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咪山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定西市所属临洮县交界处,主峰在今永靖县三条岘乡塔什堡境内。洮河唐汪川入茅陇峡,绕吧咪山南麓西行,在茅陇峡口的鹦鸽嘴汇入黄河,入刘家峡水电站。吧咪山与洮河形成山环水绕之势。吧咪山正处于两河汇流、双峡交峙的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25′~103°30 ′,北纬35°53 ′~36°01′之间,主峰海拔2660.4米。

吧咪山主峰西距永靖县城刘家峡镇12公里,至临夏州府91公里;赴省会兰州市有两条道路:一条经县城达兰州85公里,另一条由沿东北林区三级道路接309、213线国道达兰州45公里。

吧咪山区域南濒洮河东乡族自治县唐汪、董岭乡隔水相望;北至前雾宿山柳木夹岘(海拔2500米)为界与本县陈井镇张家沟村、年家湾村、陈井村为邻;东至格水岭(又名官水岭)、八面台与徐顶乡久长沟村和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接壤;西依荀子沟岭、深岘子、大岘子与刘家峡镇红柳村和三条岘乡红岘子村、三条岘村相毗邻。区域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总土地面积为84.36平方公里。另外,加上吧咪山东延余脉临洮县境地约2平方公里,构成较为完整的吧咪山景区全貌,总面积86.36平方公里。

史料记载

吧咪山原名黑山。其来历有三种说法:《甘肃古迹名胜辞典》载:“传说清光绪年间,大旱饥,满山忽生吧糜,味美能食”。百姓赖以度过了荒年,故称“吧咪宝山"。《黄河三峡移民志》记述,除有此说外,另有一说:此地为道教圣地,常常诵读“嘛呢吧咪畔”而得名。除上述两种说法外,尚有子实先生撰《南北三莲花》认为,“吧咪”为梵语,意为“莲花”,比喻心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或其山状如莲花也。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吧咪山石质山地由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和早古生代侵入的加里东期花岗石所组成。前者分布在洮河口茅陇峡两岸,并延伸到刘家峡及其水库大坝一带;后者分布在青和下沟口——吧咪山顶——房子沟一带,成为吧咪山的主体。

由于祁连山脉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历经古生代风化剥蚀;中生代后,又受到燕山地质运动的影响,吧咪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形成断陷盆地,在盆地内形成巨厚的中新生代内陆红色湖盆沉积。吧咪山之北麓的青和盆地中所沉积的就是中生代白垩系紫红色地层,西边的红岘子及黄河两岸沉积的是新第三系橘红色地层。由于当时气候炎热干燥,形成区域内严重干旱缺水。进入新生代后,到上新世关山运动强烈上升,同时伴生汾河期侵蚀,使盆地、山地均遭到切割,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化,成为第四纪沉积物各种各样停积场,沉积了河谷及沟谷地带的砾石层和丘陵区的风成离石黄土(老黄土),形成了中更新世的沉积物。特别是到了第四纪晚更新世迎来了风成马兰黄土(新黄土),广泛覆盖于原有地层之上,便构成了黄土高原梁、丘陵山地等现状。

吧咪山区域的地形,由石质山地和山间盆地两部分组成。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地形相对高。最底处为洮河岸边,海拔为1719米;最高处为吧咪山顶,海拔2660.4米。吧咪山与前雾宿山南北对峙,相距10余公里。中间为青和盆地,平均海拔在1900---,2400米之间。地貌类型可划分为石质中高山地、黄土低山丘陵、黄土梁峁沟谷和河流滩地四种类型。

气候特征

吧咪山区域范围内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地处内陆,带有大陆性气候明显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少雪‘。温度适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蒸发量大,常有干旱发生。日照充足,无霜期短。

自然资源

植物

吧咪山区域内的自然植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黄土梁峁沟壑区旱生干草原植被、黄土低山丘陵区半荒漠草原植被、石质山地天然次生林、草甸化草原、吧咪山区域的农田植被。

区域内有天然草场42451亩。其中吧咪山疏林地草场13517亩,占总面积的22.33%。牧草种类繁多,有59科174属260余种。其中以禾草为主的优良可食性禾本科杂草95种,豆科牧草有10个属21种。可利用面积25365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9.7%。年产干草约112.48万公斤。

吧咪山花卉种类繁多,可供观赏的野生花卉植物100余种。

动物

野生动物主要有獐、麝(到2005年尚存3只)、猞猁、豺、獾、旱、水獭亚科及野兔、刺猬亚科、鼠类等。鸟纲有鹰、环颈雉、山鸡、鹌鹑、猫头鹰、乌鸦、喜鹊及老拐子,麻雀、麻、百灵科、铜灵。

境域洮河库区有黄河鲤鱼、鲫鱼、鳅、等土著鱼和后来引进的草鱼、鲢鱼、鱼等。

药材

吧咪山药草种类繁多,已查明的药草有70余种。地骨皮麻黄锁阳、大蓉、虿尾虫等药材已作为小宗商品投入市场。

吧咪山   位于兰州市以西,永靖县城以东约15公里处,南临洮河,西接刘家峡水库,它是陇上名山马衔山脉的尾端。原名黑山,吧咪山山体长10公里,主峰海拔2660米。有森林面积12平方公里,有野生动物10多种,有药用植物70种,有可供人类调味的植物10几种,还有可供观赏类的植物100余种,有的树木已有300多年的树龄,树干粗大,一枝戳天,显示出生命的壮丽与顽强,是黄河三峡著名的原始森林游览区。随着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吧咪山植被具有春花、夏林、秋色、冬雪之季相景观。每逢春季,山坡上繁花似锦,山花满谷,鸟鸣蝶飞,异彩纷呈;盛夏时节,树木郁郁葱葱,浓荫蔽地,曲径幽深,凉爽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深秋,满山红叶,透出松柏翠柏,充满诗情画意;入冬后,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数不尽的琼雕玉翠琳琅满目。还有伟晶岩中的沸石矿花岗闪长岩中的铜矿等宝藏。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吧咪山不仅因风景绮丽而闻名,更因有"金化仙姑"的神奇传说,而誉满陇原大地。据皋兰县志遗碑载:明洪武22年7月7日,兰州井儿街有一民女金花,自小不荤不帛,聪智出众,仙风自若,四龄始捻麻线,年及将,父母将其许配给一王氏人家,为逃避"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金花睹气手持烧饭火棍,将多年积攒的麻线头系在灶盒,越墙而走,离开家园来到了大岭山,喘息之间,其兄追至跟前,欲迫妹回府,金花说:"吾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本是先天之质,三教者议下界凡间,肩负普渡众生脱苦海之重任,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兄质疑不解,金花便将火棍插于石缝间。火棍在瞬间生枝吐叶,变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松树。兄视之惊悟,兄妹挥泪各奔东西。从此以后,这棵古树人们称为"神树",大岭山也叫做"神树岘"了,这棵树高20米,胸径1米,至今仍枝繁叶茂长在青石板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金花,修了神树岘金花庙,也是一处进香、观光和森林避暑的好去处。再说金花与其兄分别后,继续西行,是年4月8日,行至黑山即今吧咪山时,线尽功成,脱凡飞升无形洞,众信士迎神接驾,屡显神灵。还说每当烈日炎炎,久旱不雨时,金花仙姑有求必应;每当战乱,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时,吧咪山就有了无数难民。那满山遍野的"吧咪草"便成了难民赖以生存的食物,百姓说她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号称为"金花仙姑",并为其修建了吧咪山金花庙。"吧咪山"是因传说清光绪年间大旱饥荒,满山忽生吧咪,味美能食,百姓赖以度过了荒年,故称:"吧咪宝山"。

据考证,金花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坐化于永乐三年(1405),建庙于成化四年(1468)。道观原建大殿宇三间,相房数十间,后由乡民建成百子宫、转阁楼、祖师殿等殿宇;同时,有陕甘总督左宗棠手书的"金花神祠"铜匾、刘尔炘书"慈航广渡"、鲁大昌书"泽被群生"等匾额多块。1958年吧咪山殿宇被毁,1992年广大善男信女募集资金,车拉船运,人抬畜驮,经三年艰苦努力,于1994年又修成四周二十八柱正殿一座,百子宫、金花宝殿、山神殿、土地庙、前殿仿古大门等十四座大型殿堂,三十间住所,总建筑面积达320平方米。建筑起脊卧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巍峨壮丽。各殿堂内分别供有"九天神母"、"金花仙姑、"三霄娘娘"、"山神土地"、"盖国大帝黑池龙王"等鎏金铜神像。另外,道观前有一口深丈余的储水井,称为"池",池中蓄水从"龙口市"流出,被誉为"神水"。因为有水,在道观东边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油松树,粗0.8米,高20余米,树冠似一把张开的大伞;庙台下院,有4颗树皮灰褐、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朴树,也叫茶树,分列东西两边,树冠达20米,将小院遮盖成荫,是乘凉歇息的场所。

吧咪宝山,威震关山,悠悠岁月,五百余春。每逢"上巳节"、"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四处善男信女从水旱两路拥集而来,诚拜至今。而今,这里已成为陇上一大名山和永靖黄河三峡著名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吧咪山.永靖在线(永靖县官方新闻网站).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