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肉丸是一道起源于东莞市的著名菜品,以猪肉馅为主材。制作过程中,先将肉打成泥,再加入适量的肥肉粒,这样制成的肉丸口感醇厚。道滘肉丸中还加入了鱿鱼粒、葱花和盐、味精等调味品,使肉丸呈现出鲜香的口味,同时具有爽口弹牙的品质,营养丰富。道滘肉丸在岭南粥品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尤其是道滘肉丸粥,久负盛名。传统的道滘肉丸是手工打造的,用铁棍敲打,但如今已不再使用手打肉丸的方法。
美食渊源
产地
道滘镇水网纵横的鱼米之乡
道滘原名到滘,因到涌与东江交汇,三水区相汇而得名,意思是人们来到了水网纵横的地方,这里是东莞市著名的鱼米之乡。清代《到滘竹枝词》有云:“共说围田花利多,纷纷塞箔向江河。为图蟮蛤能供食,不种水蛇麻只种禾。”这便是极为形象的写实。以往,道滘的农业劳动强度很大,犁耙、播种、插秧、除草,样样要出大力、流大汗。由于体力劳动过重过繁,人们需要补充营养和体力,这就铸造出道滘多种的传统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道滘肉丸粥。
有关人物
打鼓成首位打肉丸的传奇人物
道滘肉丸是道滘粥的主角,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据流传,发明家叫叶成师傅,是道滘镇的一位业余曲艺队员,掌得一手好板,人称“打鼓成”。因他又能煮得一手好菜,于是被调入公社饭堂当大厨。打鼓成做大厨之时,饭堂菜式天天有变化,味道极佳。特别是其中的一道肉丸,更是让人“吃过翻寻味”。究其做法,是选用上好五花肉,趁新鲜,即时用两根实心铁棍不断捶打,直到完全捶成肉酱为止,再加上鱿鱼粒、葱花、盐、味精等调味,用手捏住肉酱,让其一粒粒在拇指边缝中脱出,在蒸笼中排好蒸熟,一笼香喷喷的肉丸便诞生!
有人说,“打鼓成”的手打肉丸,其实是他娱情于工作的杰作:以铁棒代替鼓槌,以砧板为鼓面,用合韵的节奏,完成了打肉的过程。
此法很快流传开来,并在道滘镇遍地开花。由于当时屠场是半夜杀猪,凌晨开盘,为求好肉,大家几乎是与开市同步,采购鲜肉回来,然后在家中大摆“擂台”,“午夜时闻打肉声”,是当时道滘的一道奇景。道滘肉丸也从此声名远播。
可惜,人手打造的肉丸产量始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80年代后期,手打肉丸逐渐绝迹,道滘肉丸基本改为了机械化生产。午夜的打肉声,也就变成了绝响。
道滘肉丸粥
道滘肉丸小巧玲珑,每粒直径为2厘米左右,可谓贵精不贵大,细小的肉丸每粒都可以随一匙粥入口。用这种名声响当当的肉丸煮出来的粥,经过彻夜煎熬,稀烂稠糊,香味纯粹,口感丰富。当和着米粥咀嚼肉丸之时,肉丸爽口弹牙,粥底清润而不夺肉香,相互彰显其真味,更是“味”不胜收。道滘肉丸粥在岭南粥品中占据头之位,实在是名副其实。
制作方法
用螺旋形的钢条打肉
风姨告诉我以前人手打造肉丸的秘诀:
肉丸要鲜味爽滑,从选料开始就要讲究。每天凌晨,风姨就去市场拿鲜肉回来,早上10点过后的猪肉是坚决不要的。除了肉丸做得好,煲粥也是相当讲究的。待米煮开了以后,就把猪肉一起放进锅中,用温火慢慢熬好几个小时,这样的粥才会混合了猪肉的鲜味。
1选用最新鲜的上肉,然后把肉去掉肉筋、肥油、肥肉,将肉切碎后,师傅双手拿起螺旋形的钢条,不停地敲打。这里有个关键点,在敲打前,任何调料都不能加到肉碎里,否则调料必然阻隔了肉质蛋白的相互结合重组。
2敲打完毕后,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在肉泥中加上适度的肥肉粒,这样的肉丸除了肌理分明外,口感也更为醇厚。
3把肉打成酱后,再用手猛力地挞肉酱,这样肉酱就有胶质,带韧性,最后用手捏出一个又一个大拇指般大小的丸。现在机器化的部分就是用碎肉机打肉。
搜食记
光明路里的正宗道滘肉丸
要一品道滘镇肉丸粥的真味,就一定要到道滘的普通人家去不可,但在莞城街道也有一间拥有年历史,正宗的道滘粥品店———冠群饮食店。只要在莞城长大的人,大多都会品尝过这里的肉丸粥。
光明路是莞城最古老热闹的街道之一,冠群饮食店就在光明路口约100米处。中午午饭时分,前来吃肉丸粥的食客络绎不绝。食店装修很简单,木圆桌、折叠凳、挂壁扇……这些陈设在诉说着小店悠久的历史。店内座无虚席,老板娘风姨正麻利地舀着一碗又一碗的肉丸粥招呼客人。
每天打造上千斤肉丸
我也迫不及待点了一碗肉丸粥,粥很绵,肉丸是淡淡的粉红色,和着米粥咀嚼肉丸,米粥清香,咸淡适宜,肉丸已不能用弹性十足去形容,它是脆脆的,爽口的,而且鲜滑无比,不会粘牙,充满鲜肉之纯香。
风姨告诉我,这饮食店是在1988年开的,她和她丈夫都是道滘水乡人,从她婆婆那代开始就是靠做肉丸为生。风姨想把家乡美味带到东莞市城内,就跟丈夫出来莞城,开了这家店,一开就是廿载。
廿年来,风姨的肉丸保持着一贯的特色,人气最旺的时候,每天要打造上千斤肉丸,但肉丸的制作方法早已革新,18年前,就从人手打造改为机器打造。“人手打造量很少,而且很累的活,所以都改用机器了。现在所有的道滘肉丸都是用机器打出来的,没有再用人手打的了。”风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