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柏社村

柏社村

柏社村,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为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下辖行政村,村域面积3.5平方千米。区划代码为610422109203,邮政编码为71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29,车牌号码为陕D。

柏社村始建于晋代,古时地理位置重要,是渭河平原通往陕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为兵家必争之地。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柏社村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窑洞、民居住宅。主要景点有关中民居、下沉式地坑窑、清代潘同氏烈女碑。

历史沿革

柏社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

古时,柏社位于本县的最北端而与现在的耀州区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关中地区通往陕北地区、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革命时期,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革命旧址”、“延安市”的咽喉要地,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均在柏社设有秘密交通站。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朝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

宋代柏社成为原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其位于寿丰寺西临,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现今,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明代,柏社村建立城门城垣完整的北堡,现北堡留有当年商业街一条,民居巷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文化

军事要地

胡同意为窄街长巷。柏社的胡同古道在古时深约6——10米,窄而狭长弯曲不直,长约4.5公里。胡同古道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咽喉要地。现金,村民在胡同两侧修建窑洞居住。柏社,三原北极的门户,古道,战略要地的咽喉。

风貌特色

柏社村在新兴上,离三原县县城四十余里,是当地遗留规模最大的地窑村。远望,一片杂木林绵延新兴塬上,偶露屋顶城墙。近观,树成林、杂木交错,窑房结合,百年槐挺立村中老城旁。树是直的、弯的、斜的、抱的、粗的、细的,皆裸枝摇曳;地窑是方形、长方形,东西南北,围棋子般散落,又被密植的树遮挡。地窑有砖砌的、土造的、泥抹的。正观赏间,这边突然地底下冒出一个红衣少女,那边黑衣老人正行走又沉到地底下。地窑最多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窑,也有百十年的古窑,地窑多为七八米深,也有十二米深的,保持着原始古朴之风。

人们从地面挖一斜坡,或直或曲,通进窑院。有的两地窑共用一通道,中间分一岔道。大多人家院中栽一果树,树冠冒出地面,以防外人不慎掉进地窑坑。从地窑上鸟瞰,可见下面窑门口有孩子写作业,黄牛窑侧吃草;有的窑洞门前晒着一床锅盔饼,鸟就飞了下去;有的妇人窑门前做着针线活,娃娃爬在膝头。太阳光斜射下去,里面有了冷暖色彩。晒饱了太阳的老人,弯腰缩进窑里。玩不够的猫狗、娃娃,仍在嬉戏着最后一缕阳光。

漫步村道,鸡犬相安,驴马悠闲。玉米棒秆堆集窑上面,金黄的包谷棒挂满树枝。草垛连缀错落,红腹角雉小鸡觅食,黑羊白羊座栖息。猪小如牛,窑大似井。人们穿行于地上地下,通天接地,采阳补阴,冬暖夏凉,闲适静谧。这儿是三原、耀州区交汇处,自古天高皇帝远,人们自耕自食,仿佛世外桃源。此地民风淳朴厚道,行为规范,待人真诚。来客泡了家里珍藏的最好的茶,用了家里最好的茶碗,嘴里却连说:我们这里条件差,招待不好。又是忙着擀面,又是拉手要送苹果,好像自己欠了外人什么似的,让客人感动留恋。

走进七十五岁的崔淑梅家地窑,十多米的斜下坡,进入窑门拐一个弯,眼前豁然一亮,四四方方的地下大院落,七八间窑洞。中间的大窑洞简朴整洁,墙间贴着“有求必应”的年画。土炕靠窗宽大,占据三分之一空间。女主人丈夫大跃进修水库时生病去世,当时她还不到三十岁,一直拉扯四个孩子长大成家。女主人娘家是龙王村人,她人虽瘦小,但身体硬朗,性格开朗。老人用以前的旧大门做了案板。大面柜呈斗形,下面高支架,上面挂竹篮。土窑洞清净舒适。老人忙着擦桌搬凳招呼来客,说:从西安市来的年轻人不敢住这里,怕砸了自己。过去知青下乡就住过这地窑。笑语溢满了幽幽的地窑。

柏社村当地日照时间长,土质好,长的苹果、梨汁多甜口,灌区的水果没法比。村里月有集市,年有社火。村人送我们到村口,拉着手说:树绿了来,好看!秋红了来,好吃!起风了,瘆瘆的,初春的味道,炊烟从窑顶冒出,软软地飘散。鸡叫了,鸟唱了,狗咬了,女人喊娃娃吃饭了,地窑古村落似一首古老的民俗音乐回荡在天地之间。

柏社村选址理念

柏社村古时地理位置重要,是渭河平原通往陕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为兵家必争之地。柏社村

柏社村空间布局

柏社村

柏社村有“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南有兵马俑、北有地坑窑”的说法。

柏社村属于外向型村落,地坑窑院落的修建呈明显的随机性,并常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至于村落居住区域没有较为明显的界线。村落的最外延边界则是通过村落的农田形成柔和的边界。

柏社传统村落核心区沿三新公路呈南北向展开,内部被一东西街道划分,形成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部窑院分布较为集中连片且居于村子中心地带;北部结合地形在胡同古道两侧有部分明窑(崖窑);中段东部主体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明清古街区,村小学与其相邻。村子西南端为近年新建的村民住宅区。商业建筑主要分布于中心横向道路的两侧。

柏社村建筑特色

柏社村整体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局部结合地形形成有部分靠崖式窑洞,形制有方坑式四合头、八合头、十合头、十二合头等多种。

柏社窑洞以原生的土结构居多,砖木结构居次,堪称为典型的生土建筑群。质量较好的建筑和有人居住的地坑院主要分布在规划地西侧,其它历史悠久的质量较差的古窑院零星散落在中心窑洞区。柏社传统村落现存地坑院225院,无论从数量、密集程度还是保护的完整度及典型性等方面都具有较突出的优势,加之窑院类型的丰富性,堪称天下地窑第一村,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柏社村节庆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食粽子,插野艾蒿,系五花绳,抹雄黄,带五色香包,看麦梢黄。

五豆节:农历腊月初五为五豆节,乡人用五种豆子熬成粥食,邻里互相赠送,现已演绎成炒豆豆。

腊八节节:农历的腊月初八为腊八,吃腊八面

柏社村传统技艺

秦腔、木雕、社火、琐呐、手工刺绣、剪纸、面花、纸扎等民间文化习俗,均在柏社村有长久的历史和影响力。

秦腔班社

柏社村自古重视高台教化的说唱、戏曲艺术,宋元时期多以说唱演艺,明清多以戏曲演唱。明末柏社秦腔班社唱响关中地区北部,有时远赴甘宁演出。班社生、旦、净、丑、文、武乐队,行当齐全。秦腔班社大多为各地庙会、物资交流会、集市会、婚表大事演唱。

唢呐

唢呐是吹奏的器乐,柏社唢呐的奏曲《百鸟朝凤》欢乐明快,《雁落沙滩》《祭灵》苍凉悲壮。

社火

柏社春节期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舞狮、龙灯、走马、旱船、大头和尚、高跷、信子为主,兼以锣鼓、秧歌。社火节目大多短小精彩,部分内容涉及扮演戏文、神话故事、民间传统等素材。

面花

面花是一种彩色面质雕塑艺术,涉及到质料、造型、配色、巧妙利用各种工具等诸多问题,经过精巧组合才能制作成面塑艺术品。面花的应用大多用于婚庆、喜得贵子、祝寿、丧祭等方面,其内容较为丰富,如龙凤、动物、花卉、寿果、故事人物等。

纸扎

纸扎在柏社村有百余年历史,正月多以花灯为主,其内容多以动物、植物、花卉、故事人物为主。祭品纸扎其品种有花圈,金银山,筒纸,骡马等。

木雕

木雕是柏社村较为高级的工艺制作,据传堡内古典民居中的雕深画栋、屏风挂匾,多为该村能工巧匠所为。

柏社村物产美食

柏社村以种植苹果、小麦、油菜、为主,特色美食有金线油塔、猪蹄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北部,距县城25千米、延安—西安高速公路新兴出口18千米,村域面积3.5平方千米。

地貌土壤

柏社村海拔780米,地形地貌特征为平原。

柏社村为黄土台塬区,土质为黄绵土。黄绵土是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土类,为七土纲中初育土,从土属上分析则为发育在马兰黄土及黄土状堆积母质上的土壤。

黄绵土是由耕层和底土层两个层段的剖面所构成的,耕层有一定的结构,抗蚀性也较强。底土层依然显示其黄土母质特质。母质为新黄土时,土质就比较疏松,母质为老黄土时,土质较密实而且抗冲力也比较强。柏社村崖窑

气候

柏社村属于温暖半干旱区,常年大风,气温差别较大,年均气温15.8℃,7月份一般最热,气温常在31.2℃;最冷1月,气温-1.4℃,年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600—72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夏、秋两季。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柏社村植物资源包括灌木类有泡桐从、刺槐丛、月季、牡丹、紫薇、黄杨、丁香、菊花等;乔木类有松树柏树揪树、槐树、核桃、苹果、柿子、泡桐、刺槐香椿、梨树、杏树、石榴树等;地被植物狗尾草茅根、节节草、灰头草、酸模叶、荠菜、刺儿菜苍耳马蹄金凤仙花等。

人口民族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柏社村户籍人口为3756人,常住人口为3756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经济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柏社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村集体年收入为430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8807元。

旅游

主要景点

柏社村渭河平原民居

关中民居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房子半边盖”,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子房”。门房和上房为安间房。单进院落。门房一般用于客卧和厨房,上房为长辈卧室和客厅,两溜下房为子女卧室和储藏间。室内装修一般为草泥,后有纸浆,砂灰,天棚吊顶用竹席;地面为素土夯实,后为三合土或蓝砖铺贴。柏社村下沉式地窑

下沉式地窑又称地坑院、天井院,俗称“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这是中国民间创造的适合当地环境的一种特有建筑。

下沉式地窑是由原始社会类人猿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建造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可以躲避战争带来的危害,是渭北黄土高原居民的理想居住方式。

下沉式地窑窑长13米,宽11米,深6.5米,八个窑头(八个窑洞)。改造以加固和贴护为主,上部窑面建造挡土墙,出檐瓦保护窑墙立面,室内用蓝砖铺地,白土粉刷。单进院落。该窑东侧南窑洞为出入口,西侧两窑洞为客房,东侧北窑洞为厨房和餐厅,北侧两窑洞依次为客厅、主卧,南侧两窑洞为家畜圈和卫生间。室内装饰以草石泥粉刷为主,地面用蓝砖铺设。下沉式地窑俯瞰

柏社村潘同氏烈女碑

清代潘同氏烈女碑,建立于清光绪年间,是为纪念烈女同翠英事迹,教育后代而立。该碑碑文系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贺瑞林撰文并亲笔书写的碑文。该碑曾遭到破坏,并被铺在一户农民大房门下成了铺地石。柏社的有识之士于2004年取出此碑并移归原处。该碑面中间刻书大字“潘烈妇碑”,右上刻书“复斋贺瑞麟”,左下刻“光绪甲申中秋节吉日,李振棠惠敏树之石”。

旅游信息

导览

柏社村形成了以地坑窑为主的红色旅游观光路线,游赏地点全部在村中,主要展示内容为地坑窑

代表人物

习仲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习仲勋在柏社村组建地下交通站。该地下交通站已成为当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

获得荣誉

2013年8月26日,柏社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31日,柏社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交通

自驾: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延安—西安高速公路咸阳市—X204—柏社村

交通:西安市城北客运站—三原县城—新兴镇柏社村。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