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浏醴起义
萍浏起义是1906年12月4日,在湘、赣边境的萍乡市、浏阳、醴陵市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反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后策动和领导的第一次起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长江中下游洪水成灾,米价大涨。醴陵、浏阳和江西萍乡一带的饥民踊跃加入洪江会。湖南省留日学生刘道一、蔡绍南受同盟会总部派遣,从日本回湖南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当日,起义军占领浏阳高家头。1906年12月20日,又占领金刚头及萍乡市之高家台。21日,麻石起义军头缠白布,手持土制武器,高举“官逼民反”“灭满兴汉”的旗帜向仅有萍乡驻防营兵20余人的上栗市进攻。上栗防兵当被缴械,首战告捷,起义军立即整编队伍,定名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由龚春台任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兼钱库都粮司,廖叔保为前营统带,沈益古为后营统带。颁发了《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历数了清王朝投降卖国,残害人民等十大罪状,宣布起义宗旨为“破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萍浏醴起义的基本群众以矿工与会党为主,起义规模较大,十几天内队伍达三万人。萍浏醴起义因思想不统一而削弱了力量。萍浏醴起义虽被清军击败,但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对各地的武装起义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背景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时,湖南省的革命条件也日益成熟,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于是,同盟会东京本部抓住这一时机,在以长沙市为重心的湘赣边界地区又策动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著名的萍浏醴大起义。
湖南、江西省两省交界的浏阳、醴陵市、萍乡市地区,山堂林立、民风强悍,是哥老会在长江中游的一支——洪江会的活跃之区。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会党首领马福益又被捕死难,会党群众亦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但是会党的组织基础并没有被打乱,马福益旧部肖克昌(?-1906)、李金奇在安源矿工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龚春台(?-1907)、姜守旦、冯乃古在浏阳,李香阁在醴陵等县农民群众中尤有威信;他们同愤激于清政府的残暴镇压,积极扩大力量,准备重新起义。1906年初,长江中下游平原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长达数月之久,长沙市与浏醴萍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到处逃亡。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起义经过
准备阶段
三十二年春,同盟会总部派刘道一(1884-1906)、蔡绍南(1875-?)回湖南省发动会党和新军起义。蔡绍南通过同乡魏宗铨(1881-1907)同龚春台等会党头目取得联系。随后,刘道一等即约集蒋翊武、龚春台等数十人在长沙水陆洲船上举行秘密会议,基本确定了在萍、浏、醴三地同时发动起义,然后分兵进取长沙、南昌市的计划。会后,刘道一留长沙市筹划全局,并赋予与同盟会总部联系的责任。蔡绍南赴萍乡市帮助龚春台联络哥老会各部,举行开山大典,公议将哥老会改称“六龙山号洪江会”,推龚春台为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誓词是“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神人共。”
洪江会成立后,发展迅速,会员很快增加到10多万人。但正因人员庞杂,洪江会引起清廷注意,头目遭到逮捕杀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在此紧急情况下,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12月3日),蔡绍南、龚春台在萍乡高家台召开各路首领会议,商议起义日期和办法。会上,会党首领一致主张趁官兵未到,立刻发难;但蔡绍南等认为同盟会总部无信息,军械又不足,仍拟等待接济。大会经终宵争论,未能作出任何具体决定。十九日凌晨,洪江会首领之一廖叔保急不可待,首先在浏阳麻石聚众二、三千人举旗发难。蔡、龚只得宣布动员:以同盟会名义通知洪福会首领姜守旦和普迹镇哥老会大头目冯乃古,并饬知各县各处会党同时发动。
战斗阶段
1906年春,同盟会东京本部为发展湖南省革命形势,特派革命党革干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再次起义。离行之际,黄兴特别指示他们:“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同年夏,刘道一、蔡绍南回到湖南,随即在长沙市水陆洲附近的一只船上,召集在长沙的革命党人蒋翊武、覃振等和会党首领龚春台等共38人举行会议。这是一个关系起义全局的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湖南的革命形势,传达了黄兴关于起义的指示,制定了起义的策略方针,决定发动浏阳、醴陵市、萍乡市一带的会党,联合省城同情和支持革命的士兵,在阴历十二月底清吏“封印”之时举行起义,“占据省垣重地”,光复全省。
会议之后,刘道一留驻长沙主持全局,并负责与同盟会东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联系。蔡绍南则回到他的家乡萍乡县上栗市,与原来在这一带从事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一起,负责发动和组织会党。
当时,萍、浏、醴一带会党众多,互不相辖。为了把各派力量联合起来,纳入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蔡绍南等以力量最强、人数最多的洪江会为基础,吸收哥老会的其他派别和武教师会,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会党组织——六龙山号洪江会。经过蔡、魏等人艰苦细致的工作,7月,各派会党首领在萍乡蕉园举行开山堂大典即成立大会,推举龚春台作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下设内八堂(即文案、钱库、总管、训练、执法、交通、武库、巡查)和外八(即第一至八路码头官),各司其职,设活动机关于麻石。然后众头领血为盟:“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人神共殛。”
此后,洪江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矿工、农民等纷纷加入,“不数月间,势力已蔓延到萍、宜、分、万、浏、醴各县”。蔡绍南等深受鼓舞,便指示各部门首领加紧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本人则与魏宗铨同去上海市,拟联络沪、港、粤等地革命机关,然后赴日本东京同盟会总部,向孙中山报告起义事项,请求接济新式军械,并请示起义日期。蔡、魏离湘后,萍浏醴地区群众的反清活动日益扩大。麻石中秋节佳节的庙会,聚众达万人,人群喧嚷,谣言纷起。加入了洪江会的慧历寺僧人也假托神言,向香容们暗示:“天下即将大乱,将有英雄铲富济贫”,甚至直言:“洪江会即日起事。”这一切引起了当地土豪劣绅的恐惧。于是,他们出而“呈请官厅剿办”。10月7日,萍、浏、醴3县联合出兵,进攻麻石,会党猝不及防,不战而散,第三路码头官李金奇牺牲,接着又有几名会党首领遇难。
麻石之变,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龚春台便急电上海市,请蔡、魏两人急速返湘。蔡、魏回到湖南省以后,又赶到萍乡上栗市,与龚春台等于1906年12月3日在高家台召集各路码头官举行紧急会议,商讨起义的时间问题。但会议意见不一,直至天晓仍无结果。而洪江会激进分子廖叔宝却不待会议结果,即自率二三千人跑到麻石,张开“大汉”白旗,首先发难。事已至此,蔡、龚、魏等只得立即宣布起义,并约浏阳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普迹哥老会首领冯乃古同时举兵响应。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就在这仓卒之中,—于1906年12月4日正式爆发了。
1906年12月6日,集中于麻石的义军2万多人头系白布包巾,手持土枪土炮、大刀、锄头,向上栗市进发,清军望风而逃。攻占上栗县后,起义军整编了部队,称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由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督粮司。龚春台并发布檄文,历数清王朝十大罪恶,宣布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接着,洪江会主力所在的浏阳、醴陵市也先后发动起义,与上栗遥相呼应。不到10天,起义军即达3万多人,声威播及长江中参数省。湘、赣两省官兵乱作一团、频频呼救,清廷连下“上谕”,急令鄂、湘、赣、苏四省速派得力军队,“飞驰会剿”,并调海军开赴九江、芜湖市,为之壮胆。一时,清军集结达四、五万人。这是目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清代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面对优势的敌人,起义军英勇不屈,战匝月。
1906年12月8日,龚春台率义军主力攻占浏阳文家市镇,并在此整军誓师,然后分左、右两路向浏阳县城进发。左路由蔡绍南率领,经澄碧江到达枫林铺;右路由龚、魏率顿,经山枣潭、大圣庙,出吾田市,然后在枫林铺与左路军会师。两路会合后,锋颖凛凛,直指县城,途中与清兵先后接战于牛石岭、南流桥,进至浏阳城南的南市街,时已黄昏,又于暮色中重创清军梁国部。姜寄旦义军于1906年12月7日在浏阳永和市举义后,击溃前来进剿的清军蒋兴桂部,也于8日结集大旗山、大光洞、九鸡洞等地会众共万杀人金攻县城。9日在洗药桥与清军大战,因坐失时机,作战失利,退守大溪山的天岩寨,后在沙铺地方被清军打散,姜守旦只身逃入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不知所终。这时,醴陵市、萍乡义军都因寡不敌众,先后失败。清军乃集中兵力于浏阳。1906年12月11日,清军乘夜突袭南市街义军,酣战之中,义军发射药堆中弹爆炸,清军乘机猛攻,义军溃败。龚春台、蔡绍南两人化装潜往普迹冯乃古处,不幸蔡绍南在途中被捕牺牲,而冯乃古早在起事之前已被清军诱杀,龚春台只得转入地下,潜往长沙市,直到辛亥长沙起义时才又出现。
起义结果
各路义军失败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3县各乡镇,又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清乡”,总计被杀害的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终于被残酷镇压了。起义军面对优势的敌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战斗。但在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1906年12月8日和11日,龚春台部两次进攻浏阳县城,均未得胜。10日,清军攻上栗,留守的起义军与敌人鏖战半日,终因力量不敌,上栗市失陷。12日,清军猛攻浏阳境内的起义军。龚春台、蔡绍南战败后,往投普迹市冯乃古处。中途蔡被捕,旋遇害。龚在普迹得知冯乃古已被杀害,只好潜往长沙。14日后,姜守旦的洪福会起义军与清军交战数次,均失利,姜逃往江西义守县境。12月下旬,刘道一在长沙被捕,31日英勇就义。1907年3月7日,魏宗铨也遭杀害。
萍浏醴起义爆发的时候,刘道一正在衡山县,闻讯后即赶到长沙市,准备发动新建陆军举旗响应,不幸被清军逮捕,于1906年12月31日在长沙浏阳门外就义。其未婚妻曹庄时在城内周氏家垫(后改名长沙市周南中学)读书,闻此噩耗,不胜悲恸,即在学校宿舍自缢而死。萍浏醴起义失败和刘道一牺牲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其兄刘揆一与黄兴哀恸至极,泪如雨下,大家都为之感到无限的悲痛,孙中山也曾挥毫赋诗,表示深切的哀悼:“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历史评价
萍浏醴起义明显地反映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在组织上还没有脱离旧式会党起义的弱点,仓卒举事,各股蜂起,号令不一,事前缺乏严密计划,起事后又没有迅速出击的战斗方案。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南省、湖北、江西省、江苏省等省军队5万多人四面围剿。起义军仅凭从地方团防局夺来的两三千支枪,和清军交战20余次,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肖克昌、廖叔保等首领数十人牺牲;龚春台辗转逃往长沙市;数千群众被杀。
历史意义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清政府借此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党狱,大肆杀害会党首领和革命党人,长江中、下游的革命活动遭到严重挫折。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沉重地打击了清代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而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参考资料
萍浏醴起义.辛亥革命网.2024-08-02
萍浏醴起义:革命前的练兵.辛亥革命网.2024-08-02
【文史】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预演:萍浏醴起义.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