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泻湖
海岸潟湖(coastal 潟湖)是指海岸地带由堤岛或沙嘴与外海隔开的平静的浅海水域。这些潟湖通常通过一条或多条水道与外海相连,使得潟湖的水文特征和沉积作用受到河流和海水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独特性。潟湖的水深一般不超过10米,形状狭长且平行于沙堤延伸。在潟湖内部,常常可以看到盐沼的存在,而沙堤内侧则是平缓的潮滩。潟湖不仅为港口建设提供良好条件,还是天然的养殖场,同时也适合发展旅游业和水上运动。
形成与地貌特征
海岸潟湖是一种短暂的地质现象,其形成时间约为6000至7000年前。这些潟湖在形成后会逐渐被沉积物填充,最终演变为潮滩或低平陆地。堤岛和沙嘴构成了潟湖的屏障,通常由分选良好的沙组成,高度在1至1.5米左右。在一些地方,如中国的海南岛小海沙堤,沙堤的高度甚至能达到24米。堤岛内侧通常是平缓的潮滩,而湿润地区则常见盐沼。潟湖的外形通常呈狭长带状,与深凹入海岸的河口湾有所区别。潟湖内的水深因地而异,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潟湖一般深度为1.25至3.5米,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吉普斯兰湖区的里维潟湖一般为1.2至1.5米,其内侧的维多利亚湖则为3.6至8.5米。潟湖内侧的滨海低地,常有盐沼分布,热带潮湿地带多为红树林沼泽;温带湿润地带多为茂密的互花米草和大看麦娘组成的盐沼,如美国大西洋沿岸。
分布情况
海岸潟湖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在波能较低或中、弱潮的海岸地带较为普遍。全球约有13%的海岸线属于潟湖海岸类型。在美国东海岸、墨西哥湾沿岸、欧洲北海海岸、波罗的海南部海岸、黑海、地中海沿岸、西非海岸、南美洲东部海岸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等地,均可见到潟湖的发育。在中国,不同类型的海岸地带也有潟湖分布。山东半岛和广东省的一些潟湖,如荣成市的马山湾、陆丰市的甲子港、电白区的水东港、海南岛文昌市的清澜湾、万宁市的小海、陵水的新村港等,都是在港湾基础上和沿岸泥沙漂运丰富的情况下形成的。此外,中国低平原海岸的历史时期也曾有过由堤岛阻隔而成的潟湖,但由于河流带来的丰富泥沙导致海岸扩展,现在只留下潟湖的遗迹,或者已经转变为淡水湖,如渤海湾西部的南大港、北大港,苏北平原的射阳湖,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杭州市的西湖等。
盐度分布
潟湖中的盐度分布明显受到海水和径流的影响。通常从潮汐通道向河口方向盐度递减,形成盐水带、半盐水带和微盐水带。在平行于潟湖的延展方向上,盐度变化不大。当潮差大,潮汐通道发达,潟湖与外海水体频繁交流时,潟湖盐度接近于相邻外海的盐度。相反,如果潮差小,潮汐通道不发达,潟湖盐度可能高于或低于正常海水。在干旱地区,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强烈的蒸发会使潟湖盐度高于正常海水。例如,黑海的锡瓦什湾盐度为132,波斯湾和红海的潟湖,有的盐度高达300。由于降水具有季节性变化,盐度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近岸区域。极地潟湖盐度变化还表现出另一种特殊现象,北美洲阿拉斯加州的辛普森和撒赛加拉克潟湖,在冰封期间,2米多厚的冰层下,水体含盐度达到60。但是到了冰雪融化的季节,冰水流入潟湖,盐度急剧下降至23至29。
沉积环境
沉积物分布
潟湖沉积物的分布特点是在近陆一侧多为富含有机化合物的泥质细沙,深水部分和河口为分选较好的泥质粉沙,靠近堤岛部分为纯净的细沙。在潮汐通道和水流较强的水下槽中,物质相对较粗,远离水流流速的地方,物质相对较细,涨落潮三角洲和冲越扇沉积物也较粗。由于气候带的不同,沉积物也有显著差异。湿润地区的潟湖沉积物以陆源为主,缺乏海相沉积物所含有的海绿石和海胆碎片;干燥地区的潟湖,近岸的浅水部分有蒸发盐沉积。在泥沙来源较少的低纬度潟湖中,可接受钙质沉积,常呈鲕粒状。
沉积物构造
潟湖的沉积构造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靠近陆地的部分,泥质沉积物由于生物钻孔干扰,构造混乱。潟湖中部为细颗粒沉积物,质地均匀,缺乏层状构造。靠近堤岛的沉积物则呈带状构造,层理清晰,反映了水流流速的变化。
经济价值
海岸潟湖是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潟湖汇聚了丰富的营养盐,是理想的水产养殖场所。例如,中国海南岛陵水的新村港是重要的珍珠贝养殖基地,纽约长岛的大南湾是丽文蛤的养殖基地。海岸潟湖的隐蔽水域有利于港口建设和航运业的发展。例如,中国广西北海港就建在潟湖中。美国东部海岸潟湖相互连通,可通航里程达4500公里。墨西哥湾沿岸潟湖,可通航的长度达到1000公里。此外,潟湖风平浪静,是良好的水上运动场所,有些已经成为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