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坊镇

张坊镇

张坊镇,北京市房山区下辖镇,位于东经115°36'43"~115°46'39″,北纬39°32′40"~39°42′09"。地处房山区西南,东与大石窝镇为邻,南隔拒马河河北省涞水县石亭镇相望,西与十渡镇接壤,北与霞云岭乡毗邻,东北与韩村河镇相连。镇域面积119.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张坊镇常住人口为18299人。

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张坊地区为房山县张坊里。民国五年(1916年),属房山县八区。1949年,属房山县二区。1950年,属房山县张坊乡。1954年,属张坊、千河口、东关上3乡。1958年,属周口店区长沟人民公社张坊管理区。1961年,属房山区,设张坊乡;同年,乡改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86年,属房山区。1989年,乡改镇。截至2018年末,张坊镇有户籍人口有22759人。  截至2019年,张坊镇下辖15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张坊镇张坊村北。

基本概述

张坊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房山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张坊镇辖15个村委会。共有7138户。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作为中国磨盘柿龙头乡镇和北京市范围内的磨盘柿专业镇,是市郊区磨盘柿产区之一,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是体现中国磨盘柿之乡产业化发展建设成果的缩影。

优越的山前暖区条件,为这里林果业发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张坊镇的磨盘柿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据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中记载:“柿,为本镜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史称磨盘柿”。自朱元璋登基时,张坊就已经大规模栽培磨盘柿朱棣定都北京后,作为贡品年年进奉。

自1998年起先后被中国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磨盘柿生产基地。此后,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命名为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柿子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

行政区划

张坊镇下辖以下地区:

大峪沟村、北白岱村、蔡家口村、东关上村、三合庄村、瓦沟村、千河口村、穆家口村、广录庄村、南白岱村、西白岱村、史各庄村、张坊村、片上村和下寺村

截至2019年10月,张坊镇下辖15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张坊镇张坊村北。

历史沿革

张坊为古镇,解放初为房山县二区政府驻地,1950年撤区改乡;1958年成立长沟人民公社,张坊为管理区;1961年改称张坊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原¬属房山区,1987年改属房山区。1990年撤乡改为镇的建制。

镇域南部为平原,北部为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1210.8米,最低处海拔84.2米。拒马河自西北而东南流贯镇境南缘。北部主要山峰有大洼尖、白虎窖、庄户山、马鞍山市等,为石灰岩山地,属太行山余脉。境内年降水量640~680毫米,无霜期较全区平均值长2~3天。土壤主要有淋溶褐土、山地棕壤、褐土、碳酸根褐土。

经¬济以农林、建筑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1976年修挖灌溉渠道胜天渠,长40余公里,可灌溉土地万余亩。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山区则以玉米、杂粮为多。林业以发展果树为主,有柿子、花椒、桃、苹果等。1985年辟建120亩中华猕猴桃生产基地。以大峪沟镇为中心产地的“磨盘柿”被农业部定为名优特产品,因其色彩鲜艳、外形美观、皮薄汤清、含糖量高而闻名遐迩,故有“柿子之乡”的美誉。截止到2008年全镇共种植柿树1.9万亩,40万株。年产量达到620万公斤,2003年被评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合格。

全镇共有小学4所,中学1所。有卫生院1所,每村都有乡村医生。其中6个村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主要有:张坊商周遗址;拒马河畔“铁锁崖”;有张坊古战道,仙栖洞、穆柯寨清江九龙潭、滑雪场,区位优势明显是十渡国家公园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坊村辽建五级密檐石塔,塔身铭文是北京重要石刻之一;北白岱一尊石雕观音,是北京地区最大石刻佛像之一;大峪沟村一尊摩崖造像,也为北京地区所罕见;另有下寺七级密檐塔,郭士红、郭永生烈士墓碑等。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被日军侵占。八路军在此开展游击战争。1946年察哈尔省军区马辉指挥的独立四旅在张坊东马鞍山作战。

1917年、1939年曾发生水灾,伴有泥石流,部分庄稼被冲毁,有12位村民丧生。1988年泥石流毁房6间,无伤亡。1976年唐山地震时,少数房屋出现裂缝。风、雹灾亦较频繁。

京原¬铁路穿过镇境中部,于三合庄设客运站。有周口店镇至张坊、房山区易县、张坊至宝水等公路,经2006年一年时间对以上三条路进行加宽,缓解去十渡、野三坡旅游交通拥挤现象。经过新农村建设15个村分别修建水泥路和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来往张坊——天桥的917路公交车百余辆。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每天也有公交车通往山区各村。2008年全镇人均纯收入7880元,财政收入达到3400万元。

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张坊地区为房山县张坊里。

民国五年(1916年),张坊地区属房山区八区。

1949年,张坊地区属房山县二区。

1950年,张坊地区属房山县张坊乡。

1954年,张坊地区属张坊、千河口、东关上3乡。

1958年,张坊地区属周口店区长沟人民公社张坊管理区。

1961年,张坊地区属房山县,设张坊乡;同年,乡改公社。

1983年,张坊公社改乡。

1986年,张坊乡属房山区。

1989年,张坊乡改镇。

交通

该镇有一条贯通全镇的G5京昆高速公路,设有张坊出口。

该镇交通便利,是北京西南门户和郊区的重要商贸集散地,917路公共汽车拉近了城乡距离。这里通讯发达,程控电话和互联网的开通,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世界联系!该镇还是没有工业污染的一块净土,风光秀丽,峡谷峰林,富含氧离子的空气清新怡人,实属“天然氧吧,自然空调”。

交通运输京原铁路过境,在三合庄村设有客运站。房易路、周张路、张宝路过境。县乡级公路19条,总长度张坊镇镇区道路总长度73.2千米;镇区桥梁26座,总长度0.4千米。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张坊镇地处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南部的平原,北部的山区。北部主要山峰有大洼尖、白虎窖、庄户山、马鞍山市等。境内最高峰庄户山位于东关上村,海拔1210.8米,最低点南河滩位于南白岱村,海拔84.2米。 

气候

张坊镇平均气温在9~12℃之间。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降水量640-680毫米。 

水文

张坊镇境内河道属拒马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拒马河1条。河流总长度17.3千米,河网密度0.13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拒马河,从穆家口村至南白岱村流经境内千河口、片上、张坊、西白带等6个行政村,境内全长17.3千米。1976年修挖灌溉渠道胜天渠,长40余千米,引拒马河水灌溉土地万余亩。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张坊镇有户籍人口有2275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张坊镇常住人口为18299人。

经济

农业

张坊镇耕地面积12028亩,人均0.6亩;林地总面积10214.2公顷。

2011年,张坊镇农业总产值达到5705.9万元,比上年增加5%,农业增加值2300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

2011年,张坊镇粮食播种面积15640亩,生产粮食4338.5吨,人均202千克。蔬菜播种面积519亩,产量1076.1吨。

截至2011年末,张坊镇累计造林1万亩,林木覆盖率5.2%。

2011年,张坊镇水果种植面积0.9万亩,干鲜果品5227.7吨,其中鲜果5199.7吨,鲜果中苹果115吨、梨235.5吨、柿子4449吨、鲜杏180吨。

2011年,张坊镇农机总动力3584千瓦。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6元。 

畜牧业

张坊镇畜牧业以猪、羊饲养为主。

2011年,张坊镇生猪出栏8333头,年末存栏9992头;羊栏6939只,年末存栏14478只;肉牛岀栏49头,年末存栏48头。

2011年,张坊镇生产肉类3716.4吨;牛奶173.5吨;鲜蛋287吨;畜牧业总产值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1%。 

工业

2011年,张坊镇工业总产值达到6188.4万元,比上年增长3.5%,利润总额112.8万元。工血增加值800万元。 

商业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商业网点397个,职工1639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 

财政金融

2011年,张坊镇地方财政收入107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o完成税收32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235.2万元,企业所得税1100万元,增值税680.3万元,土地增值税155.7万元,城建税105.6万元。2011年末,各类存款余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8%;人均储蓄1.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00万元,比上年减少50%。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15人,专任教师27人;完小4所,在校生640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80人,专任教师5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所。

2011年,张坊镇教育经费乡镇直接投入374.5万元,争取区级资金140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5支;村级数字影院15个,年放映750场次,观众达1万人次;文化馆(站)1个;公共图书馆(室)15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0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张坊大众书画社、柿乡情艺术团、君兰之家艺术团等。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体育场地15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每两年定期举办镇级全民运动会。15个村安装了居家工程健身器材,实现了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9.5%。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广播喇叭450只,入户率100%,通响率100%.

2011年末,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63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687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4%。 

医疗卫生

2011年末,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张。专业卫生人员55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1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

2011年末,张坊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91783人次,无住院手术,出院病人98人次。

2011年末,张坊镇法定报告传染病20例,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张坊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户,人数5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6户,人数624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户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8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518人,参保率100%。

2011年末,张坊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002人,参保率100%;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张坊镇镇区3.5万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1座,主变压器201台。综合电压合格率100%,供电可靠率100%。

2011年末,张坊镇共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0千米,投递点75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1300份、杂志500册,业务收入6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0个;固定电话用户528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3万元。

2011年,张坊镇售电量累计完成3801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100%,供电可靠率100%。

文化

综述

张坊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张坊始建于晋代,至金朝为乡级建制,称奉先县怀峪乡。由于地理位置显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帐房”连绵数里取谐音而得名张坊,至今仍留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古战道始建于宋辽时期,延用至明代。此外,还有张坊古镇楼、古戏楼、唐朝摩崖造像、辽代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以及始建于汉代的中山寺遗址、清代黄廷桂墓、穆柯寨等历史文化遗存。

张坊古战道

张坊古战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是宋辽时期古战道遗迹,经初步探测,栈道长约1500米,现已修复400多米,这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内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挥室和生活设施,对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建筑有较高价值。

中山寺遗址

中山寺位于张坊镇北白岱村村北大概一公里的山坡台地上,历史悠久,不过原有建筑早已损毁,留有磨盘、残碑、残石件等。寺院目前是在原遗址上复建,主体院落、大殿、配殿等完成,为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好的中山寺坐北朝南,山门位于东南角,上下两院,高低错落,主院在上,正殿三间,左右配殿,新作壁画等,院落角落残碑、古件稍有留存。

唐朝摩崖造像

唐代摩崖造像位于张坊镇大峪沟村东北,为房山区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造像在高3米、宽4米的青石断面上,共有摩崖造像2。左侧一龛高0.88米,宽0.98米,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列众弟子和金刚力士,顶部有二飞天,共有造像9尊,龛内两侧有题记,左为“照一天下八月二十四日佛放光日豪护佛主神”,右为“护法力士”。右侧一龛高1.7米,宽0.85米,龛内只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端坐于须弥座上,佛祖面方口阔,双目微睁,两耳垂肩,衣衫宽松,左臂下垂,右手平置,双腿垂下,足践莲花。石刻造像线条流畅,技法娴熟。

下寺塔

下寺塔,唐朝古塔,位于张坊镇下寺村北3公里群山环抱的一座山顶处,古塔所处位置陡峭、显著,。古塔坐北朝南,矗立于山脊的巨石上,塔为方形,高近4米,汉白玉石材,塔身有佛龛,南面有门有浮雕金刚力士,凸显唐代雕刻技艺与修定寺塔风格。

地名由来

张坊镇地名由来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晋名将祖逖刘琨抗击胡人进犯,因驻守军队帐房连绵数里,取“帐房”谐音得名;二说由于张坊大集百里闻名,成为京城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商贾云集,账房林立,取“账房”谐音得名。

地方特产

房山区磨盘柿

房山磨盘柿是北京市房山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房山磨盘柿比其他京郊区县的树发芽早、采收晚,含糖量高,硬度大,贮运性强,从而表现出该地区所独有的优良品质。果色艳丽,为橘黄色,果味甘甜,果形端正,果面光洁、缺陷少,符合优质外观等级标准。房山磨盘柿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曾有“色胜金依,甘逾玉液”之美誉。

200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山磨盘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人文环境

张坊镇文化底蕴丰富,大秧歌、高跷会等民间文艺在地方颇具特色。镇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物质文明建设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旅游

旅游资源

景点名称:悠波滑雪:悠波滑雪场毗邻千年古刹——云居寺

景点位置:蔡家口村

景点介绍:云居滑雪场毗邻千年古刹——云居寺,占地总面积80万平方米,有高级、中级、初级滑雪道8条,雪圈道6条,滑雪道总长5000米,平均宽度45米,最大落差98米,最大坡度25度,是京郊西南冬日旅游休闲之旅的首选。

景点名称:仙栖胜景:仙栖洞和龙仙宫形成于16亿年前

景点位置:东关上村

景点介绍:仙栖洞和龙乡宫形成于16亿年前的震旦纪早期,洞内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70万年之间,以钟乳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景观奇绝,错落有致,造化天然,极具观赏价值。

景点名称:瑰丽云泽:云泽山庄,设施齐全

景点位置:穆家口村

景点介绍:云泽山庄拥有1350平方米会议室和近5000平方米生态餐厅,以及中西合璧的四套四合小院,垂钓、游泳、拓展、激光射击等康乐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是集餐饮住宿、商务会议,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五星级酒店。

景点名称:柿乡秋色:我镇被誉为“中国磨盘柿之乡”

景点位置:大峪沟村

景点介绍:张坊镇以磨盘柿品质最佳、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享誉京郊乃至全国,被誉为“中国磨盘柿之乡”,柿子栽培历史追溯至明代。每年霜降节过后,柿叶由绿转红,在阳光的映衬下,火红一片,尽显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致。

景点名称:穆柯遗风:传说抗辽宋将穆桂英在此居住

景点位置:穆家口村

景点介绍:传说抗辽宋将穆桂英在此居住。沿弯弯山路,过层层的寨门,昔日古寨的雄姿即展现于眼前,忠义堂,习武场,穆桂英闺房,招亲房,古朴自然;点将台,射箭场,望哨,草料场,风采各异;古寨墙,降龙木,天门阵图,诱人凝思。

景点名称:张坊古城:再现宋辽时期文化的一座古城

景点位置:张坊村

景点介绍:张坊古城是再现宋辽时期文化的一座古城,城内古战道始建于宋辽时期,延用至明代,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军事设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此外,还有辽代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古镇楼、古戏楼等文化遗存。

景点名称:清江倒影:清澈流淌的拒马河从张坊穿境而过

景点位置:穆家口村

景点介绍:清澈流淌的拒马河从张坊穿境而过,两岸峡谷峰林,群峰竞秀,山水交映勾画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风光画卷,引来无数佳丽合影留影。点燃篝火,竹排小漾,骑马于青野,游戏山水间,可以尽享“游玩山水、品味自然、愉悦身心”的无穷快乐。

景点

仙栖洞

仙栖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东关上村。洞内景观“石林宝塔”、“垂帘瀑布”、“百纳神针”、“宫中琴板”各种自然形成的多彩岩溶景观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恰似人间仙境,因此取名仙栖洞。该洞初步探明400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

获得荣誉

2005年,房山区张坊镇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磨盘柿发展龙头乡镇,其果品经食用农产品检验部门检测确定为安全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2006年,房山区张坊镇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8年,张坊镇获得中国磨盘柿标准化基地授牌。 

2009年,张坊镇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柿生产与科技进展研讨会,并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评为“国际最佳休闲名镇”。 

2021年4月1日,被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2020年度首都森林城镇”。

参考资料

张坊镇.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_ 统计公报.2021-06-24

2017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房山区.国家统计局.2019-01-27

2017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张坊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01-27

大峪沟摩崖造像.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