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花椒(学名:Zanthoxylum micranthum Hemsl.)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乔木,高稀达15米,茎干有鼓钉状、当年生枝的髓部甚大,各部无毛。叶有小叶;整齐对生,狭长披针形或位于叶轴基部的近卵形,顶部渐狭长尖,基部圆,叶缘有明显裂齿,油点多,肉眼可见,叶背灰绿色或有灰白色粉霜,花序顶生,多花,花瓣淡黄白色,分果瓣淡红褐色,8-9月开花,10-12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长江以南各地均有(除江苏省、安徽未见记录),生于海拔500-1 500米山地杂木林中。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稀达15米;茎枝有稀疏短锐刺,花序轴及上部小枝均无刺或少刺,当年生枝的髓部甚小,各部无毛,叶轴腹面常有狭窄的叶质边缘。叶有小叶9-17片;小叶对生,或位于叶轴下部的不为整齐对生,披针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顶部渐狭长尖,基部圆或宽楔形,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圆,另一侧基部略楔尖,干后叶背色较淡,两面无毛,油点多,对光透视清晰可见,叶缘有钝或圆裂齿,中脉凹陷,侧脉每边8-12条;小叶柄民1.5-5毫米。花序顶生,花多;萼片及花瓣均5片;萼片宽卵形,宽约1/3毫米;花瓣淡黄白色,长1.5-21毫米;雄花的雄蕊5枚,花盛开时长约3毫米,退化雌蕊极短,3浅裂或不裂;雌花的心皮3个,稀4个。分果瓣淡紫红色,干后淡灰黄或灰褐色,径约5毫米,顶端无或几无芒尖,油点小;种子长不超过4毫米。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花椒属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分布范围
湖北、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见于海拔300-900米坡地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宜昌市附近。
栽培技术
生活习性
花椒壳虫在渭北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芽基、被刺、枝杈处结白色茧越冬。茧:椭圆形,长2-3mm。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出茧盛期。初出若虫在嫩芽基部群巢危害,待嫩芽逐渐长大,初叶分生,若虫也随之渐渐分散到芽顶和幼叶背面取食,致叶片、芽顶扭曲,造成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枝梢干枯,甚至整株枯死。4月下旬雌虫羽化,雌雄多在晴天下午的4-5时进行交配,雄虫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虫结卵囊产卵于叶背,一头成虫产卵多达300余粒,一般140粒左右。5月上中旬若虫大量孵化,且呈堆状聚集叶背危害。7月上旬第一次脱皮,10月上中旬开始向芽基部、枝杈处迁移,11月上旬结茧越冬。该虫主要靠风力传播。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1.出茧若虫防治:2月下旬至4月中旬,用1000倍速朴希加2%洗衣粉或600倍多来宝,1200倍威力杀灭进行树体喷雾,均能起到良好的杀虫脒效果。
2.卵期可用800-1000倍水胺硫磷或1000倍灭多威加1/2“助剂”(或特效王)叶面喷雾。
3.若虫期即6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选600倍蚧死净加1000倍高氯菊加1/2“助剂”或用1000倍吡虫啉加800倍敌敌畏加1/2“助剂”防治。
4.越冬期可用80-100倍融杀蚧螨(生物农药)或3-5度石灰硫黄合剂进行树体喷洒,消灭若虫。
5.水源缺乏或交通不便的地块,可在若虫出茧期,将氯吡硫磷、金毛肥、助剂、水配成1:1:0.5:5的混合液进行树干涂环,环宽3-5cm,能起到提早控制若虫和花椒蚜虫危害。
农业措施
1.春季虫口密度过大时,可人工敲打虫害枝致虫落地,随之结合春耕耙,消灭落地雌若虫。
2.卵期可人工摘除埝碎卵囊,能杀死大量卵和若虫,有效降低虫口。
病虫防治
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
1.花椒介壳虫虫体微小,借风传播,因此应注意防前虫情调查,细致检查,加强联防、协防,坚持防治到位,坚持群防群治。
2.该虫危害部位隐蔽,故在喷药时,必须细致周到。
3.多使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严禁或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农药使用浓度操作,花椒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参考资料
花椒的栽培管理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