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所著《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一书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0年和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人物介绍

董秀芳,女,1972年7月生,河北黄骅人。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发表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七十篇。

获得奖励

2004 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所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第二届“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学术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所著《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一书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正大集团奖教金优秀奖。作为承担者之一的“历史语言学系列课程”获得北京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10年和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个人经历

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其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社会服务方面,担任《语言学论丛》编辑,为国内外多家语言学杂志审稿。

主要论文与著作

论文

词义的相背引伸,《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53页。

“推出”何以受青睐,《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

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83-86页。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55-62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9期,103-110页。

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50-55页。

古汉语中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变,《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4期,32-41页。

从谓词到体词的转化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的必要性,《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24-32页。

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108-112页。

“狼藉”考辨,《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51-53页。

英语结构歧义的历史根源——对一些语法特点的考察(Dallin D.Oaks,原稿英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1999。

接触、沿流和趋同在南京官话中的作用(摘要,柯蔚南,原稿英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1999。

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57-63页。

论“时”字的语法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48-54页。

汉语语言学研究手段亟待更新——从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谈理论与事实的结合,《中外文化与文论》第7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Chinese compound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ume 1), 2000。

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又摘登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 期,134-141页。

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69-75;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6期。

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56-65页。

“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495-507页。

信息分布原则、韵律与语序变动、体标记“了”的产生,《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

主谓式复合词成词的条件限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303-307页。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a Core Wordlis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un Maosong, Benjamin K Tsou,Wang Hongjun,Dong Xiufang),《第五届东亚术语论坛论文集》,2002。

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10-16.

“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12-24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8期。

“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40-47页。

动宾式结构成词的语义条件,钱军主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月,85-98页。

音步模式与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学论丛》第27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353-368页。

“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46-57页。

孙茂松王洪君、董秀芳:《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规范,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论“X着”的词汇化,《语言学论丛》第28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138-151页。

“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小句的用法——兼评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使用,《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120-126页。

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的语法化倾向,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166-180页。

定语位置上的指代词、反身代词和零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30-43页。

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1-8页。

“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1期,35-44页。

从话题结构到复句结构:以“者”和“所”的功能演变为例,Takashima,K.\u0026Jiang Shaoyu(eds.).Meaning and Form: Essays 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291-304. Muenchen:Lincom Europa,2004.

从虚词到词缀的转化谈汉语虚语素的内部分类,《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12月,78-89页。

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及语义演变中保留义素的选择,《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287-293页。又收入吴福祥王云路主编(2015)《汉语语义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傀儡主语“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22-27页。

古汉语中宾语的表层隐现条件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219-241页。

移情策略与言语交际中代词的非常规使用,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397-406页。

词语隐喻义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5年第4辑,41-48页。

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汉语学习》2005年第6期,13-19页。

宾语提前的话题结构的语义限制,《汉语学报》2006年第1期,83-87页。

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2-8页。

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内部构成及限制,《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朋友书店)第8期(2006年10月):136-146页。

《语序和成分结构的操作理论(Hawkins, John A.1994. A Performance Theory of Order and Constituency)》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13页),2006年11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6-35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50-61页。又收入吴福祥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语言科学》2007年第1期:40-47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6期:49-55页。

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历时考察,《燕赵学术》(2007年秋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62-68页。2007年10月。

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只见”,《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2期,74-78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1日。

汉语动转名的无标记性与汉语语法化模式的关联,《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 》:191-200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又收入北大《北大中文学刊》:649-658,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语序变异——以“大学没有毕业”与“没有大学毕业”为例,《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30-36页。2008年6月15日。

汉语偏正短语的历时变化,《中国语言学集刊》2008年第2卷第2期,中华书局:73-83页。2008年6月。

实际语篇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现象,《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367-376页。2008年7月。

反问句环境对于语义变化的影响,《东方语言学》第四辑:1-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又收入潘悟云吴安其吴福祥主编《语言的演变与变异》,中西书局,2013年8月。

有关同族词研究的一点思考,《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36-43页,2009年6月。

《词汇语义学》(D.A. Cruse著 Lexical 语义学)导读(13-50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8月。

汉语中问原因的疑问词句法位置的历时变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9-220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1日。

现实化:汉语介词语法化后句法特征的渐变, 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23-35,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399-409。又收入《北大中文学刊》:630-645,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8月。

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435-442页,又被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2期:13-19页。

句法构式与词汇化,《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上卷):339-34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又被收入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历届语言学前沿论坛精选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从状语标记“的1”的使用规律看词汇特征与句法标记的关联,《语言学论丛》第四十辑:299-311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2010年第1期:11-20页。

汉语中表示承诺的言语施为动词,《汉语学习》2010年第2期,23-30页。

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语言科学》2010年第3期:279-286页。又收入王洪君、李娟编《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

量与强调,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研究》,315-32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

共性和类型: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方向——评《词汇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1日第8版。

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15版。

Lex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Xing, Janet. (edc) 2012.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Berlin\u0026Boston: De Gruyter 绵羊: 235-274.

上古汉语议论语篇的结构与特点:兼论联系语篇结构分析虚词的功能,《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356-366页。又收入王洪君、李娟编《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

《语义关系与词库》导读,M.Lynne Murphy著《Semantic Relations and Lexicon(语义关系与词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1-35页,2012年8月。

“未X”式副词的委婉用法及其由来,《语言科学》2012年第5期:477-488页。又收入张谊生宗守云主编《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8月。

话题标记来源补议,《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3期:28-36页。又收入吴福祥邢向东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六)》,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

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汉语学习》2012年第6期,32-38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58-64页。

Possessive metonymy in Chinese syntax and discourse,in Language 传播学 in a Multicultual Context., North-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 2012.

从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名性特征看其内部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1期,18-26页。又收入邵敬敏、黄宝珊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六)》,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趋向动词语法化为体标记:来自汉语历史和方言的证据,《现代中国语研究》第15期:10-24页,朝日出版社(日本),2013年10月。

词汇与句法的关联: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性,《语文研究》2013年第4期:5-9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3期:35-41页。

辞汇双音化对动词论元结构的影响,《汉语史学报》第十三辑:17-25页,2013年12月。

邱丽媛、董秀芳: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汉语学报》2014年第3期:55-64。

代词的主客观分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39-46。2014年7月。

内部结构为“程度副词+形容词”的副词的特点及其词汇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七辑:16-34页,巴蜀书社,2014年8月。

从存在义到不定指代义和多量义:“有X”类词语的词汇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八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129-139。

2+1式三音节复合词构成中的一些问题,《汉语学习》2014年第6期:3-10。又收入张伯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

上古汉语叙事语篇中由话题控制的省略模式,《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306-314页。又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16年刊,总第1期),学林出版社,2016年9月。

从比较选择到建议:兼论成分隐含在语义演变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108-113页。

趋向词的主观化:情态义的获得,《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张永言教授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381-39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语言科学》2016年第6期:561-570页。译成韩国语《中国语文論译丛刊》第51輯(2022年)。又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18年,总第3期):24-31页,学林出版社

动词后虚化完结成分的使用特点及性质,《中国语文》2017年第3期:290-298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10期:120-127页。又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年刊,总第4期)

从动作的重复和持续到程度的增量和强调,《汉语学习》2017年第4期:3-12页。商务印书馆,2017年。

汉语词汇化研究的意义、存在的疑问以及新的研究课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十一辑: 266-277页,商务印书馆,2017。

汉语动词双音化过程中的形式选择和功能表现(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verbal disyllabificatio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暨语言学》)19:3(2018):395-409.

从指别到描述,《语文研究》2018年第3期:1-7。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语义参项及其历时变化,《汉语史学报》第19辑:157-168,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董秀芳、李虹瑾(2019):客观性状形容词与主观性状形容词,《对外汉语研究》第十九期:96-109,商务印书馆,2019年2月。

王明娟、董秀芳:多维度的汉语词汇研究——董秀芳教授访谈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7页。

董秀芳、郝琦: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当代语言学》2019年第4期:475-491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0年第1期:62-75页。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20年卷。

董秀芳、高银美2019汉韩重叠词主观性的对比研究,《中国研究》(Journal of Sinology and China Studies)第80卷:75-96(韩国)。

汉语语篇中的插叙标记及其演变,《汉语学报》2020年第1期。

From denotation to 描写文: Noun-adjective and verb-adjective polysemy in Chinese. In Xing, Janet Zhiqun (ed.)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Berlin \u0026 Boston: De Gruyter 绵羊 2020.(2020年1月20日出版)

汉藏语系语言的评价性形态,《民族语文》2021年第2期,3-14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10期。

把握汉语的整体特点非常关键,汪维辉、真大成主编《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1-24页,中西书局,2021年6月。

原创的汉语词汇理论体系(在葛本仪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中华读书报》2021年6月23日第8版。

单双音节对应词的差异及释义问题,《汉语教学学刊》2021年第1辑(总第13辑),20-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词典释义中虚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辨析——以语气副词的释义为例,《辞书研究》2021年第4期:1-7。(2021年7月25日出版)

董秀芳、尹会霞(2021):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中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01-108。(2021年9月15日出版)

汉语语法化现象的一些特殊之处及其理论蕴含,吴福祥杨永龙、龙海平主编《语法化和语法研究(十)》,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

具有反预期功能的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来源,《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年第一辑(总第十五辑):101-113页。

董秀芳、余超:汉语中的衬音重叠及其性质,《语言学论丛》第64辑:125-145页,商务印书馆,2021。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7期:84-96页。

上古汉语中的重叠及其演变:ABB式形容词词法模式的历时形成,《岭南学报》(香港)第十五期:269-290页,2021。

永远在探索的路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尹会霞、董秀芳:形态学研究的新视角——《Edinburgh评价形态学手册》评析,《辞书研究》2022年第1期。

尹会霞、董秀芳:动词评价性形态的类型学特征考察,《语言科学》2022年第3期:251-263页。(2022年5月1日出版)。

汉语方式存在句的性质、特点与历史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560-572页。

汉语所谓“中动结构”的历史来源及性质,《清华语言学》第二辑:86-103页,商务印书馆,2022。

汉语词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3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

董秀芳、高银美:身体姿势动作与状态表达的历时演变,《中国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22。

资料来源:

著作

专著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共368页。

书评2篇:

谷峰:《突破传统语文学窠臼的汉语词汇史专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述评》,《中国语文通讯》(香港)2003年12月第68期。

汪维辉:《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共223页。入选汝信、赵士林主编《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度语言学科优秀著作。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30万字。2013年5月出版重印本。

书评:董秀芳(Dong Xiufang).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Cihuihua:Hanyu shuangyin ci de yansheng he fazhan (Lexicalizati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reviewed by Wei Wang,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 Vol.4, No.1,pp:149-152(4),2013.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17。

资料来源:

编著

朱庆之、董秀芳编,《佛典与中古汉语代词研究》,中西书局,2020。

资料来源:

教材

董秀芳、张和友主编教材《语言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参加编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撰写了其中的两章(第四章和第九章)。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董秀芳.北京大学研究生院.2021-12-17

董秀芳.个人图书馆.2021-12-17

董秀芳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