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起义又称王仙芝之乱,是由王仙芝领导发动的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王仙芝是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

唐王朝为垄断食盐,打击私盐贩卖,官吏强行征税、徭役,激化矛盾。濮州百姓濮州百姓走投无路而聚集到王仙芝周四围,义军迅速壮大至30万人。李儇干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发布檄文,号召农民造反,攻克多州。同年十二月,唐僖宗派宋威镇压。乾符三年(876年)七月之后的半年,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流动作战,攻取多州。唐僖宗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义军被官兵包围于黄梅,经数场激战,5万余人牺牲,王仙芝战死。余部渡江转战江南,另一部投奔黄巢继续战斗。

背景

唐时洲人王仙芝,因贩卖私盐而时奔走各地。当时唐朝政府为了垄断食盐买卖,保证财政收入,大力打击私盐贩卖,王仙芝为了抗拒官府查缉,四处拜师,学得一身好武艺,这对日后王仙芝在起义过程中领导起义军唐军作战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当时关东出现大旱,官吏强行征收赋税,强制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百姓走投无路,百姓们得知王仙芝有一身好武艺和反抗唐朝政府的意愿,便聚集到了王仙芝周围,准备在适当时机发动起义,反抗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

过程

宣布起义

李儇干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今濮阳市西南)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税,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菏泽市(治今曹县)、濮州。

迅速发展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的百姓,散居民间的庞勋旧部,争先投奔义军,发展到几万人。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袭沂州(治今山东临沂),推动农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同年十二月,李儇李任命平卢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3000人,甲骑500骑,并命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

南征北战

干符三年(876年)七月,唐军王仙芝义军战于沂州城下。面对强敌,王仙芝避实就虚,率部长途跋涉,于八月西进河南省,不10日连破8县,占阳翟(今河南禹县),据郏城县(今郏县)。唐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镇守洛阳市。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2000北上汝州市(治今河南临汝)、邓州市(治今河南邓县),扼守要道,凤翔节度使令狐绚和邡宁节度使李侃选步兵1000人、骑兵500骑进驻陕州区(今河南陕县)、潼关(今陕西潼关),凑成一条以洛阳为中心的防线,妄图阻止王仙芝西进,并进而聚歼义军。王仙芝率领义军不畏强敌,猛攻汝州城,全歼官军,占领汝州,取得杀死唐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生擒刺史王镣的重大胜利。东都大震,百官出奔。吓得李儇长安取消了重阳节内宴,下诏赦免王仙芝罪,“除官,以招谕之”,妄图收买王仙芝。王仙芝乘胜北上攻占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在攻郑州市时,与唐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战于中牟县(今河南鹤壁西),战败后义军分兵两路。王仙芝率一部义军南下,十月攻打唐州(治今河南沁阳),邓州市;十一月继续南进,一举攻占郢州(治今京山市),复州(治今湖北阳);十二月攻随州市(治今湖北随县),转向东南挺进安州(治今湖北安陆)、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另一支义军东进淮南市,从申州(治今河南信阳)、光州(治今潢川县)取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庐州古城(治今安徽合肥)一带,声震淮南。半年时间里,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广大地区流动作战,打得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迅速发展到30万人。蕲州刺史裴倔不敢抵抗,开城迎降。为王仙芝上表求官。李儇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便想投降。因遭到黄巢的责骂,义军强烈反对,王仙芝才勉强拒绝降唐,并与黄巢分兵作战,削弱了义军实力。

干符四年(877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市(治今湖北武昌)。七月,与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治今商丘市),失利后于八月攻占剑州隋州,以后又转攻复州、郢州。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唐王朝在三月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对义军发动政治攻势,如解甲投降,必当超授官爵,厚赏资财。王仙芝于十一月再次写了降表,派他的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市请降。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送他们前往长安途中,被妒嫉其功的招讨使宋威派人劫持,谎奏在颍州区(治今阜阳市)西南作战俘获,在狗脊岭(在唐长安城内东市)将尚、蔡等人斩首。这个消息使王仙芝十分忿怒,率军南下,渡过汉江进攻荆南(今江陵县)。

结果

干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一,义军攻占罗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来救,败义军于荆门。王仙芝解围而去,到申州(治今河南信阳)东又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义军损失2万。这时,唐王朝以宋威“杀尚君长非是”,镇压起义“无功”,解除其兵权,升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集中优势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义军被曾元裕包围于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经过无数场激烈的战斗,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并且在突围中王仙芝不幸战死。余部渡江转战江南,另一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继续战斗。

意义

王仙芝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打击了唐朝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同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从此唐王朝名存实亡。

影响

正面

王仙芝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唐朝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影响深远,其后续的黄巢起义更是迫使唐朝政府退随到了四川省,直接打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作为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的王仙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特质和宝贵品质,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妥协和局限性;既敢于反抗剥削,又对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负面

王仙芝提出“平均”口号,对动员农民起而反抗唐朝黑暗统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这是中原地区古代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反抗性的集中体现,值得赞扬,但是在胜利面前经不住考验,在失败面前经不住打击,一再向地主阶级乞降、退让,削弱了起义力量,分裂了革命阵营,导致了对敌斗争的失败,不能不说他的失败,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阶级很好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只是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完全依赖于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土地等生产资料又是属于地主阶级所有,才致使封建小农对地主阶级产生妥协、退让的心理,才使他们不敢完全地打破封建统治秩序,才使得他们不能够向更高的革命阶段迈进,取得更为辉煌的革命成果。

参考资料

​濮阳历史风物——王仙芝起义.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4

王仙芝起义.濮阳市人民政府.2014-09-26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国学网.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