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一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丛书名: 南宋史研究丛书

平装: 39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10067735

条形码: 9787010067735

尺寸: 23.8 x 16.4 x 3.2 cm

重量: 640 g

作者简介

罗炳良,男,1963年生,河北省定必县人。曾经在河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特邀理事,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独著、合著与主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等著作30部,发表《宗法制度与宋代社会》、《岳家军群体人物研究》(与张秀平合作)、《从宋代义理史学到清代实证史学的转变》等论文120余篇。

内容简介

《南宋史学史》主要内容:中国史官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国家产生之前的氏族社会。“史”字的古义,就是指史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甲骨文、金文中出现的“作册”、“史”、“内史”等史官名称,就肩负着记事的职能。《周官》和《礼记》记载夏、商、周三代设置的史官有“太史姓”、“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迄今可以证实者有“太史”、“内史”、“左史”。据王国维等考证,三代时期政史不分,六卿联事,史官既掌宣王命、处理政务,又兼司册书、记录时政。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史官逐步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非世袭的专门职业。魏、晋以降,国家设专门修史机构,史官负责撰修史书,虽名称各异,但历代因之,直至民国而结束。其中两宋的史官制度最为繁复和完备,而史官地位之尊崇、待遇之优厚,也为历代封建皇朝所罕见。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 社会演变与史学发展

二 史学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南宋社会的特点

一 社会矛盾激化

二 民族矛盾尖锐

三 学术文化繁荣

第三节 南宋史学的特征

一 史家忧患意识的深化

二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三 历史评论与史学批评的繁荣

第一章 南宋史官制度

第一节 南宋史官的类别与职责

一 史官的分类

二 史官的职责

第二节 南宋史官制度的特征和作用

一 史官制度的特征

二 史官制度的作用

第二章 南宋修史机构

第一节 南宋修史机构的类型与体制

一 修史机构的类型

二 修史机构的体制

第二节 南宋修史制度的特征和利弊

一 修史制度的特征

二 修史制度的利弊

第三章 南宋撰修前代史的成就

第一节 郑樵与《通志

一 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二 郑樵的历史学思想

三《通志》二十略的价值

第二节《通鉴纪事本末》与《资治通鉴纲目

一《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价值

二《资治通鉴纲目》的体裁创新

第三节 典制史与国别史撰述

吕祖谦与《历代制度详说

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徐天麟与《两汉会要》

陆游与《南唐书》

五 叶隆礼与《契丹国志

六 宇文昭与《大金国志

第四章 南宋撰修当代史的繁荣

第一节 纪传体和传记体史书

一 王称与《东都事略

朱熹李幼武与《宋名臣言行录

三 杜大与《名臣碑传琬琰集

第二节 编年体史书

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心传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徐梦莘与《三朝北盟会编

四 其他诸家编年体史书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

一 李与《宋朝事实》

二 李心传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谢深甫与《庆元条法事类

赵汝愚与《宋朝诸臣奏议

五 佚名撰《宋大诏令集

第四节 纲目体史书

陈均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二 佚名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第五节 纪事本末体史书

杨仲良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二 彭百川与《太平治迹统类》

第五章 南宋专门史撰述的创获

第一节 学术史撰述

朱熹与《伊洛渊源录

二 朱熹、吕祖谦与《近思录

李心传与《道命录》

黎靖德与《朱子语类

第二节 佛教史撰述

一 普济与《五灯会元

二 志磐与《佛祖统纪

三 祖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第三节 民族史撰述

洪皓与《松漠纪闻

二 赵与《蒙鞑备录

彭大雅、徐霆与《黑鞑事略

第六章 南宋地方志和边疆域外史的建树

第七章 南宋历史学的义物理化学趋向

第八章 南宋历史考证学的发展

后记

编后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