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热带气旋等级之一,一般指最高等级的热带气旋。对它的定义,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在北太平洋西部地区,“超强台风”一词是指持续风速超过每小时150英里(约67.056m/s)的热带气旋。而在中国,超强台风则是指底层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速达到51.0m/s以上,也就是底层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6级或以上的台风。
超强台风属于台风的一种,因此其命名也是遵循台风的命名规则。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在第30次会议上制定了台风命名规范。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都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该组织制定了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中国大陆提供了10个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时,为了防止它与其它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
热带气旋要达到超强台风需要足够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动力条件指的是高空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热力条件则是指海温因素和其水汽输送能力。超强台风在登陆后,由于缺乏海洋的能量供应,且受到地面摩擦影响,其强度会逐渐减弱。目前,人类主要是通过卫星来对超强台风进行定强。
气象历史上有实测记录以来,全球最大的台风是1979年的台风泰培,最大风速达到80米/秒,共造成日本与美国关岛86人死亡。而登陆中国的最大台风是2014年的台风威马逊,其先后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登陆,受其影响,致使广东133.9万人受灾,广西232.7万人受灾,9人死亡,海南210.7万人受灾,9人死亡,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历史上十大超强台风,分别是威马逊、洛克、南希、梅姬、维拉、萨拉、佛利斯特、约翰、诺拉、泰培。
生命周期
形成
热带气旋都是从一个原先存在的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形成的。据中国的统计,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来源于四种初始扰动;热带气旋的形成还需要在暖性洋面,海水温度高于26.5℃;而且生成位置一般距赤道5个纬距之外,地转参数的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还需要整个对流层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即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的大小,决定着一个初始热带扰动中分散的对流释放的潜热,能否集中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热带气旋需要足够的动力和热量才能达到超强台风,动力条件是指高空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热条件是指海温因素及其水蒸气输送能力。
消散
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消亡。因为陆面相较海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障碍物,掠过陆面的摩擦力会消耗掉台风的能量,导致其减弱;且海面上有充足的水汽不断为台风补充能量,而登陆后水汽等能量来源迅速减少,台风会不断减弱消亡。
命名规则
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没有名字。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台风,其动机现在亦不得而知,或许是一种荣誉一种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其中一名美国气象学家将台风命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讥讽;1949年,“哈里”成为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因为当它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这里视察;不久,一场更疯狂的飓风席卷了佛罗里达州。这一次,人们称之为总统夫人“贝斯”。从那时起,许多国家似乎同意用女性的名字命名台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
为避免台风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名称。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以亚洲风格命名。其命名方法是:提前制定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有140个名称,由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地区、日本、老挝、中国澳门地区、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名称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花。委员会规定,选择名称的原则是:优雅、和平,不能给各国带来麻烦,不涉及商业命名。各国选择的大多是以自然美和动植物命名的台风。因此有了中国传说中的神奇形象孙悟空、美丽的玉兔,有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传说中的风神“艾云尼”,柬埔寨的树木“科罗旺”、马来西亚的水果“浪卡”以及泰国的绿宝石“台风莫拉克”。同时,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澳门天文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一般来说,台风命名表是稳定的,除非台风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成为著名的台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删除其名称,即永远命名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该名称。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建议,在将台风名称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补充。2007年,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40次会议上,成员国决定除名带来重大灾难的台风“象神”“珍珠”“强烈热带风暴碧利斯” “台风桑美”和“杜立安”,其中2007年的首个带来重大灾难的台风桑美,以其17级的威力横扫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和湖南四省,带来经济损失高达49.7亿元。
分级
1950年,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6~7级的,称为热带低压;风力为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风力为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时,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被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被称为飓风。
中国
中国根据新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19201-2006),将热带气旋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划分为六个等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即风力为6~7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即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即风力10~11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即12~13级。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即14~15级。
超强台风(Super 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即16级或以上。
美国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是美国气象机构采用的对热带气旋进行风速定强的分级评价体系。萨菲尔-辛普奔飓风的风力等级是1到5级,只是基于飓风的最大持续风速。这一规模没有考虑到其他潜在的致命危险,如风暴潮,暴雨洪水和龙卷风。3级及以上的飓风被称为大型飓风。大型飓风可以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性,在北太平洋西部,“超强台风”一词是指持续风速超过每小时150英里(约67.056m/s)的热带气旋。具体分级如下:
一级飓风:风速33-42米每秒,64-82节,74-95英里每小时,119-153公里每小时。
二级飓风:风速43-49米每秒,83-95节,96-110英里每小时,154-177公里每小时。
三级飓风:风速50-58米每秒,96-112节,111-129英里每小时,178-208公里每小时。
四级飓风:风速58-70米每秒,113-136节,130-156英里每小时,209-251公里每小时。
五级飓风:风速≥70米每秒,≥137节,≥157英里每小时,≥252公里每小时。
气象特征
风速
在中国台风等级分级中超强台风是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m/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或以上。
气压
当台风较弱或无台风时,海平面气压相对较高且均匀。台风出现时,台风中心气压相对于周围地区最低,中心气压也可以表示台风的强度。气压是衡量台风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较低的气压对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然而,风的大小与气压有很大关系:台风中心的气压越低,与台风边缘的气压差越大,风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就像水从高到低一样。高度差越大,水流越快。因此,台风中心的气压越低,台风范围内的气压梯度越大,相应的风力越大。
路径
台风路径就是台风系统从出生到消亡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历时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行走路线飘忽不定。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有内部动力因素——由于台风本身风场等非对称结构引起台风移动;也有周围环境气流的引导、下垫面等外力原因。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不同季节盛行不同路径,一般盛夏季节以登陆和转向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行和转向为主。
防御应对
预报
超级台风的定强必须通过卫星。世界气象组织实施了一套统一的固定强度标准,已被世界统一使用。由于许多测风仪无法承受超强风力的考验,登陆的超强台风由卫星定强。要确定台风登陆点包括受影响地区,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观测站等监测台风中心的经纬度和台风的移动,再综合分析各种观测实况资料如风速、气压等数据,最终确定台风登陆点及其强度。
应对
超强台风防御措施:一是全力做好海上防风避险工作,加强对可能受台风影响海域渔船、货船的排查,督促第一时间按要求进港避风,船员上岸;抓紧组织受影响的海上作业平台生产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近海养殖人员全部撤离上岸;协调海事等部门做好海上搜救准备。二是做好陆上防御风暴潮工作,抓紧开展广告牌、塔吊、高空构筑物等隐患排查整改,视情采取临时性加固措施;提前关闭旅游景区、海滨浴场等场所,及时组织疏散游客;做好在建工地、临时工棚、危房老屋的人员转移安置;视情采取停工、停学、停课等管控措施。
在应对台风或超强台风,各省市都会出台响应的紧急预案,如:普陀区防御超强台风预案、白沙县防御超强台风应急预案、昭平县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福田区防台风应急预案等。
影响
当遇到超级台风时,人类无法站立。超强台风可能导致10米以上的巨浪,能见度极低。超强台风会给城市带来极端的降雨。如“莫拉克”,虽然其强度达不到超强台风,但它吹袭台湾时,在中南部多处降下刷新历史纪录的大雨,亦称八八水灾。
狂风
超强台风平均风速≥51.0m/s,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因此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破坏更大。大风也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暴雨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风暴潮
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米-6米。如果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历史十大超强台风
威马逊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三次强势登陆中国,成为自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造成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35.5亿元,并导致南宁市发生海变,城市内部被淹,损毁严重。
洛克
2011年9月21日,第15号台风洛克在日本上空登陆。台风洛克是日本9月份以来遭受的第二场台风,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其规模相当于四级。截至2011年9月22日,已造成11人死亡。
南希
1961年9月12日,台风南希形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据测量,当其风速达每小时343千米,威力相当于5级超强台风。由于距离久远,如今都认为那次测量过高。而已被证实的几场台风,风速达每小时306千米,可算作史上第二强。南希破坏范围广,波及日本及美国关岛,死亡人数达191。
梅姬
2010年10月18日,台风梅姬在菲律宾登陆,是有记录以来登陆菲律宾风速最高的台风。梅姬,在朝鲜语中为“鲶鱼”的意思,最强时风速每小时达241千米,据JTWC指标,这一速度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相当于超强台风。热带气旋速度必须达到每小时118千米,才能被称之为台风,而超强台风梅姬造成菲律宾和台湾地区69人死亡。
维拉
维拉,是史上最致命台风之一,于1959年九月底席卷日本,造成5098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维拉破坏性之大,主要因台风造成名古屋市附近伊势湾洪水严重泛滥,与其每小时305千米的强劲风速联系不大。巨浪摧毁了防波堤,庄稼、马路、铁道全都付之一炬,150万居民无家可归,痢疾大范围爆发,坏和破伤风也随之而来。此外,维拉带来的这场灾难,促使了日本富士山雷达系统的建立,用以预期未来的重大风暴。
萨拉
超强台风萨拉,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310千米。1959年9月17日,萨拉在韩国南部登陆,狂风暴雨造成6人死亡,并摧毁6000间房屋,农作物损失达数百万美元。整个韩国,泛滥的洪水与巨浪造成669人死亡,782123人无家可归;此外,洪灾还造成日本死亡24人,数千座房屋无一完好。
佛利斯特
1983年9月,超强台风佛利斯特在西太平洋形成发展,这是有记录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热带气旋,气压以24小时为周期每次下降100毫巴。这一热带风暴在当年9月28日袭击日本,最大风速达每小时137千米,整个日本降雨量高达48.3厘米,毁坏46000间房屋。这场风暴总共造成伤亡21人,损坏程度为中等。
约翰
飓风约翰,是持续最久、波及范围最广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厄尔尼诺暖流现象猛烈的1991到1994年间,威力最强时相当于5级飓风。约翰活动期间,从东太平洋到西太平席卷了13280千米,然后返回中部太平洋地区,共持续31天。因为同时活跃于东西太平洋两个地区,因此约翰既是飓风,也被称为台风。由于大部分时间它都停留于洋面,因此对夏威夷岛造成的损害不大。
诺拉
诺拉的风眼可达30℃,胜于任何热带气旋。当风速达298千米每小时,它就形成超强台风。1973年10月10日,诺拉在抵达中国东南地区时减弱,但也造成18人死亡,损失超过200万美元。
泰培
1979年10月12日,泰培形成于西北太平洋,是有记录以来最猛烈的热带气旋,风暴直径为2220千米,几乎等于美国大陆的一半长度。据测量,风暴中部气压为870毫巴,表层风速为每小时190英里,共造成日本与美国关岛86人死亡。泰培属严密监控的热带气旋,美国空军曾进去执行过60次任务。
近年超强台风
科学研究
2023年,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余锡平课题组以“Seasonal Advance of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s in a Warming Climate”(全球变暖背景下超强台风的季节提前)为题,将在超强台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正刊的研究论文栏目。该成果揭示了全球范围超强台风在最近几十年呈现显著的季节提前现象,并证明了全球变暖是该现象的主要驱动因子。
中国中央气象台利用人工智能(AI)快速增强判别技术,实现了提前12小时趋势预报,快速增强指数达到0.7(取值范围为0-1),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如,2023年华为盘古大模型在“玛娃”的路径预报中也表现优异,提前五天预报出其将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转向路径。
相关影视
2008年10月,上映了由冯小宁执导的《超强台风》,本电影是以2006年8月份在中国浙江温州登陆的超级台风“桑美”为素材创作的一部灾难片。
参考资料
台风等级划分.浙江省水利厅.2024-01-24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中国气象局.2024-02-01
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和中太平洋飓风中心.2024-01-25
关于台风的命名.中国气象局.2024-01-24
台风之最.中国气象局.2024-01-24
历史上最大的台风Tip 1979年台风泰培最大风速80米/秒.温州视线.2024-02-01
盘点历史上十大超强台风 最强一次742.3万人受灾.中国历史网.2024-01-25
超强台风“威马逊”致三省受灾损失68亿.岳阳市人民政府.2024-02-01
科普看台丨详解台风——沧海惊波的风 化作地平线上的雨.中国气象局.2024-02-01
热带气旋分级.中国气象局.2024-01-25
科学认识台风.中国气象局.2024-01-25
解析与台风有关的术语.中国气象局.2024-01-24
防范应对超强台风“轩岚诺” 国家防总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要求船回港、人上岸.中国政府网.2024-01-25
舟山市普陀区防御超强台风预案.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2024-02-01
白沙县防御超强台风应急预案.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2-01
昭平县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人民政府.2024-02-01
福田区防台风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稿).福田在线.2024-02-01
台风会带来哪些灾害?.中国气象局.2024-02-01
最佳路径数据记录.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2024-01-25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中央气象台台风网.2024-01-25
南科大余锡平课题组在《自然》发文揭示超强台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方科技大学.2024-01-25
中央气象台运用台风涡旋识别、智能定强、快速增强判别等技术精准“捕风”—— 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中国气象局.2024-01-25
超强台风 (2008).豆瓣电影.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