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沙燕(学名:Riparia paludicola)也叫棕沙燕,为燕科的鸟类。
形态特征
褐喉沙燕为常见燕科鸟类中个体最小的燕子之一,体长约10-12厘米,是体和头颈两侧灰褐色具光泽。头顶较暗呈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较浅淡,呈浅灰褐色。翅暗灰褐色,尾黑褐色,上身背面灰褐色,下身胸、颈乳白色,尾部鱼尾状,略分叉,分叉不深。与岩燕的区别在尾端无白色斑点,与崖沙燕的区别在喉及胸浅灰褐色,无深色胸带。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 7-8克,雌性 7克;体长雄性100-112毫米,雌性114毫米;嘴峰雄性 4-5毫米,雌性4.5毫米;翅雄性82-97毫米,雌性82毫米;尾雄性40-43毫米,雌性40毫米;跗雄性8-9毫米,雌性8.5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乍得、中国、刚果、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肯尼亚、老挝、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卢旺达、塞内加尔、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多哥、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分布于科特迪瓦、埃及、伊朗、以色列、马尔代夫、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和中国香港。
栖息环境
褐喉沙燕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水域岸边。
生活习性
褐喉沙燕基本上属留鸟,但有时也随食物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作局部迁徙。群栖性。中华亚种(学名:Riparia paludicol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于云南省南部及台湾的热带地区。它特别喜欢留居在大的河流与湖泊岸边的沙质悬崖峭壁或海滨悬崖上。常成群在水面或沼泽地上空飞翔,边飞边叫,有时亦飞翔在草地上空。渔边的土堤正是褐喉沙燕筑巢的地方,叫声为细弱的喘息声tschree。
褐喉沙燕主要在空中捕食,利用它宽阔的嘴边飞翔边捕食各种昆虫,特别是各种蜂、蚁、白蚁、甲虫等膜翅目赤树白蚁、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较常见。
生长繁殖
褐喉沙燕繁殖期4-6月,常集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集群多在20-30只,有时多达100只以上。营巢于河岸沙崖上,也在湖岸和水塘边沙崖上,甚至在离水域较远的沙崖上掘洞营巢。巢洞多在砂岸壁上呈水平方向挖掘,洞深60-200厘米,末端扩大,巢即筑于此扩大的巢室内,直径约8厘米。巢室内垫有枯草、兽毛和羽毛。每窝产卵2-4枚,也有报告在1个窝中发现7枚和8枚卵而被怀疑是两个雌鸟在同一巢中产卵。卵纯白色,大小为14.5-18.3毫米或11.2-12.7毫米。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103815402/94322868.2024-02-07