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1701-1782)字然乙,泾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年八十余岁。性颖异,九岁能文。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山东省监察御史,有直声。沈德潜为《谏垣五君子咏》,他亦在内。奉命查赈山东,还,以耳疾乞休。性喜游,往来黄山齐云山间,歌咏自适。青藜受古文法于方苞,风格似之,诗宗昌黎,尤长历史学。著有《漱芳居文集》十六卷,诗集三十二卷,及《读左管窥》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清泾县人,字然乙,号星阁。乾隆元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劾言捐例之害等,能持大体。后以耳疾去官。曾从方苞学文言文。有《读左管窥》、《漱芳居士诗文集》。

《晚晴诗汇·卷七十四》:

赵青藜,字然乙,泾县人。乾隆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御史。有《漱芳居集》。

个人作品

舟次淮安市用东坡淮韵

混混河水黄,清清淮河碧。二水会山阳,蒸作城霞赤。

城下远游子,暝烟趋水驿。家山日以远,雁字云中隔。

朝来风力柔,未可发洪泽。人生秉素志,所贵能自适。

有河恣长饮,满腹愿已毕。不见贪者劳,那知静者佚。

王孙出裤下,名亦垂金石。学道胡不为,功成徒见疾。

梦王林先生

押鱼韵

束发识君名,少长识君书。识君官给谏,得罪江干居。

江干日无事,愈复究虫鱼。人闲得片纸,珍似《兰亭》初。

健笔既凌云,清肠甘野蔬。寂寞谢冠盖,潇洒理耕锄。

我生实已晚,天涯窃绪余。忽得营营路,告我以君庐。

扣门欣题鸟,转盼失庭除。邻鸡催月上,惆怅趣巾裾。

个人事迹

从前,泾县南门城外有栋古建筑“谏议第”,是清代乾隆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泾县南门自古是郑姓的天下,但此“谏议第”并非郑姓所建,而是赵青藜点翰林时建造的。何以姓赵为姓郑的建牌坊门第,而且是建于明代翰林郑澜逝世后三百几十年?事出常理之外,其中自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按明朝制度,凡科举殿试及格者,其名必须镌刻于午朝门外的“科第碑”上。每届殿试立碑一块。泾县人郑澜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考取翰林,以后在礼部谏议大夫,其大名当镌刻在当年“科第碑”上。

三百几十年后的清朝,有一泾县人赵青藜考取进士,还要再经殿试,考取更高功名。殿试是皇帝当主考,再派几位大臣当旁考官。考卷先经旁考官点阅,择优录取,共同初定名次,然后再将录取考卷呈送皇帝。皇帝审阅之后,用红笔定名次,叫做“钦点”。有学问的皇帝,审阅时也常改名次;浅学的皇帝,分不清文章的好歹,便依旁考官初定的名次,照点了事。

赵青藜的文章,旁考官皆拟选入翰林,唯独其中有一旁考官心怀鬼胎,表示异议。虽然他对赵青藜的文章无可指责,却说泾县是山乡草地,不配点翰林为借口,不选取赵青藜。使众考官为难,无法决定。

此事被赵青藜得知,立即奏表皇上,说泾县是山川秀美之地,人才辈出之乡,前朝早已有人点过翰林。并指明明朝永乐年间,泾县人郑澜就点过翰林,午朝门外有“科第碑”可查。爱新觉罗·弘历看过奏表,又看看赵青藜的文章,又亲去午朝门外察看石碑,无可非议,立即挥笔钦点赵青藜为翰林学士。

赵青藜荣获翰林学位后回乡探亲,为报答三百多年前郑澜之恩,在泾县南门城外郑姓聚居之地,出钱为郑澜建造一座牌坊门第,亲自书写“谏议第”横额,悬挂门楼之上。

因城建所需,此“谏议第”已被拆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