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是中国福建省境内一条连接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国铁3级线,线路平剖面为2级线。该铁路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铁路干线,也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成渝铁路后第二条开工建设的干线铁路。截至2017年12月,鹰厦铁路北起鹰潭站、南至厦门站,全长705千米,共有车站99个(含漳州支线铁路)。
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21日正式开工,1958年1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1986年8月26日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1993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2019年9月15日,鹰厦铁路转体桥开转,成功转身与引桥对接。2020年5月18日,鹰厦铁路华安城区段外移工程宣布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8.7亿元,总工期三年,桥隧比重达94%,新建铁路12.5公里,新建、改建车站3座。2023年8月2日,鹰厦铁路华新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是鹰厦铁路华安城区改造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也是鹰厦铁路全线最长隧道,全长6921米。
鹰厦铁路全线通车后,使福建省省和厦门良港可以同全国铁路网相连接,对于开发福建省资源,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巩固中国东南海防都具有重要意义。鹰厦铁路也便利了资源的运输和流通,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铁路已成为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运通道,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往福建省外的铁路,虽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修建计划。
1951年国庆期间,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市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
1952年,因战略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提前修建并定名昌(南昌市)厦(门)线,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根据原有勘测资料,进行重新勘测选线。
1953年1月至4月,中南设计分局对南昌、香樟木、赣州市、瑞金市、厦门市线,南昌、南城、石城县、瑞金、厦门线,及鹰潭、资溪、永安市、漳州市、厦门线(即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案,最后,选出鹰潭、资溪、永安、漳州、厦门线即东线推荐方案,线路全长为723千米,另南平市支线28千米及嵩屿支线19千米,限制坡度12‰、部分区段为20‰;同年7月,昌厦线草测设计意见书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核定;同年9月铁道部决定,由西南设计分局(现第二设计院)加派一个总队进行来舟至厦门市的勘测工作;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决定鹰厦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改由西南设计分局担任。
1955年2月,西南设计分局由成都市迁至南昌领导全线设计工作;同年2月21日,鹰潭市至资溪间60公里正式开工;同年9月,南段定测时决定不经过漳州,改由浦南经郭坑至厦门;郭坑至漳州另建漳州支线,嵩屿支线不修建;同年9月1日,鹰潭铁路自鹰潭开始全线铺轨工程;同年12月,铺轨至76千米加751米暂告一段落。
1956年2月24日,鹰潭铁路继续向南铺轨,10月18日,鹰潭铁路铺轨到达漳平市;1956年12月9日,鹰潭铁铺轨到厦门;同年,鹰厦铁路通车至永安。
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至厦门;同年8月,鹰厦铁路验收交接筹备组在南平市成立,并组织初验工作;同年9月,初验工作由鹰潭开始;同年10月,鹰厦铁路验收交接筹备组提出初验总结报告;同年11月26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福建永安正式成立;同年12月4日,由厦门向北进行沿线检查;同年12月19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检查完毕,同年12月26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南平提出复验总结报告;12月28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南平举行交接签字仪式。
1958年1月3日,鹰厦铁路正式运营。
1986年8月26日,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
1993年12月28日,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完工全线开通。
1995年,鹰厦铁路车站总数达到84个,先后增建车站38个。
1999年,鹰厦铁路新增城头站、楼前站、鹅山站、沙建站。
2014年,鹰厦铁路沙县城区改线至三明北站工程初步设计获批并开工建设。
2017年12月13日,鹰厦铁路沙县城区段转拨新线运行,三明北站成为鹰厦铁路和昌福铁路的途径站,新建大洲站,为鹰厦铁路和三明北站昌福铁路重要的承接点,同时沙县站、城头站、楼前站撤站。
2019年1月5日,新的列车运行图开始实行,三元区站、永安站、漳平站、漳州东站不再办理旅客运输业务;9月15日,厦门市健康步道跨鹰厦铁路转体桥开转,2台200吨的千斤顶牵引着1158吨的桥体缓缓转动。经过60余分钟的转动,桥体逆时针转动90度,成功转身与引桥对接。
2020年5月18日,鹰厦铁路漳州华安段外移工程开工,新建车站1座,改建车站2座,消除沿线3处平交道口。
2023年8月2日,鹰厦铁路华新隧道顺利贯通。
线路站点
技术标准
沿线车站
截至2017年12月,鹰厦铁路车站共有99座(含漳州支线铁路)。
线路走向
集杏、高集两座海堤的铁路已拆除)到达厦门市,全长705千米(含漳州支线11千米)。它在鹰潭市与浙赣铁路交汇,在南平市市的外洋站与外南铁路相交。
设备设施
鹰厦铁路国铁Ⅲ级线,线路平剖面,按Ⅱ级线标准设计;限制坡度:上下行均为12‰,在武夷山区及戴云山区、资溪园岱间15千米为20‰,西洋城口县间30公里为22‰;曲线最小半径规定为300米,资溪至大禾山、桂口至城口、欧寨至卓宅、罗溪至溪南坂四段采用250米;到发线有效长度规定为560米,给水站为580米,近期按450米辅轨。机车车辆设备初期按12对列车设计,动力照明利用现有的设备,给水设备按18对列车设计并施工,支线上按12对列车设计。
运营情况
运营历程
鹰厦铁路全线逐段开站,办理临时运营,初期仅开行鹰潭至南平市和南平至永安市(后延伸至厦门)2对旅客列车。
1993年12月28日,鹰厦铁路全线开通电气化,电力机车的投入使用。
1995年,鹰厦铁路平均牵引总重为2220吨,将近运营初期的2倍。
2005年4月,鹰厦铁路货车牵引总重达到3200吨。
2015年8月,鹰厦铁路每周至少始发开行1趟前往欧洲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
2019年1月5日,鹰厦铁路南段三元区站、永安站、漳平站、漳州东站不再办理旅客运输业务。
客运流量
1957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旅客28万人次。
1958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旅客198万人次。
1995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旅客1706.1万人次。
2016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旅客1390万人次。
货运流量
1957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货物175万吨。
1958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货物232万吨。
1995年,鹰厦铁路年累计发送货物2469.2万吨。
建设规划
2019年1月,福建省发改委价格新闻网显示鹰厦铁路华安城区段外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中国铁路总公司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获批。
简介
鹰厦铁路,又称鹰厦线,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市,在赣闽两省边境地区穿越武夷山地后,沿闽江支流富屯溪谷地延伸,到达南平市附近的外洋车站,线路折向西南,顺着闽江另一条支流沙溪谷地修筑。然后在永安附近改向东南,穿越戴云山脉,进入闽南的九龙江流域,沿江而下,经过集美和厦门市两道海堤(2010年1月30日起改走杏林铁路大桥,集杏、高集两座海堤的铁路已拆除。)到达厦门,全长705公里(含漳州支线11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在南平市的外洋站与外福铁路相交。
鹰厦铁路于1953年1月,由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进行设计,195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当地民工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省的唯一铁路线。其南段沿江修建,地势险要,北段崇山峻岭坡陡弯急(最小半径250米,最大坡度超过千分之22),途经地区多山且雨频,因此时有泥石流爆发造成铁路中断事故。
全线共有桥梁173座、涵渠1775座、隧道88座,总长63534米,其中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3米。
以至鹰潭市口成为全国铁路有名的限制口。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铁路建设“中取华东”和“再取华东”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鹰厦线1986年8月26日正式动工进行电气化建设。
背景
在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为闽籍爱国侨领的陈嘉庚,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后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但获得了毛泽东的一个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时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市至南平市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为了福建的发展,也为了战备的需要,中央决定投资5亿元修建福建铁路。陈嘉庚闻讯,感奋不已,亲赴家乡考察线路。
不久,铁道部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批示,开始对福建建设铁路勘测设计,之后提出3个选线方案提交福建省讨论。省委认为,修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比较3个方案后,认为“东线方案”(从鹰潭经邵武市、南平、永安市、漳州市至厦门市)为最佳,其理由除了军事意义和政治影响外,还有东线里程较西线、中线短,工程费用较省,而且东线吸引人口最多,货运量较大,并与浙赣线接轨便利,在货源流向上更合理,便于闽西北森林资源开发,又可以沟通闽东、闽中、闽南地区经济。后来,省委征求陈嘉庚的意见,陈嘉庚认同了“东线方案”。最后,中央批准“东线方案”,起点为鹰潭,终点为厦门,约700公里,预算投资55323万元。鹰厦铁路的建设就此确定,有其特殊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修建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省鹰潭市,经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县、沙县区、永安市、漳平市至厦门市,全长697.7公里;另有外洋至南平市支线24.2公里,漳州至郭坑支线11.3公里,总计733.2公里,是华东地区出海的一条铁路干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担负施工,1955年2月重点工程开工,1956年12月09日铺轨到达厦门。这条铁路对巩固东南海防,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军事与经济意义。
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潭至上清、磹口至郭坑(现漳州东)、冰厂至厦门约90公里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市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得复杂。
1954年第4季度,铁三、五、七师进入鹰潭至光泽120公里间进行施工准备;1955年2月21日,鹰潭至资溪60公里地段正式开工。4月下旬至5月底,铁一、二、十、十一师陆续从黎湛线调至鹰厦线;铁六师和独立桥梁团完成黎湛线收尾工程后,分别于9月和10月转入鹰厦线。参加鹰厦铁路修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计8个师1个独立团。
1955年4月,王震司令员、刘克技术副司令员率工作组同苏联专家一起,赴鹰厦线调查,按1957年底通车要求,共同确定设计、基础、施工三方集中南平市办公,由铁道兵党委统一领导。铁道兵领导机关于5月份由广西贵县移驻福建省省南平。全线分为11个工程段,闽赣两省动员12万民工参加筑路。
1955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彭德怀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参加修路的全体官兵、职工、技术人员和民工响应号召,决心为实现提前一年通车而奋力拼搏。同时,采取改善设计,削减工程数量;集中使用机械,保证重点工程;采用大爆破,加快施工进度;铺架作业中采取预架梁、预上碴、预铺枕等措施。
施工部队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展开劳动竞赛,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在施工装备水平低,大部分施工作业要靠人力完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向重点难点工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修建前,厦门市是悬于海上的孤岛,交通极度不便。据当时主政福建的叶飞回忆,陈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议,要在厦门与集美区间建座海堤,以把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
从1953年开始,福建省动员“万人大军”,抛石入海,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福州—昆明公路福建段(福州市、经过莆田市、泉州市至厦门段等)得以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经过广大军民1年零10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实现了提前一年通车的目标。
技术难题
鹰厦铁路南段沿江修建,地势险要,北段崇山峻岭坡陡弯急(最小半径250米,最大坡度超过千分之22),途径地区多山且雨频,因此时有泥石流爆发造成铁路中断事故;
重点工程
厦门海堤(含集美—高崎村和杏林—集美两条)2条海堤全长5035米,是鹰厦铁路最前方的一项艰巨工程,由铁道兵鹰厦线工程局组织施工,1957年1月竣工。施工部队和民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战胜海上狂风巨浪和中国国民党军用飞机的骚扰破坏,筑成两条计5千米长的路堤,跨集、高海峡把钢轨铺到厦门,1955年10月1日,朱德委员长为海堤亲笔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
大禾山隧道全长1460.2米,穿越地层为花岗石,石质变化较多,节理稀密不一,岩石坚实系数F值在20以下,开挖时常遇到裂隙水,开挖进度每端日进1~2米,这个进度一直维持了两个月,在施工组织上做了调整,并建立专业导坑组,采取四班制作业,上部开挖改为底部引进,互相联系保证协同,加强出碴组织,新记录不断出现,开挖每端日进平均由1.66米提高到4.9米,创造了两端合计日进34.05米的记录,为提前118天打通隧道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大禾山隧道的开挖、通风、照明、运输等全部使用机械,共配有各种机械65台2960马力,全部机械运转72378小时,柴油消耗427吨,打炮眼总延长138888米,开凿石方60610立方米。隧道两端洞口都在沟谷中,北口路堑长107米,计有土石方12000多立方米,南口路堑长233米,计有土石方31000多立方米。
篁渡大桥位于鹰厦铁路漳州支线铁路,系钢筋混凝土梁、上承梁孔跨式样,全长393.38米,共13个桥孔,14个墩台,最高墩台17.66米。由1孔16米钢筋混凝土梁、9孔32米钢钣梁、3孔24米钢钣梁组成。桥上线路为直线;河床地质结构,上部为中砂层和沙夹卵石层,下部为花岗石层、因受海水侵蚀成为风化花岗岩细压碎带、粒状带、球状块石带与块石带,并且层次摺叠,互相交错。该桥由铁二院于1956年9月提出施工图设计,洪水频率为100年,最高水位12.3米。同年12月2日开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41部队负责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现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决定把3号墩钢钣桩围堰明挖施工及4号墩沉井施工改为气压沉箱施工。铁二院于1958年1月31日提出变更设计图。此时,铁道兵8541部队已于1957年初外调,工程移交铁道兵8503部队继续施工。1958年5月18日全部完工。随即进行架梁铺轨,至同年6月19日架梁完毕。篁渡大桥是跨越九龙江下游的一座大桥,上游河水急剧转弯,大桥郭坑端河岸陡峭,漳州市端及其下游为浅滩,冲刷系数1.4,压缩孔径较大,主流通过第3、4两孔。洪水泛滥时,漳州端广阔地带被淹没,郭坑端1号、11号、12号墩采用明挖扩大混凝土基础,2号、3号墩为气压沉箱基础,4~10号墩为沉井钢筋混凝土基础。11号、12号及漳台用钣压桩围堰开挖扩大。为减少2号、3号墩的冲刷,1964年拆除1、2两孔的丁坝,增设郭坑端下游顺坝97米。1959~1960年郭坑端下游护坡、漳州端上游护坡、11号墩护基受冲刷塌方,1961年大修加固,漳州端桥下地面再用片石补砌防护。1960年洪水位达13.59米、1961年洪水位达13.99米,均超过百年洪水设计水位。1960年,发现4号墩前后轨道及桥面上游轨道偏移,经1960~1961年先后拨道3次达55毫米。4号墩在1961年洪水后一个月左右控测,受冲刷标高为-3.9米,较设计综合冲刷线标高-1.5米相差颇大,影响基底稳定。河床又多淤积,仅2号墩即抛了五份混凝土防护。1965年洪水位达10米时,4号墩冲刷标高为-1.9米,洪水后因线路在平面上多变而向上游拨道20毫米。1967年6月对4号5号墩抛填六角块体,改建漳州市端护台。1976年抽水机房架设输电线路,1980至1982年桥面大修,1982年全桥防震加固,1985年漳州端桥头路基加固。
来舟大桥以直线跨越在富屯溪上,系上钣梁钢筋混凝土孔跨式样,全长344.6米,桥孔总长300.6米,桥孔13个,墩台14个,最高墩台26米,通航跨度32米,历史上最高洪水位1976年96.16米。大桥由1孔16米钢筋混凝土梁、10孔24米钢钣梁、2孔32米钢钣梁组成;该工程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设计总局中南分局担任勘测设计任务,按永久式设计,钢梁及钢筋混凝土梁的活载等级采用中-22级,按100年一遇的流量设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10部队于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施工建成;来舟大桥建成后,富屯溪主流通过2、3桥孔,竣工验收时发现2号3号墩高低墩上有裂纹,经长期观察未发现变化。鹰台上游靠路堑,厦台12号墩基础埋入锥体护坡。1961年厦台护坡严重陷裂纹,当年整治。1961年、1962年洪水期间均有竹木排挂墩。1968年6月19日,木排140立方米挂9号墩,后采用氧气切割解除。1971年、1972年对2号、3号墩基进行钢筋混凝土加固,发现2号墩基为极度风化花岗石,1974年大修第2、5、11、12、13等5孔钢梁两端2.25米范围处,加厚10毫米盖板共20块,更换上盖板铆钉等等;1974年用浆砌片石加固鹰端护岸;1976年加固第4~7号墩;1978年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第8至11号墩基,并更换全桥钢筋混凝土人行道板;1988年起由向塘桥隧大修段进行钢梁大修、更换上盖板等工程。
厦门市健康步道跨鹰厦铁路转体桥由中铁六局北京公司承建的该工程,是厦门健康步道中的一段,跨越鹰厦双线电气化铁路,是整个厦门健康步道重要的生态节点;中国东南沿海这一重要铁路干线,行车密度大,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桥梁距电气化接触网仅有5.5米,距轨面14米,安全风险极高。为减小对既有铁路线路的影响,不中断交通运营,经多方比选,工程采用“先建后转、墩底转体”方式转体施工。
改造
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福建省省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日趋突出,以至鹰潭口成为国铁集团有名的限制口。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作出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的重大决策,下达铁道部执行,铁道部将其纳入第三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为中国铁路建设“中取华东”和“再取华东”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鹰厦线1986年8月26日正式动工,进行电气化建设。根据国家“分期建设,分段开通,分期取得效益”的要求,整个工程分4期4段(依次为永漳段105公里、来永段124公里、鹰来段284公里和漳厦段192公里)进行。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前后历时7年4个月。担负这项工程的建设单位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及受其委托具体负责建设任务的福州铁路分局、鹰厦外福线工程指挥部;设计单位为铁四院、上海铁路局福州勘测设计院、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北京设计研究院等;施工单位为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福州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和福州铁路分局有关单位以及闽赣两省电力建设部门等。鹰厦铁路电气化工程总概算1984年铁道部核定为53650万元,其中电气化工程为34000万元,其余为技术改造投资。1990年总概算调整为56331万元。
意义
过去,由于大宗物资运送不出去,福建省的木材、农产品等优势,只能自己消化,无法让内陆人民分享;福建又陆续修建了赣龙等铁路,出省通道达到了4个,鹰厦铁路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减弱。一位管理铁路建设发展的资深人士说,随着其他出省铁路通道的建成通车,鹰厦铁路就基本上完成了其当初定位的历史使命——重点为军事服务,兼顾经济发展。当福建省铁路建设发展史掀开新的一页时,鹰厦铁路将不再独自辉煌。
鹰厦铁路通车结束了福建省没有铁路的历史。鹰厦铁路从浙赣铁路上的江西省鹰潭站起,经赣东原野,穿过闽赣边境的武夷山市分水岭和福建中部的戴云山分水岭,跨过富屯溪、沙溪镇、九龙江和厦门市海峡到厦门岛。
路志
鹰厦铁路自鹰潭站接轨经光泽、来舟、永安市、漳平市至厦门,线路全长705公里(含漳州市支线)。该线原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修建的项目,1952年为配合军事需要,而决定提前修建,并采用边设计、边鉴定、边施工方法,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作。工程于1955年2月动工,1956年12月铺轨到厦门,实际投资38367.584万元(包括南平市、漳州支线)。
主要工程量:全线路基土石方677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824万立方米,最高每公里达67万立方米,最高填方达37.02米,最深挖方达41.05米。隧道47座(其中明洞1座),12671延长米,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米。桥梁159座9207延长米,其中大桥25座3836延长米,中桥59座3499延长米,小桥75座1872延长米。涵管1658座33512延长米。车站44个,其中编组站1个,区段站5个,中间站13个,会让站24个,乘降所1个。正线铺轨733.2公里,站线96.2公里。
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86年8月26日开工,1993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投资69604.11万元。铁路全长712.571公里,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往福建省外的铁路,虽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修建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将闽赣铁路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修建的干线。1952年因战略需要,中央决定提前修建并定名昌(南昌市)厦(门)线,交由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现第四设计院)根据原有勘测资料,进行重新勘测选线。
中南设计分局于1953年1~4月对南昌、香樟木、赣州市、瑞金市、厦门市线,南昌、南城、石城县、瑞金、厦门线,及鹰潭市、资溪、永安市、漳州市、厦门线(即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案,根据以往勘测资料作了全面研究,并结合初步经济调查加以选择。最后,选出鹰潭、资溪、永安、漳州、厦门线即东线推荐方案,线路全长为723公里,限制坡度12‰、部分区段为20‰。选择东线为推荐方案,除了军事意义和政治影响外,理由为里程较短,工程较小,比中线短62公里,比西线短144公里,吸引人口最多,货运量较大,单向货运量173万吨,5年后287万吨,比中线大1倍,也比西线大。同时,采用东线有利于开发南平市森林资源,便于展筑通往福州铁路,联络东南海港,沟通闽南地区闽北经济,并考虑到货源流向及浙赣线接轨便利。
1953年4月,中南设计分局作出总结报铁道部,同时组织草测队经济调查组,就南昌市、瑞金、厦门市线;及鹰潭市、永安、厦门线分段重点勘测及调查。工作期间,又奉铁道部指示放弃中线;现地找出东线全线12‰限制坡度及20‰双机坡度两个方案。分析比较后,建议线路主要方向采取东线,武夷山越岭地段三个垭口中选用大禾山垭口,线路全长729公里,另南平市支线28公里及嵩屿支线19公里。
1953年7月,昌厦线草测设计意见书呈铁道部。经铁道部核定,以东线方向为正线的主要方向,确定该线的修建目的是以“国防为主,结合经济发展”。修建计划初步决定分两大段进行,第一大段由鹰潭至南平,第二大段由来舟至厦门,并正式改名为鹰厦铁路。
为了加强勘测设计力量,1954年9月铁道部决定,由西南设计分局(现第二设计院)加派一个总队进行来舟至厦门的勘测工作,并确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担任施工。1954年12月,铁道部决定鹰厦线勘测设计工作改由西南设计分局担任。1955年2月,西南设计分局由成都市迁至南昌领导全线设计工作。
1955年9月,南段定测时决定不经过漳州市,改由浦南经郭坑至厦门。郭坑至漳州另建漳州支线。嵩屿支线不修建。
重要的局部线路方案选定:
①资溪至园岱采用20‰双机坡度方案
北段翻越大禾山地段,为了适应北坡较陡南坡较缓的地形上行重车下行轻车的货流,采用单方向的20‰双机坡度(大禾山以南仍用12‰)。
②西洋至城口采用22‰双向双机坡度方案
南段翻越戴云山分水岭地段,曾经多次研究比较,最后决定采用250米半径曲线之22‰双机坡度方案。可减少大量土石方及隧道工程,缩短工期、缩短线路,节约工程费307.2万元,经报铁道部批准采用。
③南山集美区间采用海堤线方案
在编制设计总则时,南山集美间线路方案曾提出海堤线及绕海线两个方案。绕海线经灌口,绕道同安霞店再到集美,海堤线直由杏林到集美。两个方案均经过风化花岗岩的沿海丘陵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均为良好。绕海线较海堤线长8.66公里,但修筑海堤费用高,比绕海线建筑费多169万元;可是海堤线最大优点是线路顺直,少一个分界点,运营费少,比绕海线5年即可节省99万元。同时,地方政府和陈嘉庚先生对于修筑海堤的要求甚为迫切,估计海堤修筑成后可围垦3万亩地,并可蓄水养鱼,建设潮力发电站,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很大,故最后决定采用海堤线。
造价与标准
1955年5月,曾提出鹰厦铁路初步概算为84887.7万元,其中特种工程5560万元,按正线747公里计算,每公里为113.6万元,不包括特种工程,每公里为106.2万元。同年5月10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偕同铁道部谢尔巴可夫专家组长在南昌召集设计、基建、施工部门开会研究,认为鹰厦铁路造价过高,必须压缩。核减材料费、运杂费、特别费等三类工程费共5项7329.5万元。同时,修改设计标准、减少工程数量7项2052.0万元。核减后概算为75506.2万元。嗣后,又提出在地形困难地段采用250米半径,暂不考虑九龙江发电问题,适当地降低设计标准及特种工程只作设计暂不施工等建议,报请军委和铁道部批准,再核减13552.2万元,概算降为61954.0万元,平均每公里为82.94万元。经送呈铁道部鉴定后,考虑到该项概算数字仍属过高,乃结合当时铁道部颁布的厉行节约、降低造价的指示精神,在保证质量、合乎需要的原则下,不断研究采用合理的设计标准,改善设计及降低工程标准、材料费、运杂费、间接费、三类工程费等,一再降低概算,最后概算修改为42542.3万元,以全长749.2公里计算,每公里为56.78万元。1957年2月,全线定测之后所提出的预算减为35471.5万元,每公里为47.5万元。
由于工期缩短,各项施工措施有所变更,又将增加费用加入预算,经铁道部审核同意,调整后预算为39883.9万元,每公里为52.8万元(包括南平市、漳州支线),鹰厦铁路实际完成投资38367.584万元(不包括1958年增加投资100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为52.32万元;如扣除勘测设计费1311.28万元,则每公里为50.54万元;如再扣除料价差额,降低造价及返还款等费用4403.92万元,则每公里仅为44.53万元。
鹰厦铁路主要技术条件,在最初编制设计总则时,鉴于本线是重要国防线,故除上部建筑外均按Ⅰ级线标准设计。其后送铁道部鉴定时,认为近期运量不大,远期北段亦只20余对列车,南段则在12对以下,故决定改按Ⅱ级标准设计。
各项主要技术条件简述如下:
①一般设计标准
线路平剖面:根据经济调查资料,本线应为Ⅲ级线,考虑到将来发展,线路平剖面,按Ⅱ级线标准设计。
限制坡度:上下行均为12‰,在武夷山区及戴云山区因地势陡峻、工程艰巨,采用双机坡度,资溪园岱间15公里为20‰,西洋城口间30公里为22‰。
曲线最小半径:规定为300米,鉴定时批准资溪至大禾山、桂口至城口、欧寨至卓宅、罗溪至溪南坂四段采用250米。
到发线有效长度:规定为560米,给水站为580米,近期按450米辅轨。
②路基及上部建筑
路基宽度:岩质土壤定为4.6米,非岩质土壤为5.0米,曲线地段按Ⅲ线加宽。
路肩标高:来舟以北按300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高出0.50米设计,来舟以南按100年洪水位设计。
上部建筑:正线钢轨采用P-43型,站线采用P-38型。在正线直线地段及半径大于600米的曲线地段以及站线上,每公里铺设枕木1440根;在坡度大于12‰地段、隧道内及半径等于或小于600米的曲线上,每公里铺设枕木1600根。道碴用卵石或碎石,在非岩质土壤路基上,枕木下道碴厚度为0.25米(包括0.10米砂垫层);在岩质土壤路基上,不铺砂垫层,枕木下道碴厚度为0.20米。
③桥隧建筑物
活载等级:来舟以北桥梁墩台及涵管采用中-26级,钢梁及钢筋混凝土梁采用中-22级;来舟以南及支线上,下部工钢梁均采用中-22级,但涵洞及个别墩台高度大于10米者,采用中-26级;隧道:建筑限界按隧限——二甲设计。
设计流量:桥梁来舟以北用100年周期,来舟以南用50年周期;涵管全线均用50年周期,沟渠流量较小时,可用0.5及0.75米水管(0.50米管不超过15米,0.75米管不超过20米),流量小而悬浮土壤不多时用透水路堤。
④房屋及其他设备
房屋面积:永久生产房屋应保证每昼夜12对列车的定员使用;居住房屋初期按每公里10人计算,中小站按定员80%供给住房,区段站按定员30%供给单身宿舍,30%供给家属宿舍,其余40%以租房解决。
机车车辆设备:初期按12对列车设计,预留将来发展。
动力照明:尽量利用现有的设备,如果没有时,考虑建筑专用的发电站。
给水设备:按18对列车设计并施工,支线上按12对列车设计并施工。
通信设备:通信线路采用架空式,行调、各站及养路电话,用选号电话,地区交换电话根据供电情况及需要,分别采用共电式或磁石式交换机。
全线工程质量经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验收,总评如下:鹰厦线全长697.7公里,连外南支线(南平市支线)及漳州支线共长733.2公里,地势复杂,工程艰巨,设计施工基建各单位以18个月完成了全线勘测设计,22个月完成全线铺轨通车(漳州支线除外),以34个月做到能够交付运营的程度而且行车速度接近设计要求,总的说来成绩是巨大的。
施工质量:路基稳固,边坡整齐并栽有大量草皮。轨道圆顺结实,行车平稳,站场配线适当,站容整齐,桥隧砌筑坚固。机电设备配套主体工程安装迅速,精度亦高。全线施工质量良好,其中部分已达到优良,可以交付正式运营。惟对个别隧道衬砌裂纹,侵入净空及枕木涂膏防腐等缺点,尚需加以处理。
施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下称铁道兵)自1954年底接受施工任务开始至1956年底为止,施工组织方案前后共作5次修改。1955年4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代表国防部和铁道部,会同以谢尔巴可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工作组在南昌市召集三局(西南设计分局、第七基建分局、鹰厦线工程局)会议时,根据地形复杂情况及经济调查资料,进行全面研究之后,才对鹰厦全线施工组织设计作出初步决定。当时工期为1955年底通车至大禾山隧道北口,1956年通车至永安,1957年通车至厦门市。1955年9月、10月间,经过永安以南分水隔地区工程量摸底后,提出了南、北两头铺轨,接轨点设在漳平,提前一年于1956年底全线通车的施工组织方案。当时对该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后,确定按照这一方案作为实施的目标。
根据这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提前一年通车采取了有效的快速施工方法,重点土石方工程采用大、中爆破,增多机械施工,桥涵工程集中力量于枯水期间将基础抢出水面,免除洪水威胁,隧道工程,普遍采用机械开挖,铺轨、架梁工程,采用预铺碴、预铺枕、预架梁的办法。
全线先后成立了11个工程段,各段管区长短不一,最长的达110公里,最短的仅19公里,主要是根据工程难易与工期缓急来决定的。共计部署8个师和一个桥梁团,由北向南依次为:三师在鹰潭市至高阜60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鹰潭(第一工程段);七师在高阜至铁关村1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资溪(第二工程段);五师在铁关村至光泽4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光泽(第三工程段);二师在光泽至拿口59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邵武市(第四工程段);十师在拿口至来舟88公里地段,师机关驻顺昌(第五工程段);一师在来舟至沙县区44公里地段,师机关驻西芹(第六工程段);十一师在沙县至桂口93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沙县(第七工程段);六师在桂口至麦园47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漳平市(第九工程段);五师(第二次)在梅水坑至溪南坂52公里地段,师机关驻华安县(第十工程段);七师(第二次)在溪南坂至厦门市110公里地段,师机关驻漳州市(第十一工程段);独立桥梁团配属七师施工。闽、赣两省组织11万余民工,组成8个大队配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个师组织施工;此外,还有4万名其他人员参加施工。施工高峰期军民总人数达20余万人。
1955年2月21日,鹰潭至资溪间60公里正式开工。铁道兵在鹰潭市成立指挥所领导该段施工。与此同时,西南设计分局由成都市迁至南昌领导全线勘测设计工作;铁道部第七基建分局亦在南昌成立,负责鹰厦铁路的发包及监察工作。同年5月,铁道兵机关也从广西贵县移驻福建南平市,以加强对鹰厦线施工部队的领导和指挥。
为了迅速展开全面施工,以期如期竣工,经铁道部批准,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修建方针。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握全线的设计、发包和施工,决定三局迁移至南平办公。
资溪、大禾山间于1955年5月重点开工,同年4~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十、一、十一、六师先后进驻鹰厦线各自管区。大禾山以南至来舟间于6月重点开工,来舟至永安间包括南平支线于第三季度相继开工,永安以南至厦门市间于第四季度相继开工。由于北段自鹰潭至光泽间120公里的工程在第四季度已接近竣工,故担任该段的三、五、七师部队开始转移至南段担任自麦园至厦门227公里的3个工程段的工程;与此同时,独立桥梁团也调来鹰厦线配属七师执行任务,至此,1956年1月全线全面展开施工。
福建省还组织成立“青年志愿筑路队”,首批719名队员于1955年12月5日到达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所在地报到。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提出的口号是:“不是我们支援铁道兵,而是铁道兵支援我们”。省、地、县三级政府共派出4207名干部带领民工参加筑路工程,另外还组织一支庞大的生活供应队伍和运输队伍。同时,还动员大批农民上山伐木,送粮送菜,支援铁路建设。筑路民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专业技术,发明先进工具,提高了工效。1955年5月23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自到大禾山工地视察,和指战员们一起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并亲自进洞打风枪,给施工部队以极大鼓舞。
鹰厦铁路根据沿线地形复杂和工期紧迫的特点,施工部队采用苏联专家契契金的建议,在重点工段采用大爆破施工。全线共116处大爆破工点,共爆破土石方310万立方米,节省劳动力188万工天。
厦门海堤(含集美区—高崎和杏林—集美两条)是鹰厦铁路最前方的一项艰巨工程。集高海堤早在鹰厦线动工之前于1954年1月由地方政府组织施工,1955年9月竣工,铁路上部建筑由铁道兵施工。杏集海堤于1955年10月由铁道兵鹰厦线工程局组织施工,筑成两条计5公里长的路堤,跨集、高海峡把钢轨铺到厦门。1955年10月1日,朱德委员长为海堤亲笔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
鹰厦铁路全线铺轨工程于1955年9月1日自鹰潭市开始,1955年12月铺轨至76公里加751米暂告一段落。1956年2月24日继续向南铺轨,由于采取预铺道碴、预铺枕木及预架梁的方法,铺轨速度不断提高,于10月18日到达漳平市以后,每日平均以5公里的速度向厦门推进,在11月29日曾创造8.843公里的最高纪录,使全部铺轨架梁时间,较通常施工方法缩短5个月左右。最终于1956年12月9日提前一年零22天铺轨到厦门市。
验收
1957年8月,鹰厦铁路验收交接筹备组在南平成立,并组织初验工作。9月,初验工作由鹰潭开始,10月提出初验总结报告。
1957年11月,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武竟天和部各业务局负责人共同组织工作组,并请苏联专家伊万诺夫一道,来鹰厦铁路沿线察看10余处主要工程,听取现场各单位的汇报,并看了初步验收报告,然后按业务分组进行讨论和综合研究,最后于12月提出铁道部工作组检查报告。
1957年11月26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福建永安正式成立。12月4日开始,由厦门向北进行沿线检查,12月19日检查完毕,12月26日在南平提出复验总结报告。12月28日,鹰厦铁路验收交接委员会在南平举行交接签字仪式,并决定于1958年元旦交付正式营业。
参考资料
这段铁路不再“穿城”而过|鹰厦铁路华安城区段外移工程开工.漳州新闻网.2024-01-30
鹰厦铁路全线最长隧道顺利贯通.中国新闻网.2024-01-30
历时三年六个月 鹰厦铁路全线最长隧道顺利贯通.环球网.2023-08-02
背景.bbs.jxnews.com.cn.2020-01-07
修造.www.chinanews.com.2020-01-07
鹰厦铁路.福建省情资料库.201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