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纪事》是一部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笔,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闯关东。

内容简介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移民活动,也是世界移民史上的一幅壮丽画卷。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而犀利的文笔,从历史学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对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书中不仅描绘了闯关东广阔的背景,还展示了闯关东人在东北地区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风貌、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全书图文并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是一本全面、完整反映这一重大移民事件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图书选摘

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难以迅速认识到事情的严峻性。即使事情的结果确实需要“严峻”的描述,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对此达成一致的看法。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人口危机”,而另一些人则持反对意见。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无论如何,人口的增长仍然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在清代,中国人口经历了三次显著的增长,分别突破了2亿、3亿和4亿大关。截至咸丰元年(1851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4.3亿。由于当时并没有可靠的全国人口普查,因此现在也无法精确计算出人口基数。清朝从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进行丁册的编审工作,每五年进行一次,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户口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此期间,虽然留下了大量的丁数记录,但这并不代表全国的确切丁数,更不代表包括男女在内的实际人口数或户数,而仅仅是纳税单位。随着“摊丁入地”政策的实施,丁税取消后,这些数据变得更加不可靠。因此,对于清前期中国人口数据的恢复,即使是严谨的学者也只能采用估算的方法,先估计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然后再乘以这些模糊不清的丁数。一些被认为最具洞察力的估计指出,顺治八年中国的总人口约为6500万人。

之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薯成为了中国农民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尤其是在社会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它成为了维持生存的主要食品。当人口数量接近或超过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时,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调整饮食习惯,选择更加简单易得的食物。但是,这种转变也有其极限。当粮食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就会出现普遍的绝望情绪。这种情况的发生时间取决于土地的承载能力。

之三

因此,对于那些早在1668年前就迁移到东北地区的人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需要“闯”就能够顺利移民。相比之下,后来的移民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障碍。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闯”这个词的意义。在《说文解字》中,“闯”字的意思是从马从门,表示马从门中猛冲而过,原本的意思是向前猛冲,同时也包含了一往无前和无所顾忌的意思。此外,“闯”字还有经历、历练的含义。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较为严格地定义“闯关东”这个概念。作为历史性名词,“闯关东”有两种含义:狭义指的是1668年至1860年间,华北平原的农民向东北的移民过程;广义则是指从清代初期至民国前期(1644年至1931年,也有人主张延长至1949年,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的移民性质发生了变化,本书未将其纳入讨论范围),华北平原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的移民全过程。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是因为“闯”字的存在。只有当迁移遇到了阻碍,才有必要采取对抗的态度,才能产生“闯”的需求,进而形成“闯”的事实,这也符合“闯”的本义。而在1668年之前或1860年之后,虽然也有移民东北的现象,但并没有遇到明显的阻碍因素,因此这两个时期的“闯关东”之“闯”字,更多的是“闯荡、历练”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当迁移和阻碍同时存在时,才是严格的“闯关东”,否则是宽泛的。很难确定“闯关东”这个术语最初是由民间还是政府创造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说是天才。清朝时期有许多大规模的区域移民,但没有一个名称像“闯关东”一样蕴含了如此明显的阻碍意味。例如,“填四川”的“填”,“走西口”的“走”,“下南洋”的“下”,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态词语,最多只能说“填”字带有点“迫不及待”的意思。而“闯关东”的“闯”字,则包含了冲突和矛盾,一方想要迁移,另一方则坚决不同意。更具戏剧性的是,“闯关东”真的需要“闯”过一道“关”——山海关区,而清政府在山海关的封锁,正是这一矛盾的核心。

之四

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边缘的流民来说,寻找食物是一项非常基本的需求,但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占据的土地,默默地离开。尽管他们看到了政府对他们不满的表情,但他们仍然坚持留下来。他们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也知道自己的离去会让其他人高兴,但他们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选择了坚持。他们是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也没有达到宁愿饿死也不愿看别人脸色的精神境界。他们及其祖先从未享受过被保护和关心的待遇,这使得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一丝优越感,因此他们从来不会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即使面对一张阴沉的脸,他们也只是尴尬了一会儿。他们明白,自己的离开可能会让所有人开心,除了他们自己。

之五

侮辱与践踏的感觉,没有人愿意体验;当受到侮辱与践踏时,对方通常不会征询你的意见。因此,侮辱与践踏的感受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反应,当你感受到这种感觉时,侮辱与践踏的行为已经实际发生了,无论你是否准备好接受,无论你是否有接受的习惯。此时你能做的,只是背负着这份侮辱与践踏,做一些抵抗,但不一定能成功翻身,因为凡是侮辱与践踏的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经过认真的权衡后才发生的。

之六

一直以来,汉族是一个充满优越感的民族,即使他们出于儒家的教养表现出谦虚,但从不自称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他们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视自我价值的群体,非常注重自尊,无法忍受别人的长期忽视。因此,当他们在清前期遭受清廷有意无意的贬低,特别是被贬低到蒙古族人之后,即使他们本身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仅仅因为个人优越感的实际受损,也足以让他们感到难过。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精英与清廷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一时之间难以修复。这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使清廷更加坚定地认为只有旗籍人才是最重要的忠诚纽带,另一方面也使汉族精英们更加沮丧。在多次反抗失败后,许多人选择退出社会,将自己的心灵隐藏在书籍之中。蒙古帝国的种族等级制曾经催生了许多隐居山林的大画家,推动了中国写意画的空前发展;而满清的种族等级制则促使许多汉族精英退隐书斋,从事了大量的文字研究。从清代开始,社会似乎平静了许多,或者至少可以说,它看起来是平静的。因为在所有的努力都被宣告无效,所有的热情都耗尽之后,接下来的乾隆文字狱再次使汉族精英们,也就是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优秀学者,一度集体沉默。是世界的变迁,让汉族精英重新睁开眼睛;是屡战屡败的屈辱,让汉族精英重新拾起了“学以致用”的古老传统,并陆续发声。“移民实边”就是其中之一。

之七

就这样,每年他们都一步一步向北走去,南方的春天紧紧追赶着他们,如果赶不上,当他们到达东北时,可能已经下了几场大雨。他们有的受雇于土地持有者,继续从事耕种的工作;有的留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尝试新的行业。总之,他们不会让自己闲着。他们大多数人都只有一身力气,也只有这一身力气可供出售。幸好东北地区急需劳动力,他们不会失业。平时难免会受到一些委屈和挫折,但身边没有女性陪伴,这些委屈和挫折也无法转化。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试图让自己保持振奋,特别是在异乡,这是特别必要的。他们希望自己时刻保持健康,即使外表上显得生气勃勃。他们将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劳动,另一部分用于睡眠,如果有梦想,梦想也可以融入睡眠中。他们过得如此平凡,或者已经很粗俗,但却从来没有感到内疚。他们期待好消息,希望不会有坏消息。他们讨厌战争、饥荒和瘟疫,知道这些东西都不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就在暂时没有战争、灾难和瘟疫的日子里好好活着,期望它们永远不会再来。秋天深了,冬天慢慢来临,他们将所有的工钱贴身放好,让它沾染上身体的热量。家里的妻子和孩子,或者是父母,都在等着他们,等着他们和他们的工钱;无论是他们,还是他们的工钱,最好都不要出差错。带着所有的工钱回家,这对1931年之后的华北工人来说是一件幸事。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东北地区谋生的华北农民,后来大多只被允许携带50元返乡,而不是全部。伪满洲国的日本统治者说:“据说汉族有把大部分收入寄回老家的习惯,这可能有利于他们的家乡,但满洲的购买力不会提高。”日本人显然对中国人把工钱带回家的做法感到不满,也不理解。幸运的是,那时还没有到来。他们早就习惯了带钱回家,几乎没有人问过这是为什么。还需要理由吗,她已经在家等了一整年了吗?也许她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等待。她照料家里的菜园或几亩贫瘠的土地,服侍家里的老人或几个孩子。她应该很少哭,或者根本不哭,因为她知道现实生活让她不能再天真和幼稚,她不相信眼泪和哭泣的作用。她在等待中变得麻木,也在等待中渐渐衰老。等待是她的日常生活,就像奔波是他生存的必需品。然而,他们仍然盼望早日团聚,即使不断的交谈从来不是他们必要的相处方式;独自一人的时间久了,他们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少。他们只是盼望团聚,盼望一起过年,没有明确的理由,只是受习惯支配,就能保证他们年复一年地这样过下去。每一个冬天,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他们手里有钱,又能在一起。她忙着家务,他说:带上我吧。他短暂的惊讶,才发现这样的计划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性。风吹得很轻快,夹杂着细小的灰尘。风中有成群结队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发现自己叹息的次数减少了,虽然他们比往年多了几个孩子需要照顾,但也比往年多了一个人来照顾自己。如果一颗眼泪分成两半,痛苦也会减轻一半。在生活中,如果不积极寻求改变,就有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尤其是当他们的困境不足以引起政府的责任感,无论这种责任感政府多么应该承担,他们的困境就需要自己来解决。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了,不是吗?他已经不再是候鸟,除了犁和锄头,他还将在东北大地上安置炉灶,那里只要有袅袅炊烟升起的地方,那就是家。女人的手显示出神奇的力量,让一间粗糙的土坯房或草房,甚至是半地下式的小屋,都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气息。她借来几颗鸡蛋鸭蛋鹅蛋,二十几天过去了,家里就有了家禽的贡献,它们每天低声鸣叫,摇摇晃晃地在院子里转圈,勾勒出一个个小心翼翼的希望。他早出晚归地挥洒汗水,她则仍然忙碌于室内室外,偶尔,在没有报时钟声的夜晚,她会想起家乡老房子后面的花园里,这时是不是已经有新的葱苗或韭菜苗冒出来了。

图书后记

人类的苦难有很多种原因,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是其中之一;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人类的苦难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后果。在一个以土地为主要财富来源的时代,土地的所有权状态是衡量社会财富是否公平分配的重要标准。如果这个标准严重失衡,人们的苦难就不可避免,表现为饥饿、动荡和流浪。出于求生本能,受灾群众会自发地通过迁移来适应环境,试图找到一条出路,无论这种目标能否实现,迁移都已成为大众的生存状态,即使这只是一段时间。解读贯穿整个清朝及民国早期的内地移民行为,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尝试破解,即使问题不太可能出现错误,也不必对答案抱有过高的期望。既然是历史,就是过去的,对过去事物的任何一种解释,即使力求谨慎,也难以摆脱猜测的性质,最多只能减少一些误差。同样,如果有人说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最为恰当,无论如何都不太合适,被解释的对象的情况,尤其是心理状态,都已经是一种永久性的无法验证。事实上,无论怎样追求客观,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都需要或多或少地加入当前的生活感悟,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历史的价值之一就是要让人们反省,尽管并不是只要反省的技巧没有丧失,就能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一一解决。如果说人们生存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是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那么在“闯关东”的移民身上,或许有理由发现这样的特征其实早已存在,当下只不过是将其普及化和明朗化罢了,这已经成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感受。“闯关东”的移民,以东北大地为生活的出口;后现代的人类全体,则至今还没有找到生命的归宿。

参考资料

闯关东纪事.豆瓣读书.2024-11-22

悄然膨胀的人口——《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一.pdf.原创力文档.2024-11-22

《闯关东纪事》.当当网.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