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属(学名:Acridotheres)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额羽甚多,形特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头侧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两性相似。共有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八哥在中国有3个亚种,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普通八哥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

形态特征

普通八哥较常见,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Ampeliceps Blyth,1842,Journ.As.Soc.Bengal 11:194模式种:A.coronatus Blyth.形态嘴较头部短,嘴基宽,嘴峰钩曲。额羽卷曲,眼先和围眼部光裸,两翅长而尖,尾羽短呈方形。形态嘴较头部短,嘴基宽,嘴峰钩曲。额羽卷曲,眼先和围眼部光裸,两翅长而尖,尾羽短呈方形。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也栖息于农田、牧场、果园和村寨附近的大树上,有时还栖息于屋脊上或田间地头。

生活习性

集群:八哥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科混群栖息。

行为:八哥常在翻耕过的农地觅食,或站在牛、猪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昆虫。性活泼,成群活动,有时集成大群,特别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树上过夜。夜栖地点较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动和觅食,待至黄昏才陆续飞至夜栖地。善鸣叫,尤其在傍晚时甚为喧闹。

食性:野生八哥食性杂,终年兼食动物性与植物性的食物。主要以蚱蜢、蚱蜢、金虫、蛇、毛虫、蝗虫、蝼蛄科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往往追随农民和耕牛后边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蝇和真蜱目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数是各种植物及禾本科杂草种子,以及榕果、蔬菜茎叶。

分布范围

留鸟:中国、老挝、缅甸和越南

引进:阿根廷文莱日本马来西亚

引进和繁殖地:菲律宾新加坡

游荡和非繁殖地:泰国

留鸟: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以东,河南省陕西省以南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一带。

系统分类

八哥属的鸟类与山八哥(Gracula)相似,但它们的头羽是光泽的,而山八哥的头羽是不光泽的。八哥属的鸟类下体颜色较淡,且头部有裸露区域。它们的头部裸露区域排列方式与山八哥不同。八哥属的鸟类更倾向于在陆地上活动,而山八哥则更倾向于在树上活动。八哥属的鸟类在繁殖期间,头部的裸露区域会覆盖上花粉,这可能在植物的传粉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八哥属的鸟类有鞠躬式的求偶行为,而山八哥则没有视觉上的求偶行为。繁殖期4~7月,每年可繁殖2次,在树洞或建筑物的裂缝中营巢,有时也利用喜鹊、椋鸟等的旧巢;巢浅盂状,用稻草、树叶、羽毛等堆成,每窝产卵4枚。卵浅蓝色。八哥属的鸟类与大多数椋鸟科一样,是杂食性的,它们的食物包括水果、花蜜和昆虫。八哥属的鸟类与山八哥、椋鸟等其他椋鸟科的鸟类关系密切,它们可能起源于中央亚洲的祖先,这些祖先适应了热带地区的湿润环境。八哥属的鸟类可能是在早中新世时期,由于沙漠化导致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八哥属的鸟类与山八哥、椋鸟等其他椋鸟科的鸟类关系密切,它们可能起源于中央亚洲的祖先,这些祖先适应了热带地区的湿润环境。八哥属的鸟类可能是在早中新世时期,由于沙漠化导致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

物种列表

八哥属包含以下11种鸟类:

- 大八哥(Acridotheres grandis)

- 冠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爪哇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

- 淡腹八哥(Acridotheres cinereus)

- 丛林八哥(Acridotheres fuscus)

- 领八哥(Acridotheres albocinctus)

- 岸八哥(Acridotheres ginginianus)

-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 黑袖椋鸟(Acridotheres melanopterus)

- 红嘴椋鸟(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 丝光椋鸟(Acridotheres leucocephalus)

此外,红嘴椋鸟(Acridotheres burmannicus)和丝光椋鸟(Acridotheres leucocephalus)有时也被划归该属。

动物学史

1743年,英国的博物学家乔治·爱德华兹(George Edwards)在他的《罕见鸟类自然史》中收录了一张关于八哥的图片和描述。他使用了英文名“Chinese starling or Black Bird”。1758年,瑞典自然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更新了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时,将凤头八哥与其他八哥归为鹩哥属(Gracula)。林奈包含了一个简短的描述,创造了二项式名称“Gracula cristatella”并引用了爱德华兹的资料。特定的种加词“cristatella”是“cristatus”的拉丁语小名,意思是“有冠的”或“羽毛的”。

八哥现在被归入“Acridotheres”属,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埃尔·维埃洛(Louis Pierre Vieillot)于1816年引入。它以前被归入“Aethiospar”属,该属包括面部完全长有羽毛或簇绒的八哥。八哥属(Acridotheres)以前是一群裸露皮肤的八哥。现在,这两个属形成了一个新的类群,并保留”八哥属“(Acridotheres)这个名称。

参考资料

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湖南省林业局.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