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壶瓶山镇

壶瓶山镇

壶瓶山镇位于湖南省省西北部的石门县境内,与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两县交界,最初起名“宜沙”,公元1995年撤区并乡,由江坪、南坪、中岭、泥沙“三乡一镇”合并而成,因境内拥有湖南海拔最高的壶瓶山而得名。东、南、西三面分别和本县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及东山峰管理区、南北镇接壤。有“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之称。

地理环境

壶瓶山镇隶属石门县管辖,位于石门县西北端,居湖北五峰、鹤峰交界处。东与太平镇;南接罗坪乡;西连湖北鹤峰县、五峰县;北邻湖北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现辖38个村,总面积为665.3平方千米(2017年),总人口19572人(2020年)。

原本由泥市乡、中岭乡、江坪乡、南坪乡组成,1998年撤区并乡取名壶瓶山镇。

壶瓶山镇之名来自于湖南省屋脊壶瓶山,此山古时老虎甚多,故名虎困山,海拔2098.9米。公元759年唐朝诗人李白路过此地,他为壶瓶南麓黄莲河的千丈飞瀑而惊叹,亦为壶瓶北麓的洞口漫山桃花飘落而伤感,遂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美诗,后人也改其名为壶瓶山。

壶瓶山镇主产烟叶、茶叶,为国家税赋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石门次经济区,旅游业也是壶瓶山镇必不可少的名片,壶瓶山镇地大物博,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动植物众多,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每当夏季,就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避暑,现也是湖南知名旅游区。

行政区划

经济

壶瓶山镇2007年度人均纯收入3488元。全镇有古罗等8个村人均纯收入进入县排名前50强,其中黄连棚村仅烟叶人均纯收入就有3500元,成为全市烤烟生产第一村。有茶叶加工企业69家,全年加工茶叶1500余吨。壶瓶山银针、壶瓶山银毫茶王成为精品茶并荣获省农博会金奖,年游客接待达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0多万元,餐饮住宿业实现收入2300多万元,经济总量逐年递增。

特色资源

壶瓶山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1000亩,茶叶面积20000亩,高山反季蔬菜面积达20000亩,建立起了长岭、鹰子尖、鼓锣坪三个能源示范村,神景洞、云陆两个综合示范村,下磨山等养殖专业村多个。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也蒸蒸日上。另外,水能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已开发10多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万千瓦。

作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门户的壶瓶山,既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又政策开放,环境优化,还是旅游圣地。东逾荆楚,南纳三湘,西接川东,北至三峡,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水路运输走澧水洞庭湖可入长江。物华天宝,藏金匿玉,早就享有“矿都、林海、烟区、茶乡、药园”之美誉,尤其是高山环保反季蔬菜,味道鲜美,产量丰富,早在1998年就走俏湘粤,远销港澳。动植物资源物种繁多,现以考察证实的维管植物206科,840属,2200种,陆栖脊椎动物24目64科272种。有大量的银杏、珙桐连香树等古老子遗植物及群落,分布有近百种珍稀濒危植物,同时又是长果安息香树等7个植物新种的模式标本产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金雕林麝共5种,二级保护动物鳞甲目猕猴等50种。特别喜人的是,被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宣布销声匿迹的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也在该镇多处数次出现,现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所瞩目。壶瓶山整个经济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为龙头,以保护为前提,以绿色产品开发为支柱,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走“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绿色强镇”之路,敞开山门,扩大开放,乘势而上,打造世界“生态公园”,构筑湘鄂“旅游城”,建设全省“百强镇”。

近几年引资上亿元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先后开发了象鼻子沟、石碾子沟两条生态旅游线路,以及鱼洞探险、屋脊揽胜,峡谷漂流等多个游览项目,兴建了东汉大酒店、神景寨度假村、大唐山庄、国土培训中心等一批上星级的宾馆酒店,住宿接待床位达到2000个。以街道硬化、集镇亮化、环境美化为一体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自来水扩改工程、电网改造工程、望月湖小区开发工程相继启动或竣工,基本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新型集镇。

日前,由石门县农产品流通办、县蜂业协会主办的东方蜜蜂活框饲养(圆改方)管理技术培训班在壶瓶山镇开课,38户蜜蜂养殖大户参加培训。

来自桃源县慈利县的养蜂专家结合几十年的养蜂实践经验,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做到科学养蜂、合法致富,并着重对蜜蜂饲养“圆改方”技术进行了讲解。据悉,“圆改方”可提高年产量3至4倍。

壶瓶山是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68平方公里,现有原始森林4万亩,已经发现近8000种动植物物种,是蜜蜂养殖最佳场所。近年来,壶瓶山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鼓励支持村民发展绿色产业,涌现出一批蜜蜂属养殖大户。此次培训使养蜂户们对蜜蜂产业政策、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知识有了一定认知,提升了养蜂户的养殖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将助推壶瓶山养蜂产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文化

特产

三湘茶叶

第一镇——壶瓶山镇

石门县壶瓶山镇因地处湖南省第一高峰海拔2098.8米的壶瓶山而得名,与鄂西的五峰、鹤峰县接壤,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36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和1个林场,区域内森林覆盖率92%,全镇现有茶园3万多亩(其中人工种植21900亩,野生茶树9000多亩),人平茶园面积达1亩,年综合收入6000万元,是国内众多茶叶专家一致公认的三湘茶叶第一镇

一、种茶历史悠久。自唐代时就是茶叶主产区,陆游《茶经》中所记“峡州”即指今天的五峰、壶瓶山区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广东省茶商卢次伦创办了跨湘鄂二省数县的“泰和合”茶号,大面积人工植茶,并引进机械和先进制茶技术,开创石门机械制茶之先河,创造了湖南红茶出口英、法等国的辉煌,经营鼎盛期,年出口红茶过万担,内外员工(含分庄、店)近6000人,仰其生息者十万之众,旱运骡马五百多匹,水运茶船百余艘,云蒸霞蔚,钟鸣鼎食。现遗址坐落于古镇,面河一条青石板小街,檐瓦参差,雕图镌花达3米多高的青石大门还依旧默默立在那儿,向现代人展示这里曾经是在中国茶叶、湖南茶叶、石门茶叶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一幕的“泰和合”。

二、生态环境优越。壶瓶山镇境内山峰与峡谷最大高差1880米,黄虎峡谷有亚洲第一深峡谷之说,沟壑纵横,群峰环绕。多原始森林或次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毡,古藤如帘,风景如画,森林覆盖率92%。空气洁净,溪涧清清,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0多万,是自然天成的“森林氧吧”。数百公里无工厂也无任何污染源,为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

壶瓶山镇属南亚热带过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雾气天多”,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1368.6小时,年均降雨1824毫米,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茶叶生长。

三、茶叶品质特别优良。茶园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山高雾多,所产茶叶香高持久,茶味浓厚,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所采摘、加工而成的石门银峰,茶嫩而清香,味道醇厚,多次在省内或国内茶叶评比中获金奖,品质极高。

四、龙头企业明显更强。在“泰和合”原址建设的壶瓶山茶叶公司,现有分厂(车间)6个,总资产过千万元,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德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又和湖南湘丰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茶叶企业之一。

五、发展潜力无限

壶瓶山镇党委、政府为挖掘特有的高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茶叶作为第一产业常抓不懈。

社会

义务清洁

4月2日,壶瓶山镇狮燕村地段长达8km泥大公路两侧人山人海,排成长长的队形,义务清理公路两侧的禾本科杂草和障碍。笔者在施工现场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晏友龙。他说:全村的党员干部、摩托车司机和大多数群众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泥大公路即泥市(壶瓶山镇)至大京竹公路属于县道,是壶瓶山至江坪的旅游通道。早在2008年遭受特大山洪袭击,将龙池河至木杉溪地段公路冲毁,数十处塌方,整个公路面目全非。因年久失修,公路两边发青的季节季节,杂草丛生、藤蔓遍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车辆行驶经常被划痕。发青即至,村支两委一班人一声倡议,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利用自家的茶叶台机,自己的交通工具浩浩荡荡进入工地。有年过七旬的老汉,有中年妇女,他们各尽所能,尽心尽责。据统计,有20多台台刈机和100多把镰刀在公路上砍割,预计两天可完成任务,四天将完成塌方清理和边沟清理任务。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章富说:好多年了,没有组织过这样的集体公益活动,我们觉得非常乐意参加。一条宽敞明亮的公路展现在大家面前,真有意义。另据了解,该公路上段的江坪河村近日也开展此项活动。

教育

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岭学校

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小学

石门县壶瓶山镇南坪学校

石门县壶瓶山镇古罗小学

石门县壶瓶山镇大朋小学

石门县壶瓶山镇平东完小

石门县壶瓶山镇江坪学校

人口民族

2021年8月20日,根据石门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壶瓶山镇人口数为19572人。

全镇总面积665.3平方千米(2017年),辖3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6178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所获荣誉

2008年4月28日,壶瓶山镇入选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石门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石门县人民政府.2021-08-25

壶瓶山培训蜜蜂养殖技术 -尚一网- 新闻.常德日报.2021-05-25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录.生态环境部.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