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区
淡水区(英文名Tamsui District),旧名沪尾,位于台湾省新北市西北端,淡水河北岸,北接三芝区、东南接北投区、西南方隔淡水河与八里观音山一水相望,西北濒临台湾海峡。东西宽约11.14千米,南北长约14.63千米,总面积约70.66平方千米。行政区域共分为42个里。截至2023年,淡水区人口约为19.4万人。
淡水属于西部麓山带及滨海平原地质区,沉积物多以第3纪碎屑岩为主。淡水地势多山,大屯山系依东北至西南走向逐渐低降,形成低缓的丘陵地形,一直伸展至沿海及淡水河岸。淡水区历史悠久,史前文化遗址约有数十余处。17世纪曾被西班牙、荷兰占领,后被郑成功收复,归清朝管辖200多年。19世纪末,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归中国国民党统治。
淡水农业以种植稻米为主,有2个工厂较集中的地带,一是义山里与忠山里,一是八势里与民权里。淡水区内目前拥有5所大学。有淡水古迹博物馆、淡江大学海事博物馆等博物馆。风景名胜有渔人码头、淡水红毛城、淡水福佑宫等。
地名由来
淡水区,旧名“沪尾”,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关于沪尾这个名称的缘由,有不同说法:“沪”是指以前设在河口或是近海之处,由许多石头堆成,利用海水的涨退潮来捕鱼的一种设施,而在设有“沪”的尾处,就是“沪尾”。另有一说:在闽南语中,沪和雨谐音,指此地多雨,过了这里雨就停了,故称“沪尾”。也有说是源自此地在清治中期,即和简称为“沪”的上海市通商频繁,犹如是接续于上海后尾的城镇,乃逐渐产生沪尾之名。
自清朝末期,“淡水”与“沪尾”并用,都指称淡水河河口及五虎岗一带地区。于1909年,台北厅沪尾支厅淡水区设立沪尾公学校、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沪尾区、沪尾街,以及以“淡水”为名的淡水税关、淡水邮便局。1912年1月22日,台北厅厅长井村大吉呈报总督府,希望解决此种名称混乱的局面,改而统一使用“淡水”之名。经总督府批准后,于1912年9月21日正式将沪尾街改称“淡水街”(府令第22号),沪尾支厅与沪尾区改称“淡水支厅”与“淡水区”(告示第24号)、沪尾公学校改名“淡水公学校”(指令第521号)、以及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改名“淡水寻常高等小学校”(告示第25号)。
淡水英文名为“Tamsui”,源自于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到了1895年,马偕牧师出版《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From Far Formosa)后,“Tamsui”这一译名更广为外籍人士所使用。2003年,台湾发布《地名译写原则》,将“Danshuei”作为淡水的英文名。2011年,新北市政府将“Tamsui”定为唯一官方英译名称,成为台湾恢复历史惯用译名的乡镇市区级地名首例。
历史沿革
史前
淡水是依靠淡水河建立的城镇聚落,淡水河流域自古即有人类的活动,漫长的史前时代,漫长的原住民社会文化,散布流域旁的遗址与聚落,让淡水具有悠久的河流文明。
淡水河流域的史前遗址概有水碓尾遗址、芝山岩遗址、粉水尾遗址、圆山遗址、油车口遗址、社子遗址、狗蹄山遗址、土地公山遗址、鹄尾山遗址、十三行遗址、大坌坑遗址等处。而据考古研究调查,散布淡水内大小的史前文化遗址约有数十余处。
17世纪
1627年西班牙殖民地长官派命安东尼欧(Don Antonio de Vera)率领20名西班牙人到淡水,希望能缔约运米,然却遭到原住民袭击失败而返。经过一连串的冲突的和谈,西班牙人终于在1628年初于淡水设置要塞,淡水成为西班牙人的据点。1642年,荷兰发兵进攻,西班牙战败退出台湾,淡水归降荷兰。1662年,荷兰投降郑成功,淡水进入郑氏统治时期。1683年,郑氏政权降清,结束22年的统治。1684年台湾归入清代版图,设1府3县,开启了212年的清政府对台统治时期。 康熙一朝,淡水属于诸罗县之辖域。
19世纪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淡水正式开港。所有外国船只来台湾后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视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开始征收关税。1863年,英国为了避免原本已经在鸡笼(今基隆市)活动的商船被视为走私,便要求另开鸡笼为淡水的外口,清朝政府也认为在鸡笼增设海关有助于税收,从此以后,淡水和鸡笼便成为外国商人云集之地。茶、樟脑、硫、煤、染料等输出和罂粟、日常用品的进口,不但使淡水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贸易港,也让淡水跃升国际舞台。不仅英国人在圣多明哥城附近设立领事馆办事,各国洋行也都到淡水街设行贸易,因此进入黄金时代。淡水不但在贸易上独占头,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登陆台湾的门户。
1875年,清廷调整行政区划,台湾进入2府8县4厅时期,随着这波的体制调整,新设台北府,并撤淡水厅,将原辖之竹堑、淡水二保改划为新竹县、淡水县,以知县任之, 辖于“福建省台北府”。1887年,设台湾省,台湾进入3府11县4厅1州时期,淡水县改辖于“台湾省台北府”。
20世纪
19世纪结束前夕,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淡水的发展亦为日本殖民政府治理的一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淡水由中国国民党统治。1946年1月,改为“淡水镇”,属新北市淡水区。1950年9月,裁撤区署,淡水镇改直隶于台北县。1955年,淡水渔港竣工启用。1957年,开辟县道101公路,淡水至三芝北新庄等8条产业道路。1978年,淡水第二渔港,动工兴建。1980年4月,位于淡水区福德里及八里区龙源里之跨河桥梁,关渡大桥动工兴建。1983年10月,竣工通车,为来往淡水河两岸重要交通建设。1987年,淡水第二渔港竣工启用。
1988年7月,台北捷运淡水线动工,1997年3月起,陆续竣工通车营运,为台北至淡水之间的大众捷运系统。1993年,八里区顶里、讯塘里及下罟里之沿岸海埔新生地,辟建台北港,1998年启用,定位为基隆港辅助港。2009年,33里调整为41里。水碓里分出正德里、北新里。新兴里分出新义里、新民里、新春里。邓公里分出学府里、幸福里。竹围里分出民权里。2010年12月,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淡水镇改组为市辖区“淡水区”,隶属新北市。2014年9月,新北捷运淡海轻轨铁路绿山线及蓝海线二期,动工兴建。2014年10月,位于淡水区沙仑里及八里区顶罟里之跨河桥梁,淡江大桥动工兴建。2018年12月,新北捷运淡海轻轨绿山线通车营运。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淡水区位于新北市西北端,淡水河北岸,北以屯山里的大片头埔与三芝区分界、东南以福德里的关渡埔顶与台北市北投区相接、西南方隔淡水河与八里观音山一水相望,西北濒临台湾海峡。东西宽约11.14千米,南北长约14.63千米,总面积约70.66平方千米。
气候
通常1、2月为1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山区偶有降霜。在1至3月期间,天气阴多晴少。自4月起天气逐渐暖和,5月则渐入暑期而气温上升,渐渐进入酷暑时期。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下雨天数比春季略为减少,但淡水日照数于此季节偏多、水气蒸发旺,午后多雷阵雨。7、8月为1年气温最高月份,以晴天烈日为多,也是最受台风影响的月份。9、10月已过暑期,气温渐降,此2个月仍有时会受台风影响。11、12月气温下降,但东北季风强劲,渐入冬季状态。
地质
淡水属于西部麓山带及滨海平原地质区,沉积物多以第3纪碎屑岩为主。
地形地貌
淡水地势多山,大屯山系依东北至西南走向逐渐低降,形成低缓的丘陵地形,直伸展至沿海及淡水河岸。山峰有大屯山西峰(海拔985米)、面天山(海拔977米)、二子山(东、西峰,海拔895、881米)、小坪顶山(海拔386米)等。
土壤
土壤质地一般黏重,土色成红、棕及棕黑等色,土层深者多,而极浅者比较少。
水文水利
淡水河流域发源于中央山脉北端标高3529米的品田山,由大汉溪、新店溪与基隆河3条支流共同汇集而成,支流大汉溪与新店溪于江子翠汇流后下游称为淡水河主流,淡水河主流于关渡再与基隆河汇流,最后由淡水区油车口附近流入台湾海峡。主流长度为159千米(包括本流与大汉溪),流域面积达2726平方米,占全台湾面积的7.6%,为台湾第三大河川、北部第一大河川。下游自关渡隘口流出台北盆地,经淡水向西北流入台湾海峡。
除淡水河外,淡水区境内还有台湾大屯火山群彙散河川流贯北部,河流围绕大屯火山群呈放射状,这些溪流切割红土阶地形成山谷、供给水源,为早期及目前人类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河川有树梅坑溪、高溪、八势溪、竿蓁林溪、黄高溪、鼻头溪、淡水溪及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兴化店溪、洲子溪、灰溪及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台湾海峡。
行政区划
淡水区行政区域共分为42个里。分别是沙仑里、大庄里、油车里、文化里、新生里、民安里、永吉里、协元里、清文里、草东里、长庚里、幸福里、中兴里、邓公里、学府里、新民里、新春里、新义里、新兴里、水碓里、正德里、北新里、竿蓁里、八势里、民生里、竹围里、民权里、福德里、顶里、埤岛里、义山里、忠山里、兴仁里、贤孝里、蕃薯里、屯山里、中和里、北投里、树兴里、坪顶里、忠寮里、水源里。
政治
淡水区公所由区长和主任秘书领导,下设有5个课:民政课、役政灾防课、社会人文课、公务课;4个室:秘书室、会计室、人事室、政风室以及调解委员会和里办公处。目前,淡水区的区长为巫宗仁。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12月,淡水区户数约9.1万户,人口约19.4万人。
民族
淡水区居民祖籍有泉州市的晋江、惠安县、南安(合称三邑)、同安、安溪县;漳州府南靖县、汀州府永定县(现属龙岩市),永春州大田县(现属三明市)以及兴化府籍,粤东嘉应及潮汕地区的客家人。淡水境内的原住民为平埔族。
经济
第一产业
稻米是淡水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种植在水田的精细耕作,属劳力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水稻在淡水长期大量种植,作为粮食之外,本地所栽种的一般作物、蔬菜水果、园艺作物等农产,种类多。淡水的地形起伏,多丘陵地,引水方便,排水良好,适合茶叶栽种,因此茶叶曾是淡水重要的经济作物。
淡水原本是个港口,本地许多居民皆赖捕捞为生。早期渔民均在沿岸及河口地区,以传统方式作业,经济生产半渔半农。
第二产业
淡水打铁工艺产业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打铁师傅匠艺之精良纯熟。早期供应农业需求为主,在水碓一带曾聚集数家打造牛车铁轮的店家,专门制造保护牛车轮的铁。有2个工厂较集中的地带,一是义山里与忠山里,一是八势里与民权里。
第三产业
淡水区内有台湾银行淡水分行、台湾银行淡水分行等银行;淡水信用合作社、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等合作社。观光产业发达,有渔人码头、淡水红毛城等景点。
社会事业
教育
淡水区内目前拥有5所大学,3所高中职校,4所国民中学,15所国民小学。大学有台湾淡江大学、真理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和台北基督学院。
医疗
淡水马偕纪念医院
1972年4月7日落成,1985年7月4日加建病房完工启用,1986年9月2日新建医疗大楼落成。1994年12月1日综合研究大楼落成。1998年4月27日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落成。2007年12月22日马偕楼启用。员工数约2,300人,设有963床,门诊平均每日约1,950人,急诊平均每日约160人,住院平均每月约2,550人。设有外伤科处理重大外伤病人。各类加护病房共60床,包括内科加护病房29床、外科加护病房13床、神经科加护病房10床、儿童加护病房8床。设有手术室17间,并有整合式手术室(Hybrid OR),可进行各种重大手术如:癌症手术、心脏手术、外伤手术、肝脏移植手术等。另设有1间心导管室,可全天候进行心导管检查与治疗。
文化事业
淡水古迹博物馆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原:台北县政府文化局)串联淡水古迹建筑群,整合淡水文化资源,于2003年以任务编组方式设立“淡水古迹园区”,并于2005年7月1日成立了“淡水古迹博物馆”。
淡江大学海事博物馆
台湾淡江大学海事博物馆位于淡江大学淡水校园内,是一幢5层楼高的船形建筑。馆内搜集各国从15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未来用超导体为动力的船只模型近60艘。例如,密苏里号战舰、圣玛利亚号、玛丽皇后号、宝船、蓝鼻子号、瓦萨战舰、泰坦尼克号、俾斯麦号战列舰、尼米兹航空母舰等等,各种模型船舰皆按一定比例制造,并设专柜展出。
交通
公路
经过淡水的公路有台2线、台15线、台61线。淡金公路是淡水内长度最长的道路,也是历史年代最长的道路。
铁路
淡水线对于往来台北市和淡水的交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然而,在1971年提出的“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计划”后,北淡线即被计划改建为捷运系统。最终,在1988年正式停驶。
航运
公共交通
淡水区的公共交通以捷运为主。淡水线北起淡水站沿原北淡铁路南行至北投以北之贵子坑溪为地面段;自贵子坑溪堤起高架南行跨基隆河,过民族西路下降进入地下至中正纪念堂站,全长约23.8公里,设22座车站及1座机厂。有高架、平面、地下三种建造型式。
风景名胜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位于淡水河出海口右岸,旧名淡水第二渔港,以夕阳馀晖著称。有别于传统固定码头,这座码头可随海水涨退潮而上下浮动,可同时容纳150艘渔船停泊。来到渔人码头,除了赏夕阳之外,必走招牌地标情人桥、搭渡轮走蓝色公路或沿著原木栈道赏渔港风景,亦可登上情人塔将淡水景致一览无遗。进入渔人码头,远远就看到“情人桥”,全长165米,以流线的单面斜张桥横跨港区,白色风帆造型,连接木栈道与观光渔市。每逢傍晚时分,便能看到大批的人潮在此等待,捕捉夕阳沉入海洋的美丽景色。当夜晚来临时,白色的桥面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多彩缤纷,也是来淡水必赏的夜景之一。
淡水红毛城
1629年西班牙人入据淡水,于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台,称圣多明哥城,做为台北盆地贸易、传教的据点。西元1642年,荷兰人北上击败西班牙,西班牙人撤走时将城破坏。西元1644年,荷人重新建造一座更为坚固的圣安东尼奥城,因为当时汉人称荷兰人为红毛番,因此俗称此城为红毛城。红毛城主楼为方形城,地基及墙壁均甚为深厚,採外石内砖的砌法。主楼内分为上下二层楼,内部采用半圆筒形的穹窿结构建造,上下楼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英国人进驻后将尖形屋顶改成平台式,在东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设角楼二处,二楼南侧外也增建露台,露台上同样设有雉及枪眼,居高临下防御入侵者。现有红色外墙也是英国人所粉刷,原本红毛城外墙为灰白色。
淡水福佑宫
福佑宫建于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虽在庙中三川殿内左门楹联有“庙堂更心灵昭芝山福地”可表明原在沪尾港可能已有简陋妈祖宫,并始建于乾隆壬寅年(1782年),至嘉庆元年完工,但详细资料已不可考。全庙兴建年代最早为三川殿前步口石柱、明间八角石柱与对看牆的附壁柱及柱殿前拜亭的龙柱,皆落款了“嘉庆元年”,而后三川殿石门柱于嘉庆丁巳年(1979年)落款,道光已亥十九年(1839年)至道光庚子年(1840年)间立石垛及金柱。
鄞山寺
淡水鄞山寺建于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主祀定光古佛,为福建长汀古城客籍人士的守护神明,亦为汀州人的同乡会馆,主体建筑仍保存道光4年兴建时的原貌,形制完整。 山寺为二落一院格局,三川殿为三开间建筑,石鼓与虎围炉石雕,造型朴拙。正殿为硬山燕尾屋顶,屋架采三通五瓜木结构建筑。正殿前单龙蟠柱石刻,为道光时期的风格。目前寺内殿前廊下的墙上,除了一般常见的龙虎祥兽的彩绘之外,还有以定光和尚除蛟、伏虎故事为主题的泥塑,这是以定光佛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创作。定光古佛神像系采软身塑法,亦是鄞山寺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
Tamsu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交通部”中央气象署.2024-04-04
淡水老街.观光资讯网.2024-04-04
地理志.淡水镇志.2024-04-04
认识淡水.淡水区公所.2024-04-04
各区人口统计.新北市政府民政局.2024-04-04
沿革志.淡水镇志.2024-04-04
经济志.淡水镇志.2024-04-04
創館歷程.淡水古蹟博物館.2024-04-07
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新北市博物馆家族.2024-04-07
淡水渔人码头.台北旅游网.2024-04-07
淡水紅毛城.国家文化资产网.2024-04-04
淡水福佑宮.国家文化资产网.2024-04-04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台北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2024-04-08
「滬尾街」改名「淡水街」的時間與原因.台湾文献馆.2024-04-07
譯名鬧雙包 淡水正名Tamsui.中國時報.2024-04-07
地名譯寫原則 .全球资讯网.2024-04-07
淡海輕軌綠山線.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2024-04-09
淡海輕軌藍海線 第二期.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2024-04-09
淡江大橋.台北市土木技师工会.2024-04-09
新北市淡水区.选举委员会.2024-04-04
行政组织.淡水区公所.2024-04-04
区长简介.淡水区公所.2024-04-04
社会志.淡水镇志.2024-04-04
大专院校一览表.教育局.2024-04-07
院區簡介.馬偕紀念醫院.2024-04-07
省道公路路線.公路局.2024-04-07
公路達人報你知.淡江時報.2024-04-07
北淡線結束營運:淡水最後一班列車.報時光.2024-04-07
台北航运线路资料.台北航運.2024-04-07
淡水轻轨.淡水区公所.2024-04-04
淡水信義線.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2024-04-07
鄞山寺.文化资产局.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