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斑皱唇鲨(学名:Chiloscyllium arabicum),又称阿拉伯地毯鲨、阿拉伯肩章鲨、阿拉伯毛鲨,是长尾须鲨科中的一种竹鲨。阿拉伯斑竹鲨的繁殖是卵生,由于其分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捕鱼压力和栖息地退化,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定为近危。目前已有人工饲养,在某些水族馆有此鲨鱼。
形态特征
阿拉伯斑竹鲨有细长的如圆柱形的身体和相对较长较厚的圆形鼻。鼻孔与鼻尖相距远,前面有一对短须。眼睛中等大小并位于头顶,每只眼睛上方都有低脊,前后各有大气孔。小嘴正位于眼睛前方;下巴上有一条连续而褶皱的皮并环绕着嘴角。上齿排有26-35个牙齿、下齿排21-32个牙齿。牙齿中间有格很大的尖牙和一对侧尖牙。五对鳃裂很短,第四和第五对鳃裂非常靠近。
胸鳍小呈较宽的圆;腹鳍相似且几乎一样大。两个背鳍的尾缘较直且有间隔。第一背鳍与腹鳍一样大或更大,源自于腹鳍基部的中间。第二背鳍比第一背鳍略小,但基部更长。背部有一条从在背鳍之间突出延续的中线脊。长龙骨状的臀鳍起源于第二背鳍的后面。尾鳍低没有下叶;上叶在尖端处附近有一个强大的腹侧切迹。成鱼的上身是纯棕褐色,下身是白色,有时鳍边处带有橙色;幼鱼鳍上有较淡的浅色斑点。 本物种最长达78公分(31英寸)。
分布与栖息地
阿拉伯班竹鲨栖息在沿海水域约3—100米(9.8—328.1英尺)之间,尽管本物种大多是在 10米(33英尺)深的浅海发现。 分布范围从波斯湾延伸到巴基斯坦及印度西部;春夏时在波斯湾会有较多的族群聚集,阿曼和印度鲜有出现。本种为底栖性,主要栖息在珊瑚礁、潟湖、岩石海岸和红树林河口处。
分类
在1980年描述为新物种前,阿拉伯班竹鲨被认为是灰斑竹鲨;可能是因为形态上非常相似或活动范围重叠而被认为是同种。本物种无标本纪录。
生态
阿拉伯斑竹鲨通常栖息在洞穴及裂缝中,捕食小型硬骨鱼、海生无脊椎动物如虾、蟹、墨鱼目、棘皮蠕虫等。 本种生存力顽强,可在地面上存活一段时间。跟本科其他物种一样是卵生的,繁殖期为六个月。曾有人工饲养的生殖周期记录:雄性交配用嘴定住雌性的胸鳍,同时将一个鳍足插入雌性的泄殖腔 5-15 分钟。在争夺配偶时,雄性鲨鱼会咬住对手雄性的鳍足。 雌性平均每年分四批生产33个卵囊,在20分钟到两天的时间内产卵。在这些卵中大约有7%的卵不育。卵壳有粘性卷须,可使卵固定于珊瑚上,须花70-80天、在约24 °C(75 °F)的温度下孵化。刚孵化的幼鱼约10公分(3.9英寸)长;成鱼长约45─54公分(18─21英寸)。
经济利用
本种鲨鱼较不具经济价值,经常被捕获为副捕品且甚少利用,一般多做为杂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