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鲵属
小鲵属(拉丁学名:Hynobius),是有尾目小鲵科中的第一大属动物。该属物种全部分布于亚洲,除土耳其斯坦小鲵发现于中亚外,其余小鲵均分布于东亚地区。
小鲵属物种皮肤光滑无疣粒,有眼睑和颈褶,体侧具肋沟等。同时,该属物种成体无囟门,无唇褶,犁骨齿列长,呈“V”或“U”形,底端相连,上颌骨不与翼骨相连接;鳞骨内侧不明显,以此区别于同科内其余属种。阿里山小鲵,台湾小鲵和楚南小鲵。它们犁骨列特长,第五趾常退化。豫南小鲵犁骨齿列特殊,泪骨不入眼眶,鳞骨内侧突起明显,尾更短。安吉小鲵该种体较大,尾较长,卵袋转三圈以上。东北小鲵体较小,具黑圆斑,犁骨齿列较短等。
小鲵属物种繁殖方式为卵生。学者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小鲵分为两个生态型:池塘型和高山溪流型,前者生活在低山区并且在池塘等静水域中产卵;后者生活在中、高山区,主要在较冷的溪流中产卵。
命名与分类
小鲵属(Hynobius)隶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Urodela)、隐鳃鲵亚目(山椒鱼)、小鲵科(Hynobiidae),是Tschudi根据日本标本Salamandra 云纹蛇鳗(Hynobius nebulosa)而建立的;此后,Bonaparte以小鲵属为模式属订立小鲵科。小鲵属是小鲵科中物种最丰富的属,现已知32种,占全科物种数(52种)的61.5%。
中国小鲵模式标本藏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1933年,张作干把在浙江温岭采到的小鲵鉴定为中国小鲵,1985年,蔡春抹把浙江义乌、镇海采到的小鲵及卵命名为义乌小鲵。
中国的小鲵属物种有14种,包括东北小鲵(H.leechii)、中国小鲵(H.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楚南小鲵(H.sonani)、台湾小鲵(H.formosanus)、阿里山小鲵(H.arisanensis)、满洲小鲵(H.mantchuricus)、义乌小鲵(H.yiwuensis)、安吉小鲵(H.amjiensis)、豫南小鲵(H.yunanensis)、挂榜山小鲵(H.guabangshanensis)、花垣小鲵(H.huayuanensis)、猫儿山小鲵(H.maoershanensis)、台湾小小鲵(H.fuca)和南湖小鲵(H.glacialis)。
体态特征
小鲵属物种皮肤光滑无疣粒,有眼睑和颈褶,体侧具肋沟等。同时,该属物种成体无囟门,无唇褶,犁骨齿列长,呈“V”或“U”形,底端相连,上颌骨不与翼骨相连接;鳞骨内侧不明显,以此区别于同科内其余属种。
阿里山小鲵,台湾小鲵和楚南小鲵。它们犁骨列特长,内枝长超过外枝长4-6倍,第五趾常退化。豫南小鲵科犁骨齿列特殊,泪骨不入眼眶,鳞骨内侧突起明显,尾更短,只占头体长之62%。安吉小鲵该种体较大,尾较长,卵袋转三圈以上。东北小鲵体较小,具黑圆斑,犁骨齿列较短等。
分布范围
小鲵属物种全部分布于亚洲,除土耳其斯坦小鲵发现于中亚外,其余小鲵均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亚洲东部,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8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地区和台湾省。其中中国台湾省产3种:即阿里山小鲵Hynobius arisanensis、台湾小鲵Hynobius formosanus和楚南小鲵Hynobius sonani。
习性与繁殖
小鲵属物种繁殖方式为卵生。学者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小鲵分为两个生态型:池塘型(池塘 type)和高山溪流型(mountain-brook type),前者生活在低山区并且在池塘等静水域中产卵;后者生活在中、高山区,主要在较冷的溪流中产卵。
猫儿山小鲵,挂榜山小鲵,宜昌市的中国小鲵与福建省的中国小鲵,义乌小鲵,桓仁的东北小鲵一样,生活在低山区,在池塘等静水域中产卵,其生态特征均符合池塘生态型。
东北小鲵生活于海拔200-850M山地溪水长流的山沟或浸水潭中,繁殖于河沟的缓流或静水区域或者水塘,卵产后黏挂在石下或枯枝下。在3-5月产卵,产卵时雄雌相互追随;唯体先在水内枯枝或石头上爬行,并排出白色黏稠的卵袋柄,然后排出1对卵袋,接着雄体迅速爬上卵袋,用四肢抱住卵袋排精。每对卵袋有卵70~90枚,从卵受精卵至孵化需时10~16天。自幼体从卵中孵化至完成变态的幼鲵需要60~70天。10月初人蛰,一般越冬于水底或河边山地青苔下泥土中。幼体以水蚤和血虫为食,成体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下属分类
物种保护
以中国小鲵、楚南小鲵、台湾小鲵、宽阔水拟小鲵为例,其物种现状如下:
保护等级
2018年,中国小鲵、台湾小鲵、楚南小鲵、宽阔水拟小鲵在IUCN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EN。
2021年,中国小鲵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一级。
2021年,楚南小鲵、台湾小鲵、宽阔水拟小鲵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
楚南小鲵列入中国台湾保育类等级I(濒临绝种动物)。
种群现状
宽阔水拟小鲵的种群数量稀少。楚南小鲵的种群数量稀少,种群趋势为下降趋势。台湾小鲵种群数量极少。
致危因素
楚南小鲵的致危因素为基础建设和旅游开发,导致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中国小鲵、台湾小鲵因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宽阔水拟小鲵的致危因素为旅游开发导致生境质量下降。
代表物种
中国小鲵
形态特征
中国小鲵头部较大,头长略大于头宽,其长近于头体长的1/4;吻端圆;眼位于头背侧,眼径短于吻长,瞳孔圆形;鼻孔位吻眼之间略近吻端,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头顶部有一“∨”形脊;无唇褶;有颈褶,不太明显;舌大呈椭圆形,几占口腔底部;上、下颌有齿,犁骨齿列向后端延伸达眼球中部,内枝有齿11~15枚,外枝6~9枚,左右枝在中线相距近而不相接。躯干较短而粗壮,皮肤光滑,有肋沟11条,左右肋沟在腹中线相遇;前肢4指,指长顺序为2、3、4、1,第一、四指几等长;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第五趾充分发育;指、趾较扁,其间无蹼;掌、蹠部无角质鞘;无掌、蹠突。尾部短于头体长,尾基部至末端渐侧扁,无背、腹鳍褶。全身背面为一致的黑色,腹面浅褐色,具有大理石黑斑。
分布
生活习性
中国小鲵生活于海拔1400~1500m的山区。成鲵多栖息于山间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禾本科杂草和灌丛内,营陆栖生活。其可以用肺呼吸,像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其以青苔或节肢动物门美国白灯蛾为食。
台湾小鲵
形态特征
台湾小鲵躯干圆柱形,其长约为头长的3倍左右,尾长短于躯干长,尾圆柱状,基部较粗,向后渐细而侧扁;全长81mm的个体,尾基高和宽各为4mm,尾中部高和宽分别为3mm,向后端略侧扁。四肢纤细,前肢略短于后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不相遇,约相距2个肋沟;指4个,趾5个,第五趾短于第一趾或完全退化;掌、蹠突不显。皮肤光滑;背脊中央有一纵沟;颈褶明显;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纵肤沟,其末端与颈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肤沟相交。体侧肋沟12~13条,体腹面前后端各有14条不明显,其余的肋沟均明显。生活时背面茶褐、深褐或黑色,其上无斑纹或具黄褐、金黄色斑。腹面色略浅,具深色小斑点。
分布
台湾小鲵分布于中国台湾省。
生活习性
台湾小鲵生活于海拔2100m左右的山区。冬末春初在流溪生境中繁殖。
楚南小鲵
形态特征
楚南小鲵躯干肥壮,其长约为头长的3倍;尾较肥厚,圆柱状,基部切面圆形,后端稍扁平,末端钝形。肛孔纵裂,前端左右有短纵肤褶斜向裂口外汇合,周围隆起。四肢短而肥大;指、趾短而扁平;指4个,指长顺序3、2、4、1,个别标本第二指最长,有内掌突;趾5个,趾长顺序3、4、2、1、5,个别标本只有4个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不相遇,约相距2条肋沟。皮肤光滑;背中央有一条纵沟;眼后至颈褶有一细纵沟,末端与颈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肋沟12~13条,腹面前后端有14条不明显,其余10条明显。生活时背面基色为淡褐、黄褐或粉红褐色,其上散布以不规则的深褐色白额雁。
分布
楚南小鲵分布于中国台湾省。
生活习性
楚南小鲵生活于海拔2750~3500m高寒山区,常栖息在森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石头下或山溪旁的石下,其栖息地既不干燥又不过于潮湿。
参考资料
小鲵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12
Hynobius Tschudi, 1838.catalogueoflife官网.2025-03-12
小鲵属.中国生物志库.2025-03-12
genus: Hynobius Tschudi, 1838 • 49 spp.catalogueoflife官网.2025-03-12
中国小鲵.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2
台湾小鲵.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4
楚南小鲵.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4
宽阔水拟小鲵.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3-12
茂名网友报料在高州发现金色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南方+官网.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