。在旧金山湾和淡水池塘中,其以苍蝇、甲虫、飞蛾类和鳞翅目毛虫为食。在盆地和碱性湖泊中,其以苍蝇、甲虫、虾为食。在平原地区,其以苍蝇、甲虫等为食。在墨西哥湾沿岸,其以小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海洋蠕虫、水生昆虫和种子为食。在海滩等地,其以海带、海洋哺乳动物尸体等为食。
环颈鸻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耗子和黄鼬也会偷食鸟卵和早成雏。如果亲鸟遇见危险,常装扮成受伤的样子,将一侧的翅膀拖拉在地面。自然灾害(如大雨、洪水等)也对鸟巢和卵产生较大的破坏。
繁殖方式
环颈鸻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份,主要在沿海海滩繁殖,但也在沼泽、盐盘和内陆湖泊、碱性草原和季节性水道等栖息地繁殖。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沙滩或卵石滩上、长有稀疏碱蓬的裸露盐碱地段上,在营巢周围的禾本科杂草高度均在30cm以内。雄鸟通过呼唤和站立姿态在其领土上追求雌鸟。雄鸟在雌鸟的巢穴周围用其身体刮蹭的方式展现自己,并会用鞠躬的姿态,向雌鸟炫耀自己尾翼上的白色羽毛,待雌鸟从巢中走出,并与之进行交配。窝卵数2-4枚,以3枚居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杂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窝卵数3枚与4枚的孵化时间明显不同,4枚卵者孵化期延长。早成雏为早成鸟。在孵化阶段雄鸟的体重下降较多,而且雄鸟通常在夜间卧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环颈鸻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其数量为100000499999只。不接近该物种生存的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
保护等级
2016年,环颈鸻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环颈鸻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环颈鸻在全球分布较广,地理变异较大,曾经有13个亚种,鉴定的十分混乱和繁琐。后经合并为5-6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华东亚种和东方亚种。但是,在国际上对于东方亚种多不承认,可能是华东亚种的同物异名,或者是指名亚种与华东亚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因为缺乏标本对照和研究文献,如下表,仅列出3个亚种。
参考资料
Kentish Plover.iucnredlist官网.2025-03-28
环颈鸻.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28
环颈鸻.物种2000官网.2025-03-28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3-28
环颈鸻.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3-28
Charadrius alexandrin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5-04-05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5-04-04
环颈鸻.inaturalist官网.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