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峪水库
汤峪水库是蓝田县境内的一座水库,位于蓝田县城西南25公里处,建于1969年10月。由枢纽工程、输水洞、溢洪道等组成。控制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9033亩。
详细信息
概况:1969年10月28日开工,1975年7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灌溉汤峪、史家寨、焦岱3个乡(镇)、39个村、176个村民小组43290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9033亩,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自流灌溉38490亩、喷灌1790亩、抽灌3000亩。
干支渠上渠库结合,“长藤结瓜”,建有高堡、真武庙2座抽水站和杜家沟、骆驼岭、麻雀寺沟3座小(二)型水库,10座蓄水池。
设计团队:工程由县水利综合站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队、省水利设计院帮助。
枢纽工程:大坝为斜墙土石坝,坝高39.47米,顶宽4.6米,顶长190米,最高蓄水位746.5米。
输水洞:位于大坝右岸,比降1/100,长140米。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5.8立方米每秒。引水形式放水塔,塔内设工作闸、检修闸,配30吨和20吨启闭机各一台。最大输水量29.2立方米每秒。
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侧槽式溢洪道,溢流堰为曲形真空堰,堰长70米,底宽10米,进口高程745.0米,堰顶高程747.00米。1982年11月1日“三查三定”主要建筑物4级,1950年设计,500年校核,设计流量333.0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478立方米每秒。1973~1990年几乎年年溢洪,最大溢流量85立方米每秒,出现于1980年10月2日15时。
渠道有总干、干渠1条,8.3公里长,全部衬砌;支渠7条,35.77公里长,衬砌15公里;斗渠68公里,衬砌19公里。渠道建筑物达300多座,其中隧洞4处。渠首设计引水、实际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0.6。渠道绿化累计长度38公里。1程总投资33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3.9万元,乡村自筹33.3万元),投工465.5万个工日,完成土方79.26万立方米,石方59.87万立方米,浇铸混凝土1.56万立方米。
水库淹耕地315亩,移民255人。1974年9月成立汤峪水库灌溉管理处,隶属县水电局管理。
水库管理:水库管理实行专管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专管组织,实行管理处、站(4站:东支渠管理站、汤峪川管理站、八里原管理站、喷灌管理站)、斗(一村一斗,39个斗)三级管理。
管理处设办公室、工程灌溉组、库管组。群管有灌区代表大会、灌区管理委员会、“三护队员”(护渠、护水、护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届,1976~1984年召开9届,建有灌溉管理、计划用水、财务包干、工程管理、试验、观测等制度。
1979年对乡村专管职工实行工资制,1980年计划用水实行“水权集中、统一管理、分水到站、配水到村、按量计费”的供水制度。1
972年始拦洪蓄水,年供水量最高870万立方米,少则18万立方米(1986年),灌溉面积最高4.8万亩(次)。
1990年灌区平均粮食亩产432.5公斤,比1976年的182.5公斤增长了1.37倍。
利用库区水土资源,发展养鱼、种粮、种菜、育林、开展农副业生产,1972~1989年库区植树造林700多亩,捕捞成鱼199吨,年捕捞成鱼3750公斤~4.7万公斤。1985年5月10日初步建成汤泉湖旅游区,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