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斯·谢罗(Patrice Chéreau,1944年11月2日-2013年10月7日),男,法国导演,涉猎戏剧、歌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在法国现当代舞台戏剧创作表演中具有特殊意义和贡献。他以执导的电影《玛戈皇后》和《亲密关系》以及1976年在巴伊罗依特音乐节上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而闻名于世。谢罗获得了近20个电影奖项,包括戛纳评审团奖和柏林金熊奖,并曾担任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人物经历

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1944年11月2日出生在法国西部卢瓦尔省莱齐涅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让-巴蒂斯特·谢罗是一位画家,母亲玛格丽特·佩利西尔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从小受艺术熏陶的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夏侯中学时期,全家搬至巴黎,他在就读的路易勒格朗中学创办了一个戏剧社,自导自演之外,还亲自设计服装和舞美。12岁时开始为戏剧设计舞台布景,19岁时,夏侯执导了维克多·雨果的戏剧《干预》(Intervention),这出剧相当成功,醉心戏剧的夏侯从索邦学院辍学,决心全力从事戏剧创作。

1953年在戛纳电影宫台阶前欢呼意大利明星玛丽安吉拉·梅拉托的人群中,有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他是为自己的处女作《兰花之欲》到戛纳来寻找制片人,也就是说寻找投资者和钱。这个年轻人就是帕特里斯·谢罗。这是这位未来的戛纳电影节评委主席第一次踏上戛纳滨海大道。

和所有其他来到戛纳寻找电影梦的年轻人一样,谢罗住在戛纳几十公里外的小镇圣保罗德旺斯的一家小旅馆“金鸽”饭店,每天驱车前往滨海大道。他一面追逐大明星们,一面寻找着他的“投资者”,当然也不忘记看电影。其中一部就是瑞典著名导演伯格曼的电影《呼唤与细语》,谢罗深受冲击。当时的伯格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整个一代作家电影的标志性人物。这就是当时对电影几乎一无所知的谢罗留下的戛纳印象。

1966年,22岁的夏侯姓成为了巴黎西北部郊区萨特鲁维尔镇一家剧院的总监,在那里他认识了设计师里夏·贝杜齐,后者日后成为夏侯大部分舞台剧和电影的美术设计。就这样,20岁出头,夏侯正式开始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戏剧导演职业生涯。此后,年轻的夏侯相继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的几家剧院工作,很幸运地得到与前辈导师一起合作的机会,其中包括米兰歌剧院戏剧导演乔治·斯特雷勒、法国戏剧导演普朗雄。1973年重新执导法国18世纪古典喜剧作家马里沃的作品《争执》,这部戏大受赞誉,连法国国宝级女星伊莎贝尔·阿佳妮都为之倾倒,阿佳妮是夏侯之后另一部为人熟知的史诗电影《玛戈皇后》的女主角。

197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爱的肉体》,该片的故事基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哈德利·契斯的通俗小说《没有兰花献小姐》。1976年,应德国拜罗伊特歌剧院之邀,夏侯执导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作为该剧院的百年诞辰献礼剧。这次制作被称为百年环,与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合作,他们的制作在德国引起了轰动,成为了环指环制作的标杆。

197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朱迪·泰普沃》上映。1983年的电影《受伤的男人》(The Wounded Man)对于夏侯来说则是一部更加个人化的作品,他和合作编剧艾尔维·吉贝尔一起写作六年才完成剧本。该片是由让·安格拉德主演的犯罪电影,该片讲述的是一段懵懂少年亨利和神秘中年男子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入围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1987年,执导由洛朗·格雷万、瓦莱丽亚·泰德斯基文森特·佩雷斯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法兰西旅馆》。1991年,与费利普·弥勒让-吕克·戈达尔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莫忘记》。

1994年,夏侯姓迈进了他电影导演生涯的一个高点,带来了一部一生中耗资最大、野心勃勃、华丽磅礴的史诗电影《玛戈皇后》(Queen Margot,161分钟)。该剧由法国女星阿佳妮和男演员樊尚·佩雷主演,根据亚历山大·仲马名著改编,讲述了16世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圣巴托罗缪之夜”的故事。该片入围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英语片奖,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他凭借该片入围第2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1998年,执导剧情电影《爱我就搭火车》,该片入围第2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剧本奖、第5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2001年,拍摄了一生中唯一一部英语电影《亲密》,该片根据英籍巴基斯坦作家汉尼夫·库瑞什的两个短篇小说《亲密》和《夜灯》改编,讲述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已婚女人的婚外偷情故事,夏侯对原著进行的最重要的改编就是强调和突出了女性视角,“女人带来了希望与和平”,这使得女主演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影片获得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4届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导演奖、第2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2003年,夏侯拍摄了一部讲述不同性取向的兄弟俩共同面临生死课题的同性电影《死亡诗篇》,该片入围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担任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5年,由其自编自导的爱情电影《情逝》上映,该片入围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同年,执导由伊莎贝尔·于佩尔、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共同主演的爱情电影《加布里埃尔》。2008年,执导歌剧《死屋手记》。

2009年,执导由罗曼·杜里斯夏洛特·甘斯布让·安格拉德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被迫害妄想》,该片讲述了繁忙的丹尼尔与女友索妮娜之间的爱恨交织,而更折磨他的是一个神秘男子缠上了他,入围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1年,执导一部70分钟的双人剧《我是风》。2013年7月,由他制作的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厄勒克特拉》在法国艾克斯音乐节上首演。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帕特里斯夏侯从不隐藏他的政治立场:1962年他曾参加示威活动,反对法国阿尔及利亚的战争;1979年他又出面支持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1994年波黑战争,他带着新片《玛戈皇后》跑到被围攻的萨拉热窝放映;2000年,极端右派加入奥地利执政联盟后,他抵制出席萨尔茨堡音乐节。

2013年10月7日,帕特里斯·夏侯因肺癌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68岁。他与他的情人和最喜欢的演员帕斯卡尔·格雷戈里长期生活在一起。

获奖记录

戛纳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

欧洲电影奖

法国电影凯撒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

人物评价

他的戏剧作品具有朴实、大气的写实风格,会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打动观众。由于自幼受过良好的美术氛围的熏陶,使他在舞美、服装、舞台灯光等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观看他的作品就像在欣赏运动着的雕塑或油画。这些外在的表现手段与戏剧情节及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他的舞台作品是极具独特导演风格的作家作品。

对于古典作品的诠释,他既能深刻完整地诠释作品的主题,同时又能做到不于任何科范之中,而使古典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光彩。开放式的剧场在舞台调度和灯光布置方面难度极大。谢罗运用简洁的追光,即成功营造出古典悲剧的氛围,追光笼罩之处,清晰勾勒出演员富有立体感的轮廓、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追光之外的舞台空间则陷于幽深的黑暗之中,爱情、阴谋、死亡似乎就隐藏于这机关重重之中,悬念也因此展开。

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看似不经意,却是古典悲剧的点睛之笔。演员们的着装是简单的,没有时代痕迹的,并有意暴露部分肌体,不由使人联想起古希腊的裸体雕塑,人体的自然曲线是最富美感与动感的。

他会引导本届评委选出什么样的“金棕榈奖”,对于这个不断变换角度的电影人,还真是很难说。无论在戏剧歌剧舞台还是电影银幕上,这位法国天才级导演总会时不时带给人们惊喜或是意外。他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谨务实的作风,是对每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激励和鼓舞。他的作品中所散发出的极富生命力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走进剧场、走进影院去欣赏他的戏剧,他的电影的人。有了他和他这样的人,戏剧永远不会死。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导演作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