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以茂名、湛江市为主。年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间。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农历七八月份也有年例,称做“返秋(翻秋)年例”。粤西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这是当地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据传,年例是由元宵节演化而来,还有传说年例活动是由粤西冼夫人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如今的年例。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就已十分流行。年例期间,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张灯结彩,村里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花桥、花塔,装扮飘色、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献于众。

年例期间,重要的活动有舞醒狮、点灯笼、燃社火、游神庙、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插彩旗、送瘟神、烧纸船等活动,祈求未来一年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粤西“年例”已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历史演变

起源

“年例”由来已久,传说众多。一说“年例”和冼夫人有关。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当地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六靖镇“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里,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冼太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此外,还有一说是“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便逐步演变成如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历史

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已在北流市南部十分流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通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地举办时间不同,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全部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至二月。一般一个村庄举办一天,少数村庄举办两三天,也有附近数个村庄的“年例”都在同一日的。

演变

“年例”原本主旨是敬神、供奉祖先、祭祀社稷、驱邪辟秽,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年例”期间,村村鸣锣醒狮,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抢炮头”等民剧乡乐和现代歌舞轮番粉墨登场,亲朋会聚,乡俗缤纷,四野一片喜庆欢闹。近年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年例”也就越做越大,主人家尽情款待亲戚朋友,让他们玩得开心,吃得尽兴。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来了,一样热情招待,宴席极为丰盛。来的客人越多,说明主人家的人气越旺,越是脸上有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的时代气息渐浓,内容翻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除舞龙、做粤剧、木偶戏、“抢炮头”等传统“年例”庆祝活动外,还有歌舞文艺晚会、粤剧演出、烟花晚会、魔术杂技、马戏表演、舞狮、彩车巡游和粤西飘色等。同时,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是“年例”的重头戏,日渐赋予了“年例”新的内涵。近年,各地电视台的记者都闻风而来,采摄“年例”活动的镜头。大伦镇的“年例”活动还登上了广西广播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香港本港台。

流传区域

“年例”节庆盛行地为鉴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沙琅江、陵罗江、曹江、大井河一带,包括下游吴川市。做“年例”气氛最浓厚的是茂南区、茂港、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等地区。

文化蕴意

文化演变

年例,是以岭南祭祀为核心,在粤西茂名、湛江市及附近广西北流市市等地区,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经过沉淀、传承、繁衍而来的一种岭南文化。

冼夫人文化

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粤西凡是有冼夫人庙宇的地方,都做年例。据记载,茂名市茂南区高州市电白区化州市湛江市廉江市吴川市北流市等地,是冼夫人当年活动区域,这一带正是年例习俗最集中地方。冼夫人作为“保护神”,涉及粤西群众诸多利益、需求,冼夫人成为祈求幸福、化解困惑、净化心灵的精神寄托。在后冼夫人年代,人们举行纪念冼夫人活动,冼夫人信俗应运而生。经过多元文化汇融,沉积成年例的主体内容。“拜潘仙”信俗,也为年例注入古老的道教元素。在年例祭祀、游神活动中,总会出现头戴道冠、手拿浮尘的道士。

诸神信仰

年例与诸神信仰有关。在各种神像的顶礼膜拜之中,不难发现村镇神祇信仰的复合性。这里除冼夫人潘茂名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陈文玉)等信仰以外,还有各路神仙的供奉,包括佛教里的菩萨和观音娘娘等,道教里的元始天尊、文武帝、灶君、门神等,还有由祖宗先贤崇拜发展而来的人神,如盘古伏羲孔子、冯公等。诸神文化信仰,也叫泛神文化信仰,不仅在粤西年例出现,也出现岭南其他地区

祖宗崇拜

年例也与祖宗崇拜有关。在某些信俗的朝拜仪式中,具有明显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在茂名市湛江市的城乡,许多聂氏宗祠公庙供奉着祖宗牌位及香炉。大多数平民百姓历经岁月洗劫,家族的族谱失落,只有一种模糊的祖宗心理,只有敬些香烛权当慎终追远。茂名庄垌村“妆春”庙会是蔡氏村民纪念先祖济阳公,雷州市徐闻县的年例与纪念陈文玉有关,电白旦场村年例为纪念明代“萧李”两位将军。

乡土归属感

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乡土归属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民俗,使得粤西人民说起过年的年味、民俗时倍感自豪。年例,有请神、游神等相关的民俗活动。各家各户在正年例都办最好的酒席来宴请乡邻。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吃饭。客人越多越好,说明主人家越发达兴旺。吃完年例再睇年例。年例头组织各种民俗表演和文体活动。年例尾要放送神回庙,烧纸船,关庙门。表示一年一度的年例圆满结束。

习俗流程

前期准备

年例前的准备活动,这一阶段大多比年例提前约两个星期开始。准备阶段的第一项活动是“开庙门”,土地庙的道士要持有道具做醮,对神灵发出邀请。此后,祭祀的村民要陆续进行确定“例头”和“香老”“会首”,即整年土地庙中的祭祀参拜者、游神过程中将经过停留的人家;打扫房屋、沐浴更衣;组织木偶戏;添丁的人家到土地庙挂彩灯等活动。

年例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土地庙要“起大旗”,在土地庙前的榕树上撑起带有旗帜的长竹竿,旗帜上一般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这一仪式一般由村中长者进行。

年例期间

年例的第一天,当地开始游神,游神活动将持续三天。游神开始前,当地居民会在土地庙“问神”,确定游神的路线,游神一般会经过供奉这一土地庙的所有村庄。游神队伍一般包括神轿、舞狮队、陶鼓队等几部分,敲锣打鼓,声势浩大。当经过各个村庄,村民早已循着锣鼓摆好香案和贡品,燃放鞭炮,迎接神驾。中途队伍会经过会首家,会首家需要摆出盛大的贡品,请神喝茶,并让道士在家中做醮。附近村庄的人家都要派人参加游神,否则就要交钱替代。

年例的第二天,除了游神,主要的活动就是各户人家宴请宾客、演大戏。在年例之前,各户人家就已经计划和准备好宴席的材料和宴请的对象,并发出邀请。年例第二天,客人会带着水果、糖果等礼品登门参加宴席。在宴席上,众人一般按照长幼地位就座。

年例的第三天,当地居民要吃斋接神。在接神时,小孩会用树叶、鸡毛等物品做成“草鬼”,放入纸船送走,寓意驱邪除妖。道士还会焚烧灵符,据说灵符灰烬融水饮尽能够预防疾病。第三天的傍晚还会举行送灯仪式,在这一活动中,年例之前送彩灯到土地庙的添丁人家要将彩灯带回家。一般是新生儿的父亲拿灯,母亲背着小孩,村民在这一过程中则会一直跟随。到家后,添丁人家的长辈会燃放鞭炮庆祝,并给跟随的村民派发红包。到晚上,当地还会有游灯仪式,以及道士做醮等活动。年例活动就此结束。

年例内容

年例,又可以分为“吃(食)年例”“做年例”“看(睇)年例”。

吃年例

年例菜式很丰富,在宴席间,基本上都会有白切鸡、扣肉、清蒸鱼、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牛肉干扣肉等菜式,还有印度对虾花胶、海参、鲍鱼、鱼翅汤等名贵菜式。

做年例

做年例,也指举办年例,“做年例”传统上以“摆盅”“游神”“烧炮”等为主,以及舞狮、舞龙、粤剧木偶戏、歌舞、杂技、宴席等活动。现代歌舞杂技的引入让年例从传统的祭祀发展为融交际和文娱于一体的文化盛会。

“摆盅”也叫“摆醮”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男女老少臂挎肩挑将供品集中到村里空地上摆上供桌,待游神队伍到此停留拜祭。

“游神”是各村将奉祀神巡游全境以保境安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部分乡村游神时还有舞等随行,不同村的巡游队伍碰到一起村民会抬着神祗赛跑,谓之“押舟”,胜者更有光彩。

“烧炮”就是燃放烟花爆竹,与春节放鞭炮寓意相同。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寓意的传统习俗。它不仅能够带来喜庆,增加节日气氛还能够驱赶邪祟,祈求幸福安康。

有的地方年例还保持着连做三天的传统,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一般是做“摆盅”“游神”;“正年例”是宴请亲朋好友,叫“吃年例”,谁家客人越多,主人越有光彩;“年例尾”则要将巡游全境后的神祗送回庙中。部分村落也有烧纸船的习俗。寓意将附近的妖魔鬼怪烧掉并随船送走人们来年免受滋扰。

看年例

看(睇)年例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探亲访友,去到亲戚、朋友家做客;还有一个是去看活动、看节目。因为年例的节目真的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摆盅”“游神”、舞狮、舞龙、粤剧等节目外,茂名市各地的年例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民俗,场面之壮观,值得一看。

风俗记载

年例的文献记载最早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聚会作歌。”明清时期年例活动受到官府重视,形成一定的规模。明代《高州府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元宵节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湛江地区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文化活动

吃年例

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几十桌,食材也不仅局限于普通的鸡、鸭、鱼、肉,许多“天上飞的、海里游的”珍贵食材也被搬上餐桌。到了本世纪初,吴川年例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现在吴川年例越来越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特别是“吃年例”和“睇(看)年例”成了吴川年例的重要内容。年例期间,在吴川梅菉、海滨街道大街小巷,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场酒席,张灯结彩,大圆木桌摆满家门口、巷道,街坊邻里、亲朋好友一起来洗菜、炒菜,现场热闹非凡,人情味浓厚。在吴川市,经常是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很多人来吃饭、睇戏看热闹助兴。

看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晚清,从番禺区传入,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高、精、险、奇、巧而闻名于世,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飘色人物是靠一根隐蔽的“色梗”钢筋支撑。一台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四方色柜为底座,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6岁至12岁,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吴川飘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如《六国封相》《八仙过海》等经典作品,一台飘色就像一帧帧精彩的定格镜头,色彩明艳、精美异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川梅岭飘色。数十年来,吴川飘色频频受邀演出,多次走出国门参加泰国佛教文化节巡游、新加坡国妆艺大巡游等海外活动,足迹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名声大噪。

赏灯会

吴阳镇霞街社区特有的民间大型游灯活动——吴阳霞街状元灯会,也是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东汉以来,当地便有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灯会沿袭该习俗,从南宋淳熙年间便开始举行小规模的游灯活动,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灯会每晚的游行线路也各有不同,不仅在本社区游行,还会到相邻社区和镇上去,最长的线路耗时近4个小时。

在游行的队伍中,灯笼的规格也各有不同,有圆形、腰鼓形等,有些上面写着“林”字,这是该社区的宗族姓氏;另一些则写着该社区历史人物的官衔或功名,如状元及第、州府同知、广西府知府等,还有各宗祠、庙宇等的名称。吴阳霞街状元灯会通过游灯的形式,不仅展现了宗族人丁兴旺,还把祖辈的光辉历史向子孙后代宣扬,激励后人继往开来。此外,因为游行是全社区参与的大盛事,其线路也涉及相邻社区,有利于增强居民之间团结友爱的意识,加强本社区与相邻社区的沟通交流,让邻里更和睦,民风更淳朴,社会更和谐。

逛花桥

正月十五晚逛花桥,是吴川人庆贺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明朝时,上隔海是个岛,为了方便村庄之间往来拜年,便临时搭建了一个桥,并用鲜花点缀装饰响应喜庆的节日氛围,这就是花桥的起源。清朝年间,花桥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群众参与其中。在咸丰庚申年,因为人数增多,花桥分为男女二桥。从上世纪80年代,花桥已有所不同,那时候也不分男女二桥了。

花桥、飘色、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绝”。而花桥,顾名思义就是用花来点缀装饰的桥梁,不过发展至今,如今的花桥更像是一个民间艺术的载体和融合体。走进上隔海花桥,多彩的灯光与红火的建筑映入眼帘。在花桥入口处建有一座古建筑风格的牌楼,红墙绿瓦,檐角四翘,古色古香。

游菩萨

做年例少不了游菩萨,是在年例的头一天晚上开始的。乡亲们砍回几截三尺来长的竹筒,在最上端的那节竹子里倒入煤油,塞进草纸,让草纸吸透煤油,菩萨来巡游时,男女老幼手持竹筒,点上火,送菩萨回庙,长长的队伍蜿蜒在弯曲的田梗上,宛如一条火龙。现在送菩萨回庙不再用竹筒火照明,而是用手电筒或者五花八门的灯笼。

传承与保护

2012年,“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年例”(茂名市年例)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吴川年例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举办了首届粤西年例文化节,湛茂阳及周边地区10多万群众踊跃参与,蔚为壮观。

参考资料

年例重登场 城乡人气旺.今日头条.2024-02-19

玩转化州|原来你是这样的化州.今日头条.2024-02-20

岭南写真:粤西“年例”令外国友人“大开眼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20

真的不要叫我去茂名吃年例了!.今日头条.2024-02-19

在粤西,有一种年味叫年例.今日头条.2024-02-19

北流“年例”,一道民俗饕餮_广西新闻网玉林频道.广西新闻网.2024-02-19

年年有例.南方日报数字报_南方网.2019-03-20

千古流传话年例.央广网.2018-11-05

寻味之旅!吃年例叹湛江地道美食→.今日头条.2024-02-19

年例印记.今日头条.2024-02-19

粤西首届(年例)文化节魅力四射.中国文明网.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