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之,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11月,江苏宜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语文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硕士;
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文学博士;
1992年6月-1993年5月,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梵文系、佛教学系访问学者;
1994年1月-1995年5月,美国CSCC(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基金,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亚洲与中东学系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1988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助教、讲师;
1990年6月-1992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讲师;
1992年6月-1994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副教授;
1993年1月-1993年5月,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1994年10月-1995年4月,美国费城Swarthmore College兼任讲;
1994年10月-1998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1995年-1998年,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所长;
1997年1月-1997年5月,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与中东学系访问教授;
1998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000年6月-2000年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亚洲学系客座教授;
1999年10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2002年3月-2003年2月,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科外籍教授;
2008年至今,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专业兼职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学会理事;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语言组组长;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学术兼职
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古与近代汉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 《汉语史研究集刊》编委;
《中国语言学论坛》编委。
主讲课程
1)古代汉语
2)汉语词汇史
3)佛典语言研究
4)冥祥记研究
5)世说新语研究
6)祖堂集研究
7)中印文化交流史
研究方向
汉语史,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
主要贡献
人才培养
1) 1993年-1996年,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生2名;
2) 1997年-2000年,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生3名;
3) 1999年-现在,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生4名,博士后1名。
出版物
2002年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华林》第2卷,中华书局;
王梵志诗“八难”“八字”考,《中国禅学》第1卷,中华书局;
“泥日”“泥曰”与“泥”,《纪念王力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汉语外来词研究杂谈,韩国中国学研究会编《中国学研究》第22辑,中国学研究会;
汉译佛经与佛教混合汉语,《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辑,韩国敦煌学会,2002年5月;
2001年
王梵志诗“脆风坏”考,《中国语文》第6期,商务印书馆;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24辑,商务印书馆。获2002年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
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梵汉《法华经》看“偈”“颂”的所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
1999年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集,巴蜀书社;
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与雷汉卿合作),《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市;
1998年
佛教汉语的“时”和“时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书社;
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罗杰瑞、柯蔚南作,朱庆之译),《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书社;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个语言学证据,《学术集林》第1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敦煌市变文中的“助”与“助喜”,《中国语文》第3期,北京市;
敦煌变文诗体文“换言”现象及其来源,《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谈谈我的佛教汉语研究,《文史知识》第2期,中华书局,北京;
“加持”考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5年
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以KERN英译《法华经》为例,《学术集林》第6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市;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ino-Platonic;
Papers, No. 6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1994年
佛典与《孔雀东南飞》,《原学》第1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谈汉语佛教用语的溯源,《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市;
1993年
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第5期,北京;
1992年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市;
书评:读《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方一新、王云路),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长沙市,页8-12;
佛教汉语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东方,1993年第12期,东京,页28-30;
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关於句末疑问语气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第4期,北京市;
又收入《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刊文集》,1993年,商务印书馆;
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金莲”语事考原,《文史》第35辑,1992年,中华书局,北京;
1991年
“将无”考,《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市;
1990年
佛经翻译与中古汉语二题,《中国语文》第2期,北京;
《仪礼》“竹方”辨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第1期,长春市;
词语溯源二例─“步步生莲华”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识》第6期,中华书局,北京市;
1989年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成都市;
“莲花”的文化内涵,《文史杂志》第3期,成都;
释“悲”“哀”,《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敢”有“凡”义及其原因,《古汉语研究》第2期,长沙。
研究项目
实用中古汉语词典(中文本与英文本),与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汉语史研究计算机语料库(1亿字),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中文索引,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获奖记录
199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基金:汉语词源词典;
1995:专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论文《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获首届全国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
1993: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基金,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研究;
1992:中印文化交流项目印度政府奖学金,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德里大学进修梵语、巴利语和佛教语文学;
1991: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佛典律藏词汇研究;
1991:四川省“八五”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