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行记》数百年来,徐霞客一直为读书人艳羡的,不在其地理学家名分,而在其漫游经历上;《徐霞客游记》被人传诵,亦不惟因地理,更在文化意义上,曹聚仁被你作“现代徐霞客”,也是因为其走出书斋,于饱读万卷书外,更身行万里路,并且笔之于书的经历。
内容提要
本书可看作是以文化与历史双重观照,对中国地理的综合梳理。不同于一般记游的浮光掠影,这里更有对文化名城、历史重镇、祖国山川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综揽。纵横上下古今之际,笔墨醋畅淋漓。其中上海市,南京市、扬州市、苏州市、杭州市等东南一隅城市,尤见精彩。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游记,很难将它归入什么类型;它是合史地人文于一体,又融入了作者的哲理和联想,有关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现代学者、作家、报人。曾任教于暨南大学,主编过《涛声》等刊物。平生著述逾四千万字,结集行世的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上海春秋》、《文坛五十年》、《听涛室人物谈》、《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书林新话》等,凡数十种。
目录
前记
前词
瓢语
中年
“不知老之将至”
“死生”
“巧遇”
命、相
卷一 行万里路
发思古之幽情
史与地的交织
“历史是地理的第四度”
军事地理
曰东南、曰西北
旅行
行
车
舟
饭店——客栈
客中岁暮
卷二 上海市一角
旧的历史新的光辉
爱俪园之忆
傅雷、大世界
上海杂拾
金家巷
霞飞路上
“文艺复兴”
卷三 东南
卷四 湖上
卷五 浙东
卷六 金华市
卷七 赣闽
卷八 华中地区
卷九 北行
卷十 北疆
后记
书摘
书摘
我说过:年轻时,我一心一意想做郑玄(东汉大儒),西方学人则尊敬
德国哲人伊曼努尔·康德,终日在书斋中翻筋斗,虽没吃冷猪肉的意愿,却也想做过“
通人”。我第一部动手要编的书,是《诗经》新笺,动了笔就知道“此路不
通”,因为草木虫鱼之学,并不是书本上所能解答的。接着,我又想做郑樵
(渔仲,南宋史学家)的继承人,他是离开书斋走向田野的学人。后来,我心
敬顾炎武和顾祖禹,他们的学问,正从万里路中得来。(我最主张知识分子
下乡过农村生活,让他们能知稼穑、辨菽麦才行。)
要说我所到过的城乡,也算很广大了,可是名山大川,游览得并不多,
主要因为战时工作,没有游山玩水的情趣。我往来皖南那么多回,却不曾上
黄山顶。前些日子,《新中华》杂志出了《中国名山影集》,翻开一看,我
只到过庐山和武夷山市。一位朋友问我:“武夷山美得怎么样?”他虽是福建省
人,却不曾到过南平市。我说:“从图片上看山水,当然美极了!在画家诗人
笔底的武夷,比照片更丽秀。”那位足迹遍天下的徐霞客,他游武夷,在六
曲登陆,登山眺望,赞叹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
西通一,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说武夷比泰山更挺拔些,本不为
过。高伯雨先生述介武夷山,说:“九曲之溪,山连水,水抱山,奇境别开
。”接上便是大王峰,玉女峰。“玉女峰石色红润,如娟秀好女郎,亭亭玉
立。”形容得更好。但今日游武夷的,已经不会溯流而上,如徐霞客那样,
在六曲弃舟登陆的。(武夷九曲,曲曲有胜景。)
假使不嫌扫风雅之兴,让我谈谈武夷之游。我们那回上武夷,乃是从铅
山翻岭到崇安的,武夷山市离崇安县三十余里;当晚就住在武夷宫。画集中的
武夷休养院,正是当年的政治学院。走出院门,便仰见大王峰,那天浓雾蔽
野,山色迷蒙,玉女娇羞,更是可人!大家觉得在此仙境隐居,真是三生修
得,清福不浅。朋友们对孔院长大充兄表示羡慕,孔兄却频频摇头不已。“
风雅”和“现实”,本来相差一大截;这道理,我十分懂得。南平市山区,瘴
气很重,不宜早起;山农晨间喝姜汤也就是避瘴。夏秋间疟疾流行,武夷山
正不易居。那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师生工役,人人病倒,只好逃到鹅湖书院去
避灾难,风雅也就是这么不值钱!
后来,我在鹅湖书院又碰到了孔院长,谈起此事,不禁叹息不已。我说
,当年,朱熹讲学正在崇安,他们也在九曲溪上吟咏风月,欣赏清泉。那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哲理诗,正是武夷溪上写的。他们那一群师生,该是怎么过的呢?大抵,
他们都是农村子弟,在耕作中锻炼身体,身强力壮,才耐得住瘴气。不像娇
生惯养的都市青年,一下子就给瘴气搅垮了的。至于行万里路的徐霞客,他
的铜筋铁骨,比行脚僧还健步些,这才欣赏得奇山异水呢!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