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捷迁

张捷迁

张捷迁(1908年7月21日―2004年7月2日),辽宁开原人,美籍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纽约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东北大学校董会常务董事,东北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1927年,张捷迁考入东北大学预科,次年入纺织系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捷迁被迫流亡关内,借读北平工学院。1934年起,张捷迁在清华大学任教,是中国第一个风洞实验的主要设计和建造者。1940年,张捷迁从清华公派赴美,成为世界著名航空泰斗西奥多·冯·卡门教授关门弟子,获博士学位。1952年,张捷迁获古根汉奖(Guggenheimfellowship),到英国著名大学讲学并做研究。张捷迁先后在美多所大学任教授、讲座教授、主任教授,在航空动力学等离子体核物理应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发现美国军方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之一后,张捷迁转向流体力学的和平应用,研究大气物理;是首位实现在实验室里模拟龙卷风热带气旋的科学家,以龙卷风专家的名号闻名于世;发表论文及著作百余篇(部)。

1972年后,张捷迁作为美国第一批学者到中国大陆进行科研、教学,取得丰硕成果。1988年至1990年作为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的会长,为恢复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奔走呼号,做出重大贡献。此后,他为东北大学的复校和复校后的发展,偕夫人奔波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之间,为东北大学恢复校名和成立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等做出杰出的贡献。

张捷迁一生简朴,多年的奔波耗尽他全部的精力和所有的积蓄,临终前他还坚持把五万美元养老金捐给母校,设立了张捷迁基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7月21日,张捷迁出生于开原市东辽县足民乡明德村,张捷迁父母早亡,在嫂子资助下于1927年考入东北大学预科。1928年入东北大学工科纺织学系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捷迁流亡北平市,在北平工学院借读。

工作经历

供职清华

1934年起,张捷迁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不仅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工作过,而且参与过风洞建造。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工作时,张捷迁与冯桂莲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并与殷文友共同设计了单翼教练机。

1934年至1935年,由王士倬主持,冯桂莲、张捷迁、华敦德等人参与,清华大学设计建成中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其实验段风洞直径为5~10英尺、长50余英尺。

1936年5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杭州市举行联合年会,张捷迁等完成的《清华大学之航空风洞》获得一等奖。1936年底,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国民政府南昌市拨给该所一个风洞基地,准备建造一个直径为15英尺的大风洞。张捷迁被派到南昌,监造大风洞建筑工程,关于风洞建造设计方面,清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工程师,最后学校指派张捷迁除负责监督工程之外,并要负责建造设计责任。张捷迁日夜忙着建造设计,计算画图。在黄学诗等帮助下,花费约四星期,完成建造图。1937年初风洞建造设计完毕,3月开工建造。

除此以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期间,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赵九章还与张捷迁等一起自行设计水银气压表80只,为支持空军抗日和各地的气象台建设做出了贡献。

留学美国

1940年,清华大学为支援留美自费生赴美留学,通过《清华大学留美自费学生奖学金给予办法》,该办法也适用于校内教员和助教。张捷迁作为机械工程学系教员,也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师从西奥多·冯·卡门教授,最终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

三尺讲台

张捷迁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曾辗转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自1948年开始,张捷迁先后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天主教大学。1952年,张捷迁获古根汉奖(Guggenheimfellowship),到英国著名大学讲学并做研究。1958年,张捷迁从自来水冲洗碗盘时产生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进而发现了“气体火箭制造原理”,这是他在太空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在1960年以前,他以空气动力学和磁流体力学为研究对象,每年均有论文发表。例如,1948年他发表在《航空科学杂志》上的文章阐发了控制导弹攻角的新方法。1960年以后,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物理,其中有关太阳风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68年以后,他也开展了对气象的研究,并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和试验。

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对在美中国留学生所学专业的限制,张捷迁选择放弃他先前对导弹、飞机和军事卫星的研究,将注意力转向了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研究。张捷迁在20世纪60年代选择大气物理学研究是他个人朝着和平科学研究方向的一次飞跃。

访华活动

1972年6月,张捷迁作为美国第一批学者到中国大陆进行科研、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亲切接见。同年7月20日,张捷迁在结束参观团在北京的访问活动后,回到家乡辽源市访问,参观了辽源发电厂、重机厂、棉纺厂、乒乓球厂、公社学校和医院。同时,他还顺便访问了抚顺市鞍山市。7月30日,张捷迁自辽阳市广州市并写信给竺可桢,他认为中国天气预报应增加对台风的预报。对雨量分布预测和冰雹控制最为有效的是10cm雷达,他建议中国应制造这种雷达。此外,他还认为中国应发展与地球旋转同步的人造卫星,它对雨量估计有很高价值。

1973年2月10日,张捷迁致信竺可桢,表明他希望能再次回祖国交流。应1972年6月张捷迁向周恩来提出的来华请求,中国政府向其发出为期一年的工作邀请。1973年8月2日,张捷迁及其夫人张素坤由深圳市入境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开展短期工作。1973年8月21日—25日,张捷迁与美籍华人气象学教授郭晓岚一起参观大气物理研究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张捷迁还参加了郭晓岚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之后,张捷迁于1973年10月20日—11月4日去武汉市、南京、苏州市上海市西安市延安市等地进行学术考察、参观、游览、探亲、访友。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学术考察,向各地有实践经验的预报员了解青藏高原对天气的影响。在学术考察期间,张捷迁共作了四次学术报告,为配合报告还放映了三部电影,同时张捷迁还对影片作了讲解。1973年11月30日—12月2日,张捷迁参观了毛纺厂和海河工程中的一个水闸,他曾于1928年和1933年分别在天津市实习和工作过。1973年12月29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会见并宴请了美籍华人空间及气象学家张捷迁教授和夫人张素坤。郭沫若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对张捷迁教授应邀前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表示感谢。随后,张捷迁夫妇按原定计划于1974年1月1日离京经广州市返美。

1975年4月28日—8月27日,张捷迁夫妇再一次来华时,为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中原地区的了解,中国政府特意为其安排了一些参观访问活动。参观单位主要是东城区“五七”干校、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市建筑机械厂、大寨、国家气象中心、涿县气象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等单位。同时,张捷迁夫妇还多次拜访中国学术界知名学者,其中有北京大学周培源清华大学张任、张维、钱伟长、董树屏中国科学院付承义、顾震潮吴仲华徐淑英等,还探视了原中国科学院地球所所长赵九章的家属。1975年7月,时任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副局长的邹竞蒙会见了张捷迁夫妇。

张捷迁于1975年在华工作结束返美时,曾要求继续来华工作。他说:“自己愿意为国家做些事”,“也可以帮助搞些资料”。到了1978年1月,据美联处来函称,张捷迁将于1979年退休,希望退休后来华工作二三年,并提出如同意他回国,他可组织一批专家来华讲学,专业包括:激光全息、计算机和数值大气预报等。由于张捷迁在美已退休,中国政府决定自1979年开始,邀请其来华工作2~3年,每年可返美探亲2~3个月。在华工作期间,他将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实验工作,并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79年2月8日,张捷迁及夫人乘机抵京,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进行短期工作。除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进行科研工作外,1979年2月20日,张捷迁夫妇还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天文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大会”。

人物逝世

2004年7月2日,张捷迁逝世,终年106岁。

主要作品

198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捷迁与章光华、陈允文合著的《真实流体力学》。

主要成就

张捷迁在清华大学期间,抱着航空救国的信念,作为主要负责人设计、建造清华大学风洞、南昌大风洞。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多年,提出蜂窝三合板结构,用于飞机飞船制造,提出的数学函数应用于机翼理论,1952年获得古根汉奖。他是美国航空学会会员、美国军方顾问,转向大气物理研究后,首创龙卷风的模拟实验研究轰动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天主教大学创建空间科学和应用物理系,多次与中国国内合作,帮助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建设模拟实验室,是首位实现在实验室里模拟龙卷风和飓风的科学家,以龙卷风专家闻名于世。

人物影响

恢复张学良全面自由

1988年~1990年作为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的会长,为恢复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奔走呼号,做出重大贡献。1988年,以时任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会长张捷迁为首的一批华裔旅美学者就已在海外策划如何敦促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事宜了。从1988年春天开始,他们就以美国为中心,多次向国民党政权发起一个旨在“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舆论呼吁活动。

1989年,李登辉在海外人士的多次施压下,不得不接见张学良,以示他已给了张姓以相当的自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登辉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说:“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张学良在得知张捷迁等人有来台为他祝寿之意后,特别给张捷迁写了封言词隐晦的短函。张学良在信里向美国那些关心他是否真有自由的张捷迁等人暗示了他当时在台湾的处境。

张捷迁等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的成员们并没有向台湾当局的高压屈服,他们仍然不断利用美国传媒,大肆向台湾当局发起进攻。一直到1990年春天,在中国国民党开明人士张群等人的里应外合下,李登辉才不得不同意在圆山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同意给张学良包括去美探亲等自由,但唯独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仍然不肯放松分毫。

恢复东北大学校名

1979年,东北地区工学院提出恢复东北大学校名。1985年4月和1986年9月,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和沈阳校友会相继成立,东北大学的校友们多次向党中央和政府管理部门表达在东北工学院的基础上恢复“东北大学”校名的愿望。旅居世界各地的东大校友遥相呼应,特别是旅居美国宁恩承和张捷迁,全力支持东北大学的复名申请。

1992年11月16日,张捷迁与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通电话,请他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获张学良的慨诺。同月,宁恩承去台北市具体承办此事,宁恩承见到张学良后,先将东北大学复名的进展情况向张学良汇报,然后请他题写校名。张学良欣然应允,毫不犹豫地挥笔写下“东北大学”四个大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张学良的题字一笔千钧,迅速得到高度重视。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这是东北大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新老东北大学终于有了穿越时空的呼应,得以再续前缘。

设立基金奖

张捷迁教授逝世后,其子女张德威兄弟及亲友决定出资在东北大学以张捷迁的名义设立基金,以支持东北大学的发展,实现张捷迁教授的夙愿。以资助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其中本科生2名,研究生2名,教师1名,每人每年资助金额为2000元人民币。

来华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逐渐缓和的大背景下,美籍华人科学家作为中美两国间特殊的跨文化桥梁,为中美双方友好关系的建立发挥了独特作用。张捷迁作为当时比较知名的大气科学家,其回国访问不仅促进了国内大气科学界,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美气象学界之间交流的进程。

中国气象学界学术收获

张捷迁来华交流访问不仅对中国大气科学的进步有所增益,还对力学的发展有所贡献。首先,在大气科学方面,张捷迁于1973年和1975年两次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与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拟实验组的工作人员一起,主要进行了两项研究工作: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模拟实验和地形对台风影响的模拟实验,两者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前一项工作验证了青藏高原夏季温度升高是形成高原上空高气压区的原因。这对我们了解青藏高原天气活动的特征,对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干旱预报,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这也对了解东亚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台风的实验,验证了台风的结构和移动与台湾、海南岛的地形有关。这个结果对台风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除此以外,张捷迁还通过与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共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中国大气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叶笃正与张捷迁合作发表的《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实验》一文巧妙地把大气环流理论与流体实验相结合,直观地显示了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动力及热力作用,大大推动了中国的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其次,在力学方面,张捷迁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指导科研,提出需要用激光测速仪测量非牛顿流体的减阻效应。当时力学所和清华大学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但是力学所的仪器还不能进行实用测量,而清华研发的仪器已有实用测量结果,,所以张捷迁邀请清华研究人员到力学所去做实验。从而促成了中原地区国内“所”“校”的联系与交流。同时,张捷迁多次到清华讲课,和流体教研组老师合编过流体力学的教材《真实流体力学》。他为当时力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对“用激光测速仪测量非牛顿流体的减阻效应”的科研攻关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

1972年张捷迁跟团访华返美后即接受了采访。1973年2月,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天主教大学《使者》(Envoy)杂志刊登了此次访谈内容,这则报道的标题为《科学家看待新中国的变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家乡的面貌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面貌。张捷迁返美后,他积极介绍中原地区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赞扬自己的祖国,成功展现了华人科学家的爱国主义底色。在1975年来华期间,张捷迁表示愿意替中国在美国作些宣传工作。他说,美国很多人对中国有疑问,想了解。《大公报》《华侨日报》和一家美国较进步的报纸,都曾向他约稿,这些报纸在美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等地的“学人”中影响很大。他想在北京期间写些东西,让中方修改后再寄出发表。此外,他还带来一个录音机,想记录一些东西。张捷迁的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加快了中美气象学界交流进程

张捷迁还在跨国科技交流活动中充当了中美气象学界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促进了中美气象学界的交流。20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会代表团得以成功访华,张捷迁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不仅是中美双方的“联络人”,而且是美国气象学会代表团的“参与者”。1973年8月7日,张捷迁向美国气象学会主席凯洛格(Kellogg)询问了其申请访华之事,凯洛格托他询问获批访华的可能性,并希望年内能被获批来华。承张捷迁介绍,美国气象学会里德(Reed)教授和凯洛格教授被批准来中国访问。1973年10月,张捷迁在华工作期间接到美国气象学会主席凯洛格的来信,说他们已接到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的邀请,将于1974年4月访华。自此,在张捷迁的联络和参与下,美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访华计划得以成行。代表团在京访问期间,向中国有关科学技术人员作了关于卫星气象、热带气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云雾物理等学术报告,并赠送了中国5部有关气象的科技影片和一些气象期刊。张乃召向代表团成员介绍了中原地区气象工作情况。美国代表团回国后公开发表了一篇详细的中国见闻,标题为《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气象学会代表团的报告》。中美气象学界的交流,既活跃了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学术空气,又展示了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水平,扩大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人物评价

作为著名科学家,张捷迁在航空动力学等离子体核物理应用方面著作等身;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张捷迁发起成立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为恢复张学良将军自由、东北大学复名和成立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等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感动了所有东大人,被誉为爱国、爱校的楷模。深受广大师生、校友的敬仰。(东北大学评)

张捷迁教授是从辽源市走出去的世界著名科学家,虽身居海外,却始终不忘家乡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回国机会回辽源探亲,尽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被誉为爱国、爱校、爱乡的楷模。(《辽源日报》评)

趣闻轶事

1990年,张群、张捷迁等为张学良举办90寿诞,并赋诗一首,赞叹张学良,其诗如下:

同年12月31日,张学良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会长张捷迁作诗,其诗如下:

参考资料

张捷迁.东北大学校友总会.2024-08-01

东北大学张捷迁基金章程.东北大学张学良教育基金会.2024-08-02

国家栋梁辽源人(一).辽源日报.2024-10-01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 15英尺航空风洞的研制.微信公众平台.2024-09-30

张学良至死不回大陆四大理由?(4).新华财经.2024-09-30

百年东大 奋进长歌|东北大学复名 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9-30

东北大学张捷迁基金奖.张学良教育基金会.2024-09-30

漫步星海 | 东大名人传记(三).微信公众平台.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