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自然》是由德国作家安德烈娅·武尔夫所著,边和译的一部书籍,于2017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讲述了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2018年11月荣获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出版信息

作者:[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出版社: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原作名:The Invention of Nature

译者:边和市

出版年:2017-10

页数:480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13083426

内容简介

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汤玛斯·杰佛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约翰·歌德塞缪尔·柯勒律治查尔斯·达尔文亨利·梭罗恩斯特·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作者简介

安德烈娅·武尔夫(Andrea Wulf),作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印度,童年时迁居德国,现居伦敦。她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主攻设计史方向,曾三次当选罗伯特·史密斯杰斐逊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更于2013年当选大英图书馆艾克尔斯美国研究中心驻馆作家。她是美国笔会中心、国际 探险家俱乐部、女性地理学家协会、林奈学会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等撰写专栏。

译者边和,1984年生于北京市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博士毕业。现居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出发:新生的想法

1 开端

2 想象与自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与洪堡

3 寻找目的地

第二部 到达:收集想法

4 南美洲

5 亚诺斯平原与奥里诺科河

6 穿越安第斯山脉

7 钦博拉索

8 政治与自然:汤玛斯·杰佛逊与洪堡

第三部 归途:整理想法

9 欧洲

10 柏林

11 巴黎

12 革命与自然:西蒙·玻利瓦尔与洪堡

13 伦敦

14 兜兜转转:偏离中心的病症

第四部 影响:传播想法

15 返回柏林

16 俄罗斯

17 演化与自然:查尔斯·达尔文与洪堡

18 洪堡的《宇宙》

19 诗歌、科学与自然:亨利·梭罗与洪堡

第五部 新世界:想法的演化

20 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

21 人与自然:乔治·珀金斯·马什与洪堡

22 艺术、生态学与自然:恩斯特·海克尔与洪堡

23 环境保护与自然:约翰·缪尔与洪堡

后记

致谢

插图来源

注释

洪堡著作简介

原始资料与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所获荣誉

2018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年度思想奖。

颁奖词

饱含激情的文字与详实的考证,带领读者穿越了两个世纪,跟随伟大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脚步丈量世界、定义自然。洪堡是超越时代最耀眼的存在,是科学史上的枢纽,他革新了人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将自然定义为相互关联的生命之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